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586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战争的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阅读《三国演义》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认识人物的相关史事,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

曹操在两场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PPT);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林俊杰的歌曲《曹操》(mv)导入。

(时间约2分)

教师提问:

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是《曹操》,请问曹操是哪个时期的人啊?

学生:

三国时期。

教师:

三国?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0页。

(2分30秒)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这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

同学们看一下东汉末年的大军阀有哪几个啊?

学生:

袁绍,曹操,张鲁,刘表,刘璋等等。

教师:

不错,但是在这些军阀之中,势力最大的有哪两个啊?

学生:

这其中以北方的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最大。

教师:

非常好。

出示曹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教师提问:

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学生:

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生活生活艰难。

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最渴望什么?

学生:

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

教师: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结束的这种乱世局面呢?

学生:

曹操。

教师:

对。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画像及诗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教师:

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怎样的志向?

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教师: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曹操势力是怎样壮大起来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1、背景: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各地出现盘踞一方的军阀。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称雄北方。

2、曹操势力的壮大

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

经济上:

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官渡之战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表格。

【小组合作】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战役特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思考】曹操能够以少胜多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才能出众;重用人才。

袁绍:

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不善于重用人才。

二、赤壁之战

教师:

我们刚刚学习了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教师出示《赤壁之战前形势图》

出示刘备、孙权的简介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

播放视频《火烧赤壁》(约5分钟)

【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小组合作】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战役特点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思考题】试分析:

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战败的原因:

①客观: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

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合作探究】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合作探究】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点

战役名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地点

官渡

赤壁

交战双方

袁绍VS曹操

曹操VS孙权、刘备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军胜利

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教师: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赤壁之战,它的影响我们也知道了,是什么?

学生: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教师:

对。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国鼎立,究竟是哪三个政权呢呢?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目—三国鼎立。

教师:

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第三目,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我们来比一比速度,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准。

完成的小组请举手。

出示《三国鼎立》表格

1、三国鼎立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影响

220

曹丕

洛阳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21

刘备

成都

229

孙权

建业

教师讲解: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222年,孙权只是称吴王,它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才是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教师: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最后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2、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

(1)魏国:

马钧改进翻车。

(2)吴国:

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蜀国:

蜀锦:

蜀国的丝织业兴盛。

【课堂总结】

教师;现在我们来课堂小结一下,用歌诀记忆法:

200年曹袁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

208年赤壁起战火,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魏蜀吴,洛阳成都建业都。

三国经济有发展,230年卫温去台湾。

【板书设计】

背景:

结果:

影响:

一、官渡之战

背景:

过程:

结果:

影响:

二、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三国建立:

三国经济的发展:

三、三国鼎立

 

【教学反思】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官渡之战:

_____年,_____和_____在________进行决战。

________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_____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

_____年,曹军同_____和_____联军在________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_____,最终曹军大败。

赤壁之战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1.形成:

__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魏。

______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______年,________称吴王,。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发展: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_____。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加强了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地区的开发。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交流,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

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

 

●课堂练习:

1.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2.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200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二.208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三.1.220曹丕洛阳221刘备222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

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课堂练习

1.C2.C3.D4.C

人教(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复习提纲

一、三国鼎立的背景:

【材料研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遣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ao)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

描绘的是东汉末年荒凉、凄惨的社会景象。

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

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

(3)特点:

以少胜多

(4)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5)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并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

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材料分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厦门行》

曹操能谋善断,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

答:

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

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

(3)战争的特点和结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利用主场的气候、地理条件并采取正确的战术。

启示:

“骄兵必败”;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

曹操与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

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229年称帝

建业(南京)

孙权

★★【易错】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答:

不是.曹操生前并没有称帝,他的儿子建立了魏以后才追封他为魏武帝.到这时候,东汉的政权才真正结束.所以,曹操是生活在东汉后期,而不属于三国时期.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国: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中国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有紧密的联系,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答:

是进步;

原因:

(1)东汉虽是统一,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而分裂不是历史的常态,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