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3228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推荐学习K1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侵华史实

①局部侵华: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②全面侵华: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之后,日本又先后占领北平、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南等大片领土。

(2)侵华罪行

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全民族抗战

(1)抗战初期

①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②共同抗日: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③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④正面战场:

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⑤抗战结果: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

①中国共产党: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国民政府:

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3)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

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4)意义

①国内: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

二、解放战争

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1)努力

①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②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结果:

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

阶段

时间

战略重点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6月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区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解放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3)胜利意义

①对中国: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1.“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2.“双减双交”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就逐步确立了“双减双交”政策。

洛川会议上,我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

这与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其特点有三:

首先,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其次,制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再次,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

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它使解放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阶级和物质条件;它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一 抗日救亡与全民族抗战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

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

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

全国各个阶级、阶层。

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

全国各党派。

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

全国军队。

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

广大群众。

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抗日战争日本失败的原因。

材料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

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

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国原子弹及海军优势;苏联对日作战;日本自身的弱点。

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认识到了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的结局。

命题角度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抗日战争中国获胜的原因。

2.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次序排位之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发现问题 法官排列次序之争反映的是抗击日本法西斯斗争中的贡献大小。

命题角度 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考点二 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

1.全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及评价

(1)基本史实

①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②相持阶段虽表现不佳,但坚持抗战、拒不投降,粉碎日本帝国主义最终灭亡中国的企图和彻底解决中国战事的妄想,拖住了侵华日军,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③1942年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以实际行动走出国门,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④始终坚持一党专政与独裁统治。

(2)基本评价

①对于当时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而言,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是它作为合法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抗战所为是一个合法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②应看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并且坚持一党专政。

这不仅使得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

2.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战场

项目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要求:

分析下面的材料,论证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

毛主席在写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

8枚: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毛泽东《论持久战》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途径和前景,中共领导人民坚持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敌后战场从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共始终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倡导和维护统一战线,最终使抗日战争赢得了胜利。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抗日是比较积极的,挫败了日寇速战速决的迷梦。

1942年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总之,国共两党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2014·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审题步骤 

(1)审材料:

材料为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该目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了该时期对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的不足。

(2)审设问:

试题要求:

①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③论述要求:

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题思路 

(1)提炼修改建议:

该目录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思维,不能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的全部史实。

该目录重在突出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淡化国民党在抗战中应有的地位。

所以,修改建议应该围绕这一思路提出。

(2)调动史实:

要选取抗战时期的史实,围绕所修改的建议进行合理准确的解释。

(3)合理论证:

逻辑要符合答题规范要求。

参考答案 (示例一)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重大战役。

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示例二)建议:

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理由: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示例三)建议:

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

理由:

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民政府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

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解题启示 近年来,学术界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课题研究更加深入。

主要表现在:

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的划分,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问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抗战期间中国的经济,抗战期间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日军侵华罪行及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批判等。

关注和了解这些前沿史学成果,对开启解题思路、提升观念认识有重要价值。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0

全国Ⅱ,30

全国Ⅲ,30

2016

全国Ⅰ,30

全国Ⅲ,30

2015

全国Ⅰ,30

全国Ⅱ,30

2014

全国Ⅱ,30

2013

全国Ⅱ,30

1.命题点: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政策

(2017·课标全国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

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A、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均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命题点: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力量对比

(2017·课标全国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3.命题点: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革命

(2017·课标全国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实际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

A、D两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符;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排除。

4.命题点: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反日浪潮

(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

5.命题点: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2016·课标全国Ⅰ,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

指定“谬误名词”及其XX的做法,会激化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政府把“争取民主”“国共合作”等归为“谬误名词”,显然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排除B;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是合法的中央政府,中共军队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抗战的,排除C。

6.命题点:

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2015·课标全国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

故选B项。

1.命题点:

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果的比较

(2017·龙岩二模,30)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  )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时间

国力

装备

中国军队损失

日占区

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

结果

甲午战争

9个月

中国稍优

相当

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

战败投降

14年抗战

14年

悬殊

悬殊

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

大半中国

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完全胜利

A.经济实力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D.国际援助

答案 B

解析 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地位和作用

(2018·江西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30)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

这主要说明(  )

年份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6年

人数

127511人

11109人

25153人

12905人

备注

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

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答案 D

解析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和政策

(2018·长沙高考猜题卷,7)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

1.废止上海、塘沽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3.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4.解散察东与绥北伪军。

张群的态度(  )

A.标志着国民政府准备对日宣战

B.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C.体现了国民政府准备联共抗战

D.表明蒋介石深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答案 B

解析 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宣战,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可知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强硬,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故B项正确;这时的蒋介石还在“围剿”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故C、D项错误。

4.命题点:

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策略

(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30)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

“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锯,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