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926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讲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三讲 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知识体系预览

必考

加试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大气的垂直分层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a

b

b

b

2.大气运动

①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风的形成过程

a

b

c

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考)

[考点梳理]

1.大气的垂直分层(a)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该层,天气复杂多变

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人造卫星等在此层运行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

特点

具体表现

环境意义

吸收

选择性

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红外光;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可以降低白天的最高温度,使地球温度在适度的范围内波动

散射

选择性

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便是大气散射的结果

反射

无选择性

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及吸收)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

(1)地面辐射:

红外线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

红外线长波辐射,其中的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一般而言,新雪的反射率高,而海洋的反射率较低。

(3)其他因素:

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的地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就越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考点突破]

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线波段),其中,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结合上图理解如下: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实际应用

(1)运用大气热力作用解释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

热力作用

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处仍然明亮

散射作用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反射作用

冬天阴沉的黑夜不太冷

保温作用强

晴朗的天空蔚蓝色,阴沉的天空灰白色

散射作用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3)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思考 

(1)为什么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

(3)为什么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

提示 

(1)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2)气温的高低取决于空气获得能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

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阴天时,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

因此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

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解析 读图可知、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第1题,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大气逆辐射增强,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减弱,故A、C、D项错误。

第2题,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起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保护作物不受冻害。

答案 1.B 2.C

1.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上冷下暖。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温度迅速下降,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无论哪种条件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

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的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考点专练]

1.(2017·学军中学选考模拟)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B.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阴天时昼夜温差小D.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解析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散射作用的结果,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是地形影响形成的天气实例,阴天时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原理。

答案 D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3.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D.Ⅲ层

解析 第2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在Ⅱ层上半部气温变化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

第3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

答案 2.B 3.D

(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二期末)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图。

回答4~5题。

                   

4.H的数值应为(  )

A.40B.60

C.125D.134

5.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  )

A.A的数值B.B的数值

C.I的数值D.G的数值

解析 第4题,考查读图信息能力。

大气热量收入=114+10+23+19=166,热量支出=106+H,所以H的数值应为60。

第5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会影响B、I、C的数值,但不会影响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答案 4.B 5.A

(2017·嘉兴七校期中)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甲)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乙),回答6~7题。

6.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

霜冻的出现与图甲中的哪个箭头密切相关(  )

A.①B.②

C.③D.④

7.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②环节的散失B.增强了③环节

C.增强了①环节D.增强了④环节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6题,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是因为该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较低。

第7题,地膜覆盖主要是减少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散失。

答案 6.C 7.A

考点二 热力环流原理(必考)

[考点梳理]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原理: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形成:

A地受热较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由于水平气压的差异,使水平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考点突破]

热力环流原理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中的两大关系

(1)温压关系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3.热力环流常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热岛效应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所以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使等压面发生弯曲。

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凸处气压高,向下凹处气压低。

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1.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________。

2.能正确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的是________。

答案 1.B 2.D

[考点专练]

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

读图回答1~2题。

1.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

A.雨季及时排水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减弱噪音干扰D.降低光污染危害

2.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解析 第1题,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增加接收太阳辐射的面积、增强甲房间的温室效应、充分利用太阳能。

第2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房间乙温度低,为下沉气流,因此空气流动方向是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答案 1.B 2.D

(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二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

A.①B.②

C.③D.④

4.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3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分析,①地夏季午后气温最高,热力环流范围最大,所以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①。

第4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分析,近地面①地形成低压中心,②地形成高压中心,乙地位于两者之间且位于①地东方,据此判断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乙。

答案 3.A 4.B

5.(2015·浙江省10月高考选考)我国东部地区不少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其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郊区化

②绿地面积增大

③能源消耗加大

④城市人口剧增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2016·浙江温州中学高二期末)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表示两个不同的等压面。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6题,考查热力环流知识。

丁地位于地面,气压高,(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乙、丙三点,乙处上空的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乙处的气压高于甲、丙两处,故丙处气压最低。

