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508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docx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刘家强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摘要:

联合国1999年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

论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在业状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开发中国老年人力资源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老年在业人口人力资源开发

一、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及再就业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一)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及再就业问题的提出

老年在业人口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老年人口,老年在业人口是在业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老年在业人口仍是生产性人口,只要他们进行这些工作有成效,便应当使他们能够继续从事这些工作。

然而,失业、就业不足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等诸多问题往往形成障碍,从而限制着老年人口的机会,使社会无法有效利用老年人口的经验和技能。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年大会通过《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对老年人的就业与退休提出:

“社会政策和实践规定了老年人的权利与义务,例如人们在年老时有权工作和有权退休”、“对于所有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他们都属于该社会,参加其工作和为之作出的贡献,都应受到社会保障。

”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

“老年人应能寻求机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和《2001年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促请各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使老年和青年两代人合作,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共同实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和“制定国家计划以推动老年人就业”。

200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联合国世界老龄大会就提出面向21世纪的积极老龄化战略——《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其主要含义有两点:

其一,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其二,倡导老年人自身要以积极的、健康的姿态参与社会发展。

这些表明,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与年龄歧视、年龄限制是不相容的,老年人口再工作的权力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背景

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国家中,大多数现已进入老年的人是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通常他们得不到足够好的工作条件以及正规经济部门提供的社会保护。

许多发达国家和转型期经济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远远超过既定的退休年龄或领取养恤金的年龄,此外由于生育率下降,这些国家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比以前少,劳动力队伍老龄化并且趋于早日退休,很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延长工作年限的政策,譬如采取灵活的退休新工作安排、有弹性的工作环境以及对有残疾的老年人进行职业康复培训,都是必要的,使老年人可以将有薪酬的就业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为改善国民经济业绩和产出做出有价值的持续贡献,从而对社会所有成员都带来好处。

如果制定其他计划,用老职工的经验和技能培训年轻的新雇员,还有利于经济全局。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合理方案将老龄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如欧盟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鼓励生育、扩大就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增加公共财政支持和吸引移民等方面的政策,有些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人口增长过快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我们更应与时俱进,与国际实施的积极老龄化战略相接轨,切实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开发和利用,把中国老龄人口压力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动力。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进入“三线交叠增长”时期

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

中国人口总数继续直升,估计到2050年将达16亿左右;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亿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

从属年龄人口比从1990年到2030年都在50%以下,社会赡养负担较轻,长达40年左右的时间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最佳时期。

2030年后,从属比上升伴随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

另一方面,未来10-20年我们在面临劳动人口比重和绝对量增长的同时,还将面对失业人口继续上升的趋势。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作出劳动就业战略决策的合理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丧失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国家财力和自身养老金积累的“人口机会窗口”时期;更为严峻的是,我们将面临人口年龄加速老化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1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9062万人,老龄化趋势在2015年以后将出现加速的态势,而按联合国1999年的预测,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在2015年以后将出现加速的态势(见表1),202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7.1%,2030年达24.4%,2040年达到35.9%,2050年达到38.9%。

表12000-2050年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动趋势(联合国人口预测方案)

0-14

65+

合计(1-14;65+)

2000

36.3

9.9

46.2

2005

30.1

10.7

40.8

2010

27

11.5

38.5

2015

25.7

13.4

39.1

2020

26.4

17.1

43.5

2025

26.2

20

46.2

2030

25.3

24.4

49.7

2035

24.7

30.8

55.5

2040

25.1

35.9

61

2045

25.4

37.5

62.9

2050

25.9

38.9

64.7

Dataresource:

PopulationDivisionofthe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oftheUnitedNationsSecretariat,WorldPopulationProspects:

The2004Revisionand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

The2003Revision,http:

//esa.un.org/unpp.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年-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年-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超老龄化阶段。

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

据预测,21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

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岁-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

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未来年龄结构变化主要呈现出二大特征:

显著的“人口红利”和迅猛的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主要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60岁以上人口,以下同)2004已近1.41亿,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达到35.9%,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

2、人口老龄化发展迅猛。

老龄化分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

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速度发展很快,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

而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3、人口“未富先老”。

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GD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是典型的“先富后老”。

如日本,197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981美元。

中国则是典型的“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老年人口已接近国际关于老年型社会标准的10%,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中国不同省区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人口老龄化发展也由此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

