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385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质量评估四.docx

专题质量评估四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专题质量评估(四)

专题四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2·揭阳高一检测)《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规范;1924年民国教育委员会主张女学生“应依章一律着用制服”“袖必齐腕,裙必及胫”。

现在的大众传媒经常出现女性健美、体操、选美以及身着泳装的模特儿形象,甚至连“比基尼”也被国人接受了。

上述变化说明()

①女性服饰观念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男女平等在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③社会环境对女性服饰变化有了更多宽容与理解

④服装的实用性日益成为社会时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2012·汕头高一检测)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

这集中反映了()

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物产的影响

B.文明交流影响饮食的发展

C.上海经济发展迅猛

D.上海人的饮食口味改变了

3.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时中国人的基本形象。

然而这些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男人剪掉了大辫子,女人不再缠足。

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的扩张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倡导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2012·金丽衢模拟)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

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A.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

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

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示威

5.(2012·扬州高一检测)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发型在当时也被政治化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8.(2012·杭州高一检测)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9.上海世博会期间,江苏沿江城市市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以有多种方式。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那时他们到上海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只可能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北洋海军的军舰

C.福州船政局的轮船

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10.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

A.电话B.汽车C.电报D.火车

11.(2012·蚌埠模拟)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2.(2012·舟山高一检测)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1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得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14.(2012·珠海高一检测)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信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下列通信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A.电话B.电报C.电视D.互联网

15.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中国电影事业诞生②中国电视事业诞生③互联网进入中国④中国近代报业萌芽()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

16.(2012·广州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不同的。

服饰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的妇女服饰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服饰的两种不同风貌,唐代妇女服饰欣欣向荣、雍容华美;宋代妇女服饰则是阴柔病态、质朴拘谨。

审视这两种不同的服饰风貌,不难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审美趋向却是相同的。

这种审美并非是唐宋时期妇女自身的爱好和追求,而是男子们更为隐蔽的想象和要求。

——唐永霞《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

材料二正如民谣所云:

“文明真文明,改之外国装,红庙里向拜观音。

时髦真时髦,脚穿尖头靴,头上戴顶外国帽。

考究真考究,一群女学生,胸前挂一白绣球。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的旗袍,六七十年代的中山装、解放鞋,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的确良”,改革开放后的“奇装异服”,到如今全球服装奢侈品牌流行的中国风……新中国服饰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写在人民身上的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史。

——《服饰变化记录新中国60年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的不同风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差异。

其中相同的审美倾向是什么?

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民谣作者对这一变化持怎样的态度?

(7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

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0分)

17.(2012·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

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自由候,独立占头筹。

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勉女权》

材料三中国女子在京(指东京)者百人许,而其最著名者共30人,其中长于英文者有吴若男女士及陈撷芬女士一流;长于汉文者有秋瑾女士、林宗素女士一流;长于数学、几何、代数者有陈光璇女士、黄振坤女士一流;长于音乐者有潘英女士一流。

材料四国既为公共,宁能让彼男子独尽义务,而我女界漠不问耶?

非但彼男子欲始终鄙我,不能平等,即彼男子以平等与我,我辈自由,问能无愧乎?

            ——陈撷芬《女界之可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较早转型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至四概括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表现出了哪些思想意识新动向?

(6分)

(3)根据“新动向”的主要表现,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从“一律着用制服”“袖必齐腕,裙必及胫”信息可知①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男女平等问题;从“女性健美、体操、选美以及身着泳装的模特儿形象”这一信息可知③正确;材料的本意不是服装的实用性,而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

2.【解析】选B。

题干信息有关饮食方面“应有尽有”集中反映了文明交流影响饮食的发展。

3.【解析】选A。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4.【解析】选A。

本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来排除不符合上世纪20年代北京城社会风貌的选项。

B项东交民巷是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能居住;C项剪辫是针对辛亥革命后男性的习俗改革;D项北平学生游行示威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时间上不符合材料。

本题A项正确,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5.【解析】选A。

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这一社会习俗逐渐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华民国政府开展这一活动取得的成果之一,这是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结果。