第7题,考查热力环流知识。

依据图示可知,因甲、乙、丙三处位于高空,气温低,丁地位于地面,气温最高。

答案 6.C 7.D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必考)

[考点梳理]

1.水平气压梯度力(a)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2.风的形成过程(b)

一般来说,风就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平气压差异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除水平气压梯度力外,风的大小与方向还受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影响。

具体如下:

影响风的三种力

方向

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图示(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始终垂直于实际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只改变风的方向,不直接影响风速的大小

地面摩擦力

始终与空气运动的方向相反

有减小风速的作用。

高空风基本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夹角

[考点突破]

1.等压线图上的风向判断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具体方法是: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夹角。

如图(单位:

hPa):

2.运用作图法判断风向

利用作图法判断风向,是风向判断的最常用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图所示(北半球):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

hPa)。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

A.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2.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1题,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故F1为气压梯度力,只有B项符合该要求,所以可以判断B项正确。

第2题,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又因位于北半球,故可以判断④表示的方向正确。

答案 1.B 2.D

[考点专练]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风向应右偏,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③正确。

第2题,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答案 1.C 2.C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第3题。

3.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 高空等压面分布是乙处高,甲处低,则可推知高空气流由乙流向甲,进一步推出近地面由甲流向乙,如图所示:

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根据纬度可知近地面由甲流向乙是南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偏转成西南风。

B项正确。

答案 B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完成4~5题。

4.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B.②或⑥

C.④或⑧D.③或④

5.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B.②或⑧

C.③或⑦D.⑥或⑦

解析 第4题,PM>PN,则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则近地面风向为⑥,高空风向为⑦。

第5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风向为③,南半球风向为⑦。

答案 4.A 5.C

[课时训练]

(2017·嘉兴七校期中)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底部放了土,乙底部未放土,而土的作用相当于地面的作用,最终测量的是玻璃箱内的气温,且底部有土的比没有土的温度高了3℃,这可以说明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强弱不同,有土的箱底比无土的箱底辐射强。

答案 1.D 2.B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

下图为房屋布局图。

据此回答3~4题。

3.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D.热胀冷缩原理

4.此时,“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D.由南向北

解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对热力环流的判断及气流的运动方向。

第3题,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

故选A。

第4题,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

故选C。

答案 3.A 4.C

(2017·温州中学3月选考模拟)读我国4月某地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外气温的变化图,完成5~6题。

5.温室内、外的气温(  )

A.阴天时大致相同B.温差与天气状况无关

C.晴天时相差不大D.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6.温室内温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  )

A.阴天B.多云

C.晴天D.无法确定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天室内的气温要高于室外,晴天的温差要大于阴天,观察不同天气的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以D正确。

第6题,温室内温度变化大小主要根据时段内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差值,比较三种天气温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阴天,所以A正确。

答案 5.D 6.A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

hPa),回答7~8题。

7.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P→O→M→N→PB.O→P→M→N→O

C.M→N→P→O→MD.N→M→O→P→N

8.在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中,能表示城市近地面的点是(  )

A.MB.N

C.OD.P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的海拔可以判断出O、P两点位于近地面;M、N两点位于高空;结合图中的气压高低可以判断出在近地面O为高压,P为低压,风由O吹向P;在高空M为高压,N为低压,风由M吹向N。

第8题,在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中,城市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应为图中的P点。

答案 7.B 8.D

9.(2017·杭州四校上期中)能体现“巴山夜雨涨秋池”图示是(  )

解析 巴山属于谷地地形,夜晚山顶海拔高气温降得快,冷却比较快,谷地气温相对较高,气流就会从山上,流到山谷,谷底气流上升,随着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容易形成降水,B正确。

答案 B

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东西、南北方向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推测该市的市区轮廓应该是(  )

11.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角度考虑,该市的主干道布局宜选择(  )

A.东西向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

解析 第10题,由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可判断出,该市东西向的空间距离大于南北向,因此选B项。

第11题,由题中材料可知该市位于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市区主干道与盛行风向一致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

答案 10.B 11.C

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