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358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 药剂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docx

执业药师药剂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

重要考点1:

药物从吸收到消除的过程

1、吸收:

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分布: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运转的过程。

3、代谢: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4、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Ø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Ø处置: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Ø消除:

代谢与排泄过程。

重要考点2:

药物的转运方式

1、被动扩散(很重要)

⏹特点:

Ø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

Ø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

Ø不需要载体;

Ø不消耗能量;

Ø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

⏹途径:

1)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2)简单扩散:

脂溶性(大多数)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

Ø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

Ø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Ø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2、载体转运(很重要)

(1)主动转运

Ø逆浓度梯度转运;

Ø有载体参与,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Ø转运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

Ø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Ø受抑制剂的影响;

Ø具体结构特异性;

Ø有部位特异性。

(2)易化转运(中介转运)

①与主动转运的不同之处

Ø顺浓度梯度扩散;

Ø不需消耗能量;

Ø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②与主动转运相同点:

饱和现象、竞争抑制现象以及化学结构特异性等。

③典型药物:

核苷类、单糖类和氨基酸等。

3、膜动转运

(1)胞饮:

细胞通过膜动转运摄取液体。

(2)吞噬:

摄取的是微粒或大分子物质。

微粒给药系统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

(3)胞吐:

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重要考点3: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胃肠道的生理环境

1、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部位

PH

功能

吸收机制

1-3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

被动扩散

小肠

5-7

①药物、食物吸收主要部位

③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①被动扩散为主

②主动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大肠

5.5-7

①药物吸收差

②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

③栓剂给药吸收部位

被动扩散

2、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Ø胃液的ph约1.0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

Ø小肠的ph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Ø消化道内或者粘膜内的酶对有些药物有首过作用。

Ø胆汁中的胆酸盐对难溶性药物有增溶作用,可促进吸收。

3、胃肠道运动

胃蠕动、小肠的运动

4、胃排空

⏹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

Ø饮食的类型:

脂肪>蛋白质>糖类

Ø饮食的容量

Ø胃内容物的物理状态

Ø药物

5、胃肠道代谢作用

消化道粘膜内存在着许多消化酶和肠道菌丛产生的酶。

⏹循环系统的生理因素

1、胃肠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2、肝脏首过效应

Ø首过效应:

也称“首过代谢”,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

药物的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受到明显的影响。

3、淋巴循环

油脂或结构与脂肪类似的药物及大分子药物;

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影响。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Ø食物消耗胃肠内水分,使固体制剂崩解、药物溶出变慢;

Ø增加内容物黏度,妨碍向胃肠道壁扩散,使吸收变慢;

Ø促进胆汁分泌,能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量;

Ø改变胃肠道ph值,影响弱酸弱碱性药物吸收;

Ø与药物产生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影响吸收。

另外,食物通过影响胃排空,能提高一些主动转运及有部位特异性转运药物的吸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重要考点4:

影响吸收的药物因素

1、脂溶性和解离度

Ph分配学说

Ø未解离型较解离型易于吸收

Ø非解离型与解离型的比例与环境的ph有关

Ø油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于吸收

2、溶出速度

Ø粒子大小

Ø多晶型:

稳定型<亚稳定性<不稳定型<无定型

Ø溶剂化物:

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

Ø润湿性

3、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

重要考点5:

影响吸收的剂型因素

1、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生物利用度:

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剂型种类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溶液剂

溶液的黏度、渗透压、络合物的形成、胶团的增溶作用及化学稳定性等

乳剂

含有的乳化剂,具有改善胃肠粘膜的性能;乳剂中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

混悬剂

药物颗粒大小、晶型、分散溶媒种类、附加剂、黏度等

散剂

粒子大小、溶出速度、药物和稀释剂或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胶囊剂

药物颗粒大小、晶型、附加剂的选择、药物和附加剂间的相互作用等

片剂

药物可你的大小、晶型、pka、脂溶性、片剂的崩解度及溶出等,片剂辅料和公益过程如制粒、压片的压力、包衣等影响片剂的崩解、溶出过程。

2、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类别

影响因素

液体制剂中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

①增黏剂

②络合物与络合作用

③附加剂与吸附作用

④表面活性剂

固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

①药物颗粒大小

②固体制剂辅料

③制剂包衣

制剂制备工艺(以片剂为例)

①原辅料混合方法

②制粒操作和颗粒质量

③压片时的压力等

重要考点5:

注射部位的吸收

1、注射途径与吸收有关

静脉注射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

动脉内注射

注射部位

血液循环

肌肉内

表皮与肌肉间

真皮与真皮间

靶组织或器官

注射量

数-数千ml

2-5ml

1-2ml

0.2ml以内

--

特点

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

油溶液或混悬剂可缓释

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

只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用于肿瘤治疗,可提高疗效和降低毒性

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Ø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Ø淋巴液的流速:

会影响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油溶媒注射液的吸收;

Ø按摩与热敷;

Ø运动

(2)药物的理化性质

Ø分子量

Ø溶解度

Ø蛋白结合

(3)制剂处方组成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重要考点6:

肺部吸收

1、肺部吸收的特点:

Ø迅速吸收

Ø无肝首过效应

2、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Ø上呼吸道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

Ø呼吸道的直径影响药物粒子到达的部位;

Ø呼吸道粘膜中存在多种代谢酶;

Ø病人对吸入性药物喷雾药械的使用方法。

药物理化性质:

Ø被动扩散是主要吸收方式;

Ø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

Ø药物的吸湿性影响粉末吸入剂的吸收。

制剂因素:

制剂处方组成、吸入装置的结构

重要考点7:

粘膜吸收

1、鼻腔给药

优点

Ø鼻粘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粘膜的渗透性大有利于吸收;

Ø可避开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粘膜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

