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771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即“三标准”、“十六字方针”;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

以“三标准”、“十六字方针”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翻译的要领。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理解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1.信:

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

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

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2)翻译原则(十六字方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直译:

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

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例一: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译文:

沛公明天早上跟随一百多个骑兵前来拜见项王。

2.原文: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况且一般人尚且羞辱他。

3.原文: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晋国的军队在函陵。

4.原文:

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译文:

距离现在的坟墓(将他们)安葬在这里。

5.原文:

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2007江苏高考题)

译文:

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隐蔽在长江下游。

注意点一:

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例二: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译文:

何况我和你打鱼砍柴在江洲之上。

2.原文: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

译文:

等到李牧因为遭受谗言被杀,邯郸成为了郡。

3.原文: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邹忌不自信。

4.原文: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子产为政》

译文:

卿大夫忠诚俭朴,就听从和亲近他。

5.原文;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08江苏高考题)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地转移靠近刘尚到江南,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注意点二:

文言特殊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三: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文:

心里想到那里,梦里也同样有趣。

2.原文: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汉书·韩延寿传》(08北京高考题)

译文:

有人侮辱他,韩延寿痛责自己:

“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这样呢?

3.原文: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石钟山记》

译文:

(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

4.原文:

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译文:

一天,祖母经过我那儿时说:

“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儿,很像个女孩子!

5.原文: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08全国高考题)

译文:

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立下志向。

注意点三:

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

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四: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北史·裴侠传》(05全国高考题)

译文:

裴侠说:

“凭借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2.原文: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译文:

不如因此好好地对待他。

3.原文: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08山东高考题)

译文:

哥哥说:

“无论如何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他让张诚赶快回去。

注意点四:

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

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五: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子产为政》

译文:

您喜爱一个人,不过是伤害他,那谁敢在您那里求得喜爱?

2.原文: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冉求!

该责备你了。

3.原文: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08北京高考题)

译文:

因敬爱父亲而被惩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注意点五:

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

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

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

翻译过关测试

1.【原文】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参考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原文】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4.【原文】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

”孔子回答说: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5.【原文】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参考译文】宰我问道:

“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

”孔子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6.【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参考译文】颜渊感叹地说: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7.【原文】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参考译文】孔子说: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8.【原文】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子贡说:

“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9.【原文】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参考译文】子路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0.【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1.【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人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参考译文】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国都中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唱《阳阿》、《薤露》,跟着唱的还不下几百人;随后又唱《阳春白雪》,跟着唱的就不过几十人了;等他唱起高亢宛转、音调多变的乐曲时,能够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

他的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12.【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参考译文】赵襄主向王子于期学赶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于期比赛;在比赛 中他换了三次马,结果每次都落在后面。

赵襄主埋怨说:

“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呢。

”王子于期回答说:

“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

赶车最要紧的是,要使马套在车上能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远。

在这次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光相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

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13.【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参考译文】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

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

“举烛!

”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

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

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

“‘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

”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

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14.【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参考译文】宋国有家姓丁的,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因此常占用一个劳动力在外边干这个活。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井,再也不用出去担水了,所以他告诉人家说:

“我们家打了井后多出一个人来。

”听见这话的人传开了说:

“丁家打井挖出一个活人来。

”国都里的人也都这样传来传去,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派人向丁家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

“我说的是多出一个劳动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15.【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

“若欲闻射乎?

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进曰:

‘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

 “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

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

楚王刚拉开弓要射,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

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

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

‘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

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邃于易历。

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

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

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

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

卒官不果。

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

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

“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虞也。

”已如其言。

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

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寝。

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

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

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

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

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

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尤邃于易历     邃:

精通                                     

B. 卒官不果       卒:

死亡

C. 京师可无虞也   虞:

忧患                                   

D. 谋遂寝         寝:

搁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 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 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 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来源于周述学这件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②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4)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

【答案】

(1)B

(2)D

(3)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4)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解析】【分析】

(1)B项解释错误,“卒官不果”意思是:

(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卒:

终止,结束。

故选B。

(2)D项,“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说法与文意不符,原文中指出“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莫非”是一种推测,不是肯定的。

故选D。

(3)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正”,修正;“讹舛”,错误;“繁芜”,繁多芜杂的内容。

②“科名禄位”,科举、名利、俸禄、官位;“高”,攀比。

“为所轻也”是被动句式。

(4)文中,“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周述学还编有《神道大编》数十册,后来很多学问家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

由此可见,周述学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故答案为:

⑴B;⑵D;

⑶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⑷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是越州山阴人。

他喜欢深入精细地思考,只要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他)一定要探究其中原委,尤其精通易历。

古代那些谈论历法的人以郭守敬最有名。

但郭守敬所写记载在元史中的历经,只说规律却不传授方法。

   自从西域的经纬历传入中原,才听说有经纬凌犯的说法。

但这种说法确立的法度多与中原历法不合。

毗陵人唐顺之对此十分感慨,就想要创立纬法,来使中西之法融会贯通。

(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周述学于是撰写《中经》,采用中原的计算方法,测验西域的占象术,来完成唐顺之的心愿。

古代没有所谓星道,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没有不各自成书,闻发前人所没有阐发的。

而且内容广博精当,上下千余年,(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周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年间,司马赵锦咨询周述学一些边防之事,他说:

“今年主要部署边防军队,应该在乾、艮二州,京师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私下里将周述学安排在自己的幕僚中,向他咨询一些机密策略,最终成就在海上战胜倭寇的功绩。

杭州发生兵变,周述学认为应该确保国运安定和平,不可轻举妄动,兵变的首领也相信周述学的话大多会应验,因此谋反的计划就搁置了。

周述学在南北的军队中,多有所策划,他把功劳都归结到主子身上,从未说成是自己所有的功劳,因此人们都不能了解。

   甲戌年间,我偶然遇到周述学的孙辈周仲,看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周述学编撰的《神道大编》数十册,每册都长宽二尺多,周仲说遗留下来的书籍大多散失,这里的还不到(他所编写书籍的)十分之一二。

我想完全抄下来据为己有,不巧周仲远游楚地,没有实现。

丙戌年动乱之后,(我)在一个老书铺中搜得多种中经测图、地理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