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3435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docx

重庆八中级文言文归纳整理

重庆八中2012级文言文归纳整理

出师表

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点即可)(3分)

①积极献言,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3.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1)目标: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4.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最重要的建议?

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5.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2分)

答: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

6、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3分)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7.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例:

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

8.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2分)答案要点:

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

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

“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10、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1、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小石潭记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分)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2分)

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评分点:

指出特点(1分),分析(1分)。

示例:

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4分)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

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

(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本题4分。

4.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5分)

(5分)答案不唯~:

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2分,能合理赏析3分。

示例: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5.理解填空。

(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

“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

如写鱼:

“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6.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3分)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

句子:

理由:

句子: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

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

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曹刿论战

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2分)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

(2分)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4分)

答: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6、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分)

1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l8、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l9、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

夫大国——伏焉目的:

判断敌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l10、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

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

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l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

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2、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3分)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3分)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

他们有什么特点?

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

描写了月光和竹柏影。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马说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示例一: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

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分)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3.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4分)主观条件:

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

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4、《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有能通其意。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有能通其意。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10、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三峡

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1)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1分)

(2)答:

“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1分)

2.第

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3.从全文看,第

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2分)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意思对即可。

逗号前后各1分。

共2分)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3分)

示例: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

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6、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写夏水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

都从侧面写水。

不同点:

《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7、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4分)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1分)、高峻险拔(1分)。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1分)、水流湍急(1分)。

(意思对即可)

8、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分)

山和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夏季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季的凄婉美。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送东阳马生序

1、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分)

叩问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2分)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3分)

答:

围绕勤学苦学,博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忧等,言之有理即可。

符合文意,观点明确

6、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3分)

参考示例: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现身说法。

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述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

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8、作者在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形成对比,衬托作者生活条件的艰苦,更形象鲜明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

要“勤且艰”,突出了作者专心学习,以获取知识为乐的刻苦精神,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岳阳楼记

1、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2分)

一是遭遇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凉;二是看到清明亮丽的景物而其喜洋洋。

2.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示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

(2分)

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3分)17.(3分)

示例: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5、将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

答: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这上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6.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请阐述你的看法。

(3分)

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

(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3分,要求从“旷达胸怀”和“崇高抱负”两方面回答,

7、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

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Υ①“庙堂”指朝廷(或:

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

在野、为民)。

②值得肯定:

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

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8、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

(2分)

个人的遭遇(以己悲)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9、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

(手法1分,结合手法分析画面2分。

10、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范仲淹:

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

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11、“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

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

(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评价: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在人生的路上,有宠有辱,有喜有悲,我们也应该有古仁人的心态:

悲则泰然,喜则淡然。

(3分)

12、《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题为何文中大量描写洞庭湖?

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洞庭湖的浩荡气势来烘托岳阳楼的宏伟,为引出下文做铺垫。

桃花源记

1、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分)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2分)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示例: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