Ø某些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Ø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Ø鼻黏膜吸收途径:

①脂质通道;②水性孔道。

其中以脂质途径为主,但许多亲水性药物或离子型药物可从水性孔道吸收。

Ø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大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降解。

Ø鼻腔对外界影响如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或病理状况影响吸收。

Ø鼻黏膜纤毛运动,缩短药物在鼻腔吸收部位滞留时间,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剂型因素

Ø剂型:

常采用溶液剂、混悬剂、凝胶剂、气雾剂以及吸入剂等。

Ø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

复合ph分配学说

Ø多肽蛋白质类药物:

通过鼻黏膜细胞间的水性孔道吸收,通过吸收促进剂来增加的鼻黏膜穿透作用。

Ø表面活性剂和胆酸盐:

能够增大药物的鼻黏膜渗透能力。

Ø增加药物在鼻黏膜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的吸收。

2、口腔黏膜给药

(1)吸收特点

Ø口腔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Ø能够避免胃肠道中的酶解和酸解作用;

Ø可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

Ø局部作用剂型多为溶液型或混悬型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全身作用常采用舌下片、粘附片、贴片等剂型。

(2)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Ø口腔黏膜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

Ø渗透能力:

舌下黏膜>颊黏膜

Ø舌下给药的主要缺点:

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颊黏膜影响小,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吸收;

Ø唾液中酶活性较低,其Ph值为5.8-7.4,缓冲能力较差;

Ø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使具有苦味的药物和赋形剂应用受到限制。

2)剂型因素

Ø药物的理化性质

Ø加入吸收促进剂

●金属离子螯合剂

●脂肪酸

●胆酸盐

●表面活性剂等

重要考点8:

眼部给药

1、眼部的生理环境

眼部结构:

Ø眼球

Ø眼附属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

药物吸收途径:

Ø角膜是有效吸收途径

Ø结膜

2、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Ø角膜的通透性:

具有两亲性才容易透过

Ø制剂角膜前流失

Ø药物理化性质:

●脂溶性药物容易经角膜渗透吸收;

●亲水性药物及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主要通过结膜途径吸收;

●亲水性药物的渗透系数与其分子量相关,分子量增大,渗透系数降低。

Ø制剂的ph值和渗透压

重要考点9:

皮肤给药

1、皮肤吸收的特点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Ø表皮途径:

主要

Ø皮肤的附属器途径:

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2、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Ø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个体差异;

Ø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

Ø皮肤的水化作用;

Ø活性表皮内存在代谢酶;

Ø蓄积作用;

Ø病理状态。

剂型因素:

Ø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容易进入角质层,透皮速率大;制剂处方中常加入吸收促进剂,提高渗透性。

Ø药物分子量:

药物分子量大,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数小;

Ø熔点:

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

Ø解离度:

分子型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而离子型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困难,其透皮速率小;

Ø剂型:

常用的有凝胶、乳膏、涂剂和透皮贴剂等,同一剂型不同的处方组成,药物的透皮速率亦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重要考点10:

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蓄积:

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很强的亲和性时,药物从组织中返回血液循环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慢,连续应用时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的现象。

⏹血液循环系统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微粒给药系统

Ø微粒可与血浆蛋白相互作用;

Ø微粒的表面性质,影响微粒的分布;

Ø可借助微粒给药系统产生靶向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

(1)特点

Ø蛋白结合的可逆性,饱和性和竞争性;

Ø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其游离型浓度;

Ø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药物;

Ø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可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2)蛋白结合与药效

Ø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合率高,游离浓度小

Ø蛋白结合有置换现象。

(3)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

Ø药物的理化性质

Ø给药剂量

Ø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

Ø药物相互作用

Ø生理因素

重要考点11:

药物淋巴转运的特点

淋巴转运的意义:

Ø特定物质如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依赖淋巴系统;

Ø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Ø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等使淋巴系统称为靶组织时,药物需向淋巴系统转运。

利用脂质体、微球、毫微粒、乳剂等载体,能够将包载的药物带入淋巴系统中发挥作用。

重要考点12:

药物代谢与药理作用

◆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可能伴随着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生物转化。

(常考)

Ø代谢后通常失去治疗活性,如普鲁卡因;

Ø使药物活性降低,如氯丙嗪;

Ø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加,如非那西汀;

Ø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如前体药物;

Ø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如异烟肼。

重要考点13:

药物代谢的部位与首过效应

1、药物代谢部位:

主要在肝脏

2、首过效应

◆口服制剂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是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代谢酶系统

Ø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

肝脏内

Ø非微粒体酶系统:

肝脏外

重要考点14:

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Ø第一相反应:

通常是脂溶性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和异构化,引入羟基、氨基或羧基等剂型基团。

Ø第二相反应:

是结合反应,增加药物的极性和水溶性,有利于药物的排泄。

2、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Ø给药途经和剂型:

避免“首过效应”

Ø给药剂量

Ø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Ø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Ø基因多态性

Ø生理因素

重要考点15:

药物排泄

1、药物的肾排泄

(1)肾小球滤过

Ø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通透性高;

Ø游离药物可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

(2)肾小球分泌:

主动转运过程

(3)肾小管重吸收:

主动和被动过程

Ø脂溶性

Ø尿的ph

Ø尿重

●影响肾排泄因素

Ø药物脂溶性

Ø尿液PH和尿重

Ø血浆蛋白结合率

Ø合并用药

Ø肾脏疾病

肾清除率:

代表在一定时间内肾脏能使多少容积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

2、药物的胆汁排泄

通过胆汁排泄的药物:

维生素A、D、E、B12、性激素、甲状腺素及这些药物的代谢产物。

肝肠循环:

是指在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中转运期间重新吸收而返回门静脉的现象。

3、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乳汁、唾液、汗液、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