按老龄人口比重的地域差异,可将各省区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1990年已成为老年型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第二类为内陆平原地区,居于中等水平,即将进入老年型行列,包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四川、安徽、甘肃、内蒙等省区;第三类是西北、西南及边陲地区,属老龄化的后进地区,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中国30个省市进入人口老龄化时间的均值为2005年,标准差为9.36年,先后相差最大值为36年(张再生,2000)。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的现象,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据研究报告预测,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距离。

5、老年人口低龄化现象明显。

人口学界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水平还属低层次。

2002年的人口统计年鉴资料显示,中国人口已达1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占到了总人口的10.26%,而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有818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64%,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64.7%。

三、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状况与特征

(一)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的状况

中国老年人口大多数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身体都还健康。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强烈的愿望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

本文主要用1982年、1990年和1995年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资料来分析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动情况。

1982年中国老年在业人口为21,999,383人,占当年总人口的2.19%,1990年老年在业人口为36,642,154人,占当年总人口的3.24。

1995年抽样调查所得老年在业人口为434,162人。

据推算,约占当年抽样人口的3.51%,1990年与1982年比,老年在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年比1982年增长了1.05个百分点,1990年与1995年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5年比1990年增长了0.27个百分点,可见1990年以前,老年在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以后有所放慢。

 

表2老年人口再业率单位:

%

1982

1990

1995

总计

23.65

31.36

29.21

36.56

44.27

38.91

15.65

22.94

22.59

55-59

(58.72)

(65.22)

(64.46)

(82.96)

(83.55)

(81.69)

32.87

45.08

45.91

60-64

40.32

45.76

43.73

63.67

63.19

58.78

16.87

27.29

28.05

65

21.45

37.59

17.06

34.81

59.85

27.56

9.46

16.59

7.98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4;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

在业率是反映人口在业程度或在业状况的重要指标,运用老年人口在业率可以反映出老年人口的在业程度或在业发展状况。

根据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与1995年抽样调查的资料得知:

老年人口的在业率1982年1990年1995年分别为23.65%、31.36%、29.21%年人口在业率,1990年最高,1982年最低,1990年比1982年高出7.71个百分点,1995年比1982年高出5.56个百分点,但1995年比1990年下降了2.15个百分点。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33.1%,其中城市为13.4%,农村为43.2%;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25.1%,其中城市为9.4%,农村为32.9%(见表3)。

表3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情况

年龄

中国

城市

农村

60+

33.1%

13.4%

43.2%

65+

25.1%

9.4%

32.9%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此外,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利用率却偏低。

2002年,低龄老年人仍在从事工作的人数仅占低龄老年人口总数的35%左右,特别是城镇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率仅仅为22%,远远低于同时期日本低龄老年就业率60%和印度低龄老年就业率58%。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针对中国经济尚不发达,低龄老年人口庞大的特点,采用合理、经济的措施大力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提高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二)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的特征

1、中国老年人口在业程度偏低 

据1993年国际劳工局提出的一份关于全世界老年人口就业情况的研究报告表明:

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经济较为繁荣发达的国家,希望继续工作或因经济原因被迫工作到65岁以后的老年人相对较少,一般在20%左右。

而不发达地区这一比例较高,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为57%和58%,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分别为68%和73%,在非洲,大多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仍在继续他们的工作,就业率一般都在74-91%,中国老年人口在业率1982、1990、1995年分别为23.65%、31.36%、29.21%。

比较看来,中国老年人口的在业率显然较低,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适应。

事实上,目前中国1亿多老年人口中60%以上是70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低年龄老人,他们应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中国仅有3500万离退休老年人口加入了在业的行列,占全部离退休老年人口的35%,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离退休老年人口的在业率仍然偏低,中国老年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2、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男性高于女性,性别差异较大

不管是整个老年人口在业率,还是分年龄老年人口在业率,均是男性大于女性,这是中国老年在业人口较为突出的特征。

1983年老年在业人口的性别比为144.69,1990年为125.94,1995年为117.47,同时1982年、1990年和1995年中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分别为103.67、106.04和105.45。

由此可见,与其相应年份的总人口的性别比相比,老年在业人口的性别比偏高。

3、中国老年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偏低 

从老年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老年在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我们分别给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教育年限赋值0.25、5、8、11、15,根据资料计算得到1990年1995年老年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2.14年、2.69年,同期中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4.88年、5.38年,1990年和1995年老年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低于全国2.74年和2.69年。

