周作人《喝茶》精讲教案.docx
《周作人《喝茶》精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作人《喝茶》精讲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作人《喝茶》精讲教案
喝茶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喝茶》的基本写作思路,挖掘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体会周作人所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品味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喝茶”体现的作家的情趣追求;作品中隐含的“涩味”;写作思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层次大意。
二、中国茶文化与作家的情趣追求。
三、《喝茶》在思想内容、体式和审美追求方面的特点。
【思考题】
1.“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这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追求?
2.分析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导入语】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茶叶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在中国,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以茶为载体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那么,我们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又有多少了解呢?
一、中国茶文化
1.茶的起源
(1)神农时期: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唐·陆羽《茶经》,世界第一部茶书,陆羽因之被誉为“茶圣”。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这是关于饮茶历史最早的记录。
小故事:
介绍有关“神农尝茶”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据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肠胃看得清清楚楚。
神农为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有毒哪些无毒。
当一次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叶子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像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神农将这种绿叶称为“查”,后来人们把“查”叫成“茶”。
神农尝试百草,经常中毒,全靠茶来解救。
(2)西周时期: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西汉·王褒《僮约》)经考证荼即今茶。
唐以前无茶字,只有荼字的记载。
不过无论是哪一时期,都证明了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2.“茶”字拆解
唐之前对茶的称呼,“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这其中用的最多的是荼。
到了唐代,陆羽在撰写《茶经》时,一律将“荼”写成“茶”,茶才有了专用字。
“茶”字以象形来解,上为“艹”,像茶的芽叶,中为“人”,像树冠,下为“木”,代表树干。
“茶”字象征长寿,可将“茶”分为“艹”、“八”及“十八”,即艹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所谓喝茶可以活到108岁,健康长寿,而108岁老人又称为“茶寿老人”。
“茶”字蕴涵人与自然的和谐,“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分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是茶道精神的核心。
可见,“茶”字的结构象征意义其实是从“身”、“心”两方面体现茶的功效。
一方面,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有利于身体健康,是一种绿色饮料,如古人所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身体”,饮茶是一种养生之术;另一方面,“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饮茶又是一种修身之道,在养性达悟中,体会“茶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茶文学: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等诸多方面。
茶文学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学:
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来表现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
全诗一开头,点出主题是茶。
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
第三句为使动用法,说茶使“诗客”和“僧家”爱慕。
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故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
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然后盛在碗中浮饽沫。
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仅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最后一句指出茶的妙用:
不论古人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此诗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茶能提神醒酒。
全诗构思巧妙,叙述自成逻辑,是茶诗中的精品。
除了诗词以外,茶与小说因缘深长。
我国古典名著中,无一例外地都有茶事的描写,这其中描写茶事最细腻、生动的莫过于《红楼梦》了。
《红楼梦》中茶文化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描写了茶的种类、茶俗、茶的沏泡、品饮技艺、茶诗、茶赋及茶联等。
《红楼梦》中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描写黛玉、宝钗、宝玉在妙玉处饮茶,妙玉说:
“一杯是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
”指出了喝茶与品茶的区别。
喝茶:
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
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接着黛玉问妙玉道:
“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回答道: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来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么轻清,如何吃得!