故①②③正确;④表述错误。

6.【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称谓上的区别看出了地位的变化,民主、平等观念的增强。

7.【解析】选A。

A项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的淡化,是历史进步的体现。

B项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C项体现了对先进交通工具的排斥,D项描述了城市马车的主要用途是游览观光,都不能说明交通工具的进步或交通思想的进步。

【规律方法】阻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因素

(1)从经济角度看,近代中国经济条件落后,缺乏发展近代交通与通信事业的雄厚经济基础。

(2)从基础角度看,交通与通信事业的发展基本从零开始,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3)从内部阻力看,尽管一部分先进人士积极发展近代交通与通信,但顽固守旧势力极力反对近代交通与通信事业的发展。

(4)从主要来源看,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既造成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又遭到企图阻挠中国发展壮大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5)从民间因素看,受到中国长期君主专制盛行、科学技术落后的制约,大部分地区愚昧迷信思想浓厚,不利于近代交通与通信事业的发展。

【变式备选】(2012·南通模拟)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A项本身说法不正确,并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来;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不是在20世纪初,并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行业不是铁路;D项中自修铁路已经实现。

8.【解析】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A项有轨电车最早出现于1906年;B项中山装应出现在辛亥革命后;C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D项说法错误。

9.【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

A、C两项中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用于民用营运;B项北洋海军也在这一运动中建立起来,军舰也不可能用来营运。

D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结合题意出行最有可能的就是乘坐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10.【解析】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1882年,时间与题意不符;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不符合;电报在中国发展于19世纪70年代,与题意不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D项为正确选项。

11.【解析】选C。

材料中主要描述了《申报》刊载的文章的来源,其中《申报》所在城市的新闻占33%,而来自全国及国外的新闻已经占了67%,说明《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由地域性为主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12.【解析】选B。

《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在当时是对重大新闻进行报道的体现。

故选B项。

13.【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知识点,A项中鸦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初年西式婚礼盛行;B项中鸦片战争后西式餐厅大量出现,20世纪20年代电影院在大城市出现;C项说法错误,我国1958年5月1日才出现了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出现于当年10月1日,《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因此C项说法与此不符合;D项1943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较常见。

据此A、B、D三项说法成立,C项错误。

14.【解析】选A。

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现电视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互联网是在20世纪90年代。

电话、电报中“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应是电话,本题选A项。

1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中国电影事业诞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电视事业诞生是在1958年以后;互联网进入中国是在1993年;中国近代报业萌芽是在19世纪70年代。

故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1)题结合唐朝的社会状况,唐朝繁荣开放,雍容大度;而宋代理学盛行。

(2)题近代中国的服饰逐渐西化,主要考虑列强的侵略、西方文明的冲击等因素。

第(3)题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变化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答案:

(1)唐宋社会状况的差异:

唐朝繁荣强盛,男子开放包容;宋朝国势衰微,程朱理学形成,封建伦理道德不断强化。

审美倾向:

以男子的想象和要求为标准。

本质:

男尊女卑。

(2)变化:

服饰西方化(穿着打扮模仿西方)。

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

态度:

否定。

(3)趋势:

色彩由单一到多彩;样式由呆板到多元;由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到引领世界服装新潮流等。

因素:

新中国的成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左”倾思想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多元化审美意识的发展等。

17.【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化和女权运动,属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范畴。

(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房屋多为西式”“中西邮局、洋行、海关”“教堂”“面包房”“咖啡店”“西装”出现归纳概括,原因结合上海的地理人文因素及外国列强的入侵等角度分析;第

(2)题,主要结合材料二至四所述进行归纳探究;第(3)题,主要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来分析,从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政府采取的措施、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妇女思想的进步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

(1)表现:

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

原因: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地处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2)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的学习,主张男女平等,积极投身革命浪潮。

(3)20世纪初西方民主平等和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新时代妇女的爱国激情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民国建立后解放妇女的措施的实施,维新变法期间的不缠足、兴女权等运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