从不同文化程度老年在业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来看,在1990年,老年人口中有20.7%的老年在业人口具有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占老年人口的1/5(见表4),到1995年,老年人口中有15.61%的老年在业人口具有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1995年比1990年下降5.69个百分点。

1990年老年人口中仅有0.22%的老年在业人口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个比重1995年为0.31%,1995年比1990年上升0.09个百分点。

表3不同文化程度老年在业人口比重单位:

%

1990

1995

文盲半文盲

占老年人口

占老年在业人口

占老年人口

占老年在业人口

小学

20.7

66.0

15.61

56.14

初中

8.65

27.59

10.49

35.91

高中

1.37

4.42

1.58

5.41

大专以上

3.07

3.31

0.43

1.47

0.22

0.69

0.31

1.07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4;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

4、中国老年在业人口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部在业老年人口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的比例最高,为91.13%;商业服务人员次之,为3.51%;生产运输人员排在第三位,达到2.1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仅次于不便分类的劳动者,为0.43%。

在业老年人口中,按产业分类,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最多,达到91.18;从事第三产业的老年人口占5.91%;从事第二产业的老年人仅为2.91%。

(三)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认识的误区

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宏观上一直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官方网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为2500万人,而同时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需求缺口将达到1400万人。

如何应对就业压力的严峻考验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家为增加就业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当谈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或老年人就业问题时,直接反应就是老年人再就业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不提倡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现实的实际情况就是,缺少保护老年人再就业的相关法律制度和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举措,社会未能向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

2、老年人口就业非市场化

老年人口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就业渠道上,目前老年人就业途径主要靠亲戚朋友,而非劳务市场或者职业介绍机构。

有关研究表明,对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主要帮助的是强关系网,也就是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的中轴——由家庭或家族关系所形成的亲属亲戚和朋友结构,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和再就业时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国家所组建的正式组织(职业介绍所和老年组织)对老年人再就业起的作用不大。

3、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偏高

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高达43.4%,这么高的劳动参与率同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严重不符,进一步妨碍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

许多调查表明,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绝大部分出于经济原因,而对于这些由于经济原因参与劳动的老年人,其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老年人,也就是说农村参与劳动的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问题。

4、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机制不完善

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是放在落实两个待遇的服务上,为此消耗了大量精力。

而对发挥老年人的作用,组织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组织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管理网络和服务机构,使得这项工作效果不明显,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工作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造成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一)走出对老年人口再就业的认识“误区”,消除“老年歧视”现象

1999年国际老人年,联合国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主题。

“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原则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

但事实上,社会上对老年人口就业存在歧视。

其中一个误区是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与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影响了年轻人就业;另一个误区则表现为过低估计老年人的思维和工作能力,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老年歧视”现象。

我们要通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促使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出可能的贡献,而不应把他们看作是社会或家庭的负担,从而最终消除“老年歧视”。

(二)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保障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安排。

要做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规划工作,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相当部分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办法措施,确定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

对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些规定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一些政策空白点要认真研究补充。

(三)适时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

中国目前的退休制度呈现的是一种“早进早退”型与“晚进早退”型并存的退休模式,即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的文化素质不高的低龄劳动力,迫切的需要安置工作岗位,而一些年富力强、有多年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作者,受到“早进”的压力,迫于现行退休制度在年龄上的硬性规定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界限,符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的基本原则。

中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

而在这个年龄段中,他们的大多数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

如果退休年限推迟4-5年,平均达到60岁左右,则养老时间会减少4-5年。

若每个职工多工作而少消耗5年,就相当于为社会和家庭多做10年的贡献。

此外,可以考虑对老年人口就业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如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为上限,每周20小时为下限,使他们可以适时调节工作节奏,保证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

(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的产业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需求、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促进老年人就业、把老龄化的压力变为动力的良策。

老年人有其自身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晶化智能”。

有些职业由于其特点,越老越能体现其优势,如书画家、医生、法官等。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要适当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劳动的有关产业,如老年家政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饮食业、咨询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产业。

5、提倡和鼓励离退及“二线”人员再度创业

离退及“二线”人员虽然已经或者将要进入老龄阶段,但他们之中不乏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经验丰富、有继续从事劳动的能力和条件者。

因此,要努力开发老年人的潜力,支持他们继续劳动,或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来领办、创办一批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