”这段描述沏茶用水的讲究,其实体现了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茶艺与茶道。
接下来,我们进入这篇课文来探讨周作人的茶道思想。
二、作者及其作品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
鲁迅二弟。
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
1901年周作人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最初学建筑,后走上文学翻译、文学创作的道路。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创作了大量散文。
然而在民族生死存亡时期,周作人的表现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学术文化界名人纷纷南下,北平大学、清华大学亦南迁。
周作人却留在了北平,1938年2月出席了有日本军方背景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
在1939年元旦发生了枪击周作人事件不久,周作人收下了伪北大任命他为图书馆馆长的聘书,正式成为一名伪官吏和汉奸文人,此后又接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职。
1941年,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常委兼教育总署督办。
至此,一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就这样蜕变为一个为人不齿的大汉奸。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多为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可用“闲适”二字概括。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言志派”散文,此外还有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作家。
周作人的《喝茶》等作品成为“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著作包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周作人与茶的关系:
周作人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
以“茶”为名写作了不少喝茶及与茶有关的文章,具体有:
《喝茶》、《再论吃茶》、《北京的茶食》、《茶汤》、《关于苦茶》、《茶话小引》、《苦茶随笔》小引等。
而周作人的喝茶有着自己独特的情趣追求,下面我们通过《喝茶》这篇散文来走进周作人的茶趣世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于是和爱情一样,是文学中恒久被烹调的重要主题,提到饮食这主题人人都有满腔的话要说,都可写成散文,但是否都谈得入味却不一定。
饮食散文其实易写而难工,重点是文笔,学问阅历和思想性情。
食物是否真那么好吃倒不是重点。
好的饮食散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好文笔,能生动描绘色香味,让人读来垂涎三尺;二要有学问阅历,饮食当然不只是食物,背后的文化民俗历史是更足以炖煮出其中况味的,历史学者兼饮食散文家逯耀东尝言:
“中国五千年文化,扣掉吃的文化,只剩四百年。
”所以没有学问阅历,岂可轻易谈中国吃。
而最重要的却是要有思想性情,能从饮食中见出人所未见的幽微之处,如细腻的人情,民俗风土,情欲流转,乡愁亲情等等。
没有物外之旨的饮食散文就像连锁快餐店大量生产的美食,美则美矣,却少了超逸独特的个性滋味,让人读完即弃,而全然没有想一再品味的欲望。
由此来看现代散文中谈吃传统的塑造者周作人、汪曾祺等人,尽管写的都是家乡民间小菜,苦茶茨菇干丝苋菜梗,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写来似淡实浓,精华内蕴,读来令人回味不止。
反倒现代许多生活经济有余裕的美食家,写的饮食散文空有见闻而无思想性情,却不那么到味。
因之阅读这些最早在现代散文中谈吃的大师之作,其清高,刻苦,耐品的饮食思考,或可为富裕时代中的读者和创作者,指出另一条对饮食散文的思考方向。
三、课文分析
1.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作者处于退潮后的失望、苦闷时期,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到退守“自己的园地”,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求安慰”。
所以,《喝茶》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闲适”的情趣,同时又充满着“涩味”,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在不完美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2.文章脉络
第一层(第1自然段):
先由别人讲“吃茶”引发出关于日本的“茶道”。
这看似闲笔,实则是首先要让人感到“喝茶”,并非全为解渴,而是大有深意——可以“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提出了作者的情趣追求与人生观。
茶艺与茶道
茶艺: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具体包括:
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道: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是一种最高境界,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其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由于茶道讲究修行悟道,其与宗教关系密切,如有“茶佛一味”之说。
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重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品味人生、参悟大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为最高境界。
茶道的精神核心:
有人用“和”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其实这同样也体现了中国茶道的精神核心。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
因而,“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是茶道的核心。
茶道体现的是一种“茶人合一”,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今天的环境保护角度而言,茶道体现了环保的最高境界。
茶道的核心在于“和”,在于一种精神和谐,而不同的人对精神和谐的要求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如周作人在《喝茶》中认为的: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世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第二层(第2自然段):
作者首先指出“喝茶以绿茶为正宗”。
他有意说些对于红茶(特别是还要加食面包以果腹)很不以为然的话,就突出了饮茶的享受乐趣:
茶趣——“喝清茶,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再果腹了”。
这是周作人一贯坚持的观点。
不为果腹止渴,纯为赏鉴,可见其饮食态度已脱离实际感官的层面,而转向清雅、精神性的审美追求。
基本茶类
A绿茶:
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XX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主要有:
西湖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茶、竹叶青、雨花茶等。
B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主要有:
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等。
C黑茶:
黑茶是在已经制好的晒青绿毛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
主要有:
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降压的功效。
D黄茶:
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有:
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
E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有:
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
F白茶:
白茶则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非常好。
主要有:
白毫银针、白牡丹。
再加工茶类:
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进行再加工制成的茶称再加工类茶。
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
A花茶——茶叶和花香进行拼合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花香茶。
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
所用的花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珠兰等,以茉莉花最多。
B药用保健茶——选用某种茶叶和某些中草药或食品拼合调配后制成各种各样的保健茶,使本来就有营养保健作用的茶叶,更加强了它的某些防病治病的功效。
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等。
中国十大名茶:
(可提问:
中国的十大名茶有哪些?
分别属于哪一类茶?
)
•1.西湖龙井•2.洞庭碧螺春•3.君山银针•4.庐山云雾•5.祁红•6.黄山毛峰•7.安溪铁观音•8.云南普洱茶•9.冻顶乌龙•10.苏州茉莉花茶
面包、吐司、抹茶
周作人在其它有关茶的文章中也反复强调“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的观点:
如《关于苦茶》:
“许多东西都可以代茶,咖啡等洋货还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这些花样,至于我自己还只觉得茶好,而且茶也以绿的为限,红茶以至香片嫌其近于咖啡,这也别无多大道理,单因为从小在家里吃惯本山茶叶耳。
”
又如《茶之书》序中所言:
“士大夫摆架子不肯去,则在家泡茶而吃之,虽独乐之趣有殊,而非以疗渴,又与外国人蔗糖牛乳如吃点心然者异,殆亦意在赏其苦甘味外之味欤。
红茶加糖,可谓俗已。
”
再如《再论吃茶》中以反问的语气否定在茶中放入其他东西的制法,“岂酾茶致敬,以叶茶为太清淡,改用果饵,茶终非吃不可,抑或留恋于古昔之膏香盐味,故仍于其中杂投华实,尝取浓厚的味道乎?
”
故而,周作人一贯主张的饮茶乐趣即“喝清茶,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
强调“清”字,意即一种自然之味,即“啜苦咽甘,茶也”。
而喝茶的环境、器具、茶食,甚至于谈话的话题都与“清”字相关。
这既显示了作者的主张和个性,从文章写作上来说,也是由开始谈日本的茶道进一步收缩紧扣到喝茶的主题,从而意趣也就一下升到了高潮。
第三层(第3—5自然段):
作者首先谈了他理想中喝茶的环境、器具及心境,说茶食——茶境,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句,“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一段是本文中心句,如何理解此句体现的周作人的情趣追求与生活态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周作人的情趣、理想,我们可以再来看另外两篇散文。
其一:
《雨天的书·自序》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
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
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
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
其二:
《北京的茶食》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周作人一贯的对闲适、恬淡生活的追求,在世俗人生里寻求清雅风致的生活品味。
可引申谈“当下生活中如何追求生活的情趣”。
无论是茶叶、茶水,还是环境、器具及心境,都体现为“清”字。
而“二三人共饮”,其谈话也需是“清淡”的。
在《茶话小引》一文里,周作人指出喝茶时“所说的都是清淡的,如茶余的谈天,而不是酒后的昏沉的什么话。
”
因此,当接下来谈到与喝茶密不可分的茶食时,同样强调茶食要轻淡、素朴。
作者历数了“吃瓜子”、“满汉饽饽”以及“阿阿兜”等之作茶食是怎样不宜,写了日本的“豆米的成品”是怎样因为“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尤其是各色的“羊羹”有着“特殊的风味”。
然后谈到江南茶馆中的一种“干丝”,并详细介绍“干丝”的吃法。
接下来又介绍故乡名牌老店周德和制作的“茶干”,以至小吃摊上的“五香油炸豆腐干”,不但写的人不厌其烦,读的人也能感到津津有味。
特别是作者在写这些“茶食”时,并不是单纯的罗列,而是把它们的制作方法以及吃的方法,甚至小吃摊怎样沿街叫卖,都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
作者写茶食同样注入“我”之情以及“物”之趣,不但写出了地方的民风民俗,也让我们感受到忆往怀旧的温煦。
——茶俗
末由日本用茶淘饭,以清淡而甘香的醃菜等为佐,再次强调清茶淡饭有其固有自然之味。
《喝茶》这篇散文,虽然主要写作者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同时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江南茶馆中的“干丝”与干丝的饮食方式,还有故乡昌安门外的周德和豆腐店,及沿街叫卖的五香油煠豆腐干,都是平凡的民间小食,然而周作人不厌其烦地谈论其店家、作法和叫卖歌词,由此可见其真正有兴味的并不在食物美味与否,而在豆腐干这一典型平民食物后所体现的民俗文化。
五四时期因为对民主的追求,知识份子们也逐渐注意到下层阶级人民的、民俗的文艺。
身为此一思路的代表人物,周作人认为纯文学、学术不过是塔顶的菁英文化,构成国家整体文化的其实大部分是民俗、宗教的部分,要多加研究这一部分,才更能掌握国民思想的真相。
因此他对整对民间文化如歌谣、习俗、仪式庆典、食物等多所关注,所以他谈论的食物多半是民间小食,如豆腐干、油炸鬼、爱窝窝、炒栗子、糖葫芦……讨厌带富贵气的烧鸭而喜尝肉质更粗的烧鹅,羡慕和尚吃的萝卜炖豆腐,留恋土膏露气尚未全失的黄菱肉,讨论时混杂大量的民俗观察和野谚俗语,一方面实现其文化理念,另一方面更以这些民间野趣活络自己的散文气韵,调节其旁徵博引殆同书抄的涩味。
“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意味无穷,隐隐勉人以审美眼光去看待清贫生活,以赏鉴态度来超脱现实局限,学习品味苦涩而清淡的美感,那或比肥鲜饱餍於口腹要来得更令人回味。
因此周作人的饮食散文,不能不说是给日逐口腹之欲、感官享乐的现代人一种更具性灵与美感的启示。
——茶味
如何理解作品中隐含的“涩味”?
周作人笔下的“喝茶”,并非全为“解渴”,而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其实从作者的行文安排上,道出了“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的落寞与失望,时代的苦闷和内心的苦涩。
在闲适中流露出一种内心的酸涩与伤感。
我们可从周作人书房的命名“苦雨斋”、“苦茶庵”见出作者内心的苦涩。
此外,在周作人另一篇同时期的散文《自己的园地》旧序中,亦谈到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是我还在寻求——这是生人的弱点——想象的友人,能够理解庸人之心的读者。
”“我因寂寞,在文学上寻求慰安。
”故而,文章在闲适之中又隐含着一丝“涩味”。
3.艺术特色
行文洒脱,从容舒徐,体现出“闲适”的情趣。
如“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喝茶时的那种悠然与闲适之情跃然纸上。
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笔墨情趣于一体,形成独具魅力的“闲话”言志体的小品文。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和平恬淡的抒情特点、徐舒自在的语言表达形成周作人散文平淡冲和的风格。
【研习与思考】
一、选择题
下面不属于“言志派”的作家是()
A.周作人B.俞平伯
C.废名D.郁达夫
二、填空题
周作人原名,字启明,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家。
《喝茶》选自他的文集。
三、简析题
1.说说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
周作人“闲话”的散文意味隽永,从容舒徐,其“闲话”在思想内容表现为“名士雅趣”,在体式上平和自然,就像《喝茶》,和闲话话题相宜的是文风的恬适闲逸,如话家常的“谈话风”。
从审美追求上,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于一体,形式成了其独具魅力的闲话体“言志的小品文”。
(参见教材P42)
2.品味作家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
答:
周作人散文有“闲话”的情趣,又有令人咀嚼的“涩味”。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既优游闲适,又落寞惆怅。
隐伏其间的是“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失望于现实的时代苦闷和内心苦涩,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退守“自己的园地”,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找慰安”。
(参见教材P42)
备课参考资料:
1.土斯
即吐司。
吐司是英文toast的音译(粤语广东话叫多士),实际上就是用长方形带盖或不带盖的烤听制作的听型面包。
用带盖烤听烤出的面包经切片后呈正方形,夹入火腿或蔬菜后即为三明治。
用不带盖烤听烤出的面包为长方圆顶形,类似我国的长方形大面包。
原料别名:
法式面包
原料分类:
速食食品
食用提示:
每餐约80克包。
吐司面包是西式面包的一种,在欧陆式早餐常见,在香港的茶餐厅也有,原料是方包,放在烤面包机(香港称作“多士炉”)烤至香口,取出,在方包的一边批上奶油、牛油、果酱等配料,用两块方包夹起来便成,是热食的。
2.满汉饽饽
满族饽饽武成城东北2.5公里有“满城”,此为清代戍边满族人聚居之所。
今旗人后裔已散居各处。
当年随人流传到凉州的“饽饽”却经蔡氏祖传至今,融入凉州小吃,给当地人民带来口福。
饽饽是满族同胞对各种糕点的统称。
主要有糖火烧、燕窝酥、牛舌饼、茴香饼、佛手、马蹄等30多样花色。
燕窝酥,白面中掺黄米面,加清油、糖水和面。
面陷饧好掐成长剂子,剂子上沾油,扯条,折成七八股,盘旋压成饼状,四周高,中心凹,中间撤白糖、青红丝,烤出来香甜松软,形如燕子窝,故名。
糖火烧:
和好面团,擀饼前,先将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