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919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docx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周明海肖文姚先国*

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显著,有很多文献试图给出经济学的解释。

本文将简要综述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并重点考察基于中国事实的研究情况。

现有研究主要从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两大视角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给出了解释,

但是无论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还是对它的理论解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特别地,本文认为从对外开放的视角出发对于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度量转型和开放

一、引言

顾名思义,劳动收入份额是国民收入中归属劳动者收入的比例。

它反映了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要素在最终分配时所占比例的大小。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收入之和构成国民收入,那么劳动收入份额同样反映资本要素的分配情况。

因而,劳动收入份额是讨论要素收入分配的重要分析工具,在收入分配理论中十分重要。

关于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1821,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土地、劳动和资本所有者的分配规律。

马克思(1894继承了李嘉图的阶级分析方法,认为资本家通过侵占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劳动者构成了剥削,从而使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敌对关系。

与马克思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同,新古典经济学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来解释收入分配方式,将现行制度中的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格局看成由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结果。

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不仅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而且将生产要素的功能(贡献作为其获得分配的依据,形成了所谓的/功能性0收入分配研究。

然而,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时,劳动收入份额作为CD函数中的参数将不随时间变化。

同时,20世纪初期一系列经验研究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在长期内保持稳定(Hicks,1932;Keynes,1939;Solow,1958。

卡尔多

*周明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电子邮箱:

hammingzmh@zju.edu.cn。

通讯地址:

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肖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电子邮箱:

xiao_w80@hotmai.lcom。

姚先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邮箱:

cec_yaoxg@zju.edu.cn。

作者感谢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06JZD0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933001、浙江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G20080166的资助。

作者感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俪以及匿名审稿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2010年第6期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

(1961认为劳动收入份额恒定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几大特征之一,被称为/卡尔多特征事实0¹。

自然地,20世纪50年代以后,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及其新古典解释使经济学家对功能性收入分配的研究兴趣迅速下降。

因而,收入分配研究的重心转向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即从国民收入中劳动和资本的分配转向由基尼系数为代表的个体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度量和分解研究。

从理论方面来看,研究则主要讨论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库兹涅茨(1955提出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倒U型关系的著名假说。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学家再一次将注意力转回到功能性收入分配上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在20世纪中后期劳动收入份额出现全球性的下降。

Guscina(2006的研究表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劳动收入份额从1975年的57%下降至2000年的52%。

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也呈显著下降趋势,其由1995年的51.9%下降到2007的39.7%。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与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的/两大转变0相关。

首先,二战后全球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东亚和中国等新兴市场融入全球市场竞争体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日趋频繁,形成了复杂的全球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的这种转变将对各国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工业化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与这种全球经济的融合方式密切相关。

其次,前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和制度结构的巨大变化同样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转换成为经济学者解释近期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因素。

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国外研究进展,罗长远(2008已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和分析。

而国内学者则在近两年内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进行了一系列较为深入地探讨。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现有文献与中国的事实相联系,系统地梳理有关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研究的进展,以期回答哪些问题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哪些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推进。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讨论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问题并从结构因素的角度探讨其变动趋势;第三部分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综合分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第四部分对现有的研究进行述评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及其结构变动

(一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问题

利用收入法核算,可将GDP划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

因此,从表面上看,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十分简单,只需直接将劳动者报

¹/卡尔多特征事实0是指: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具备以下特征,即人均产出增长率、资本产出比、资本的实际回报率以及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等都大致稳定不变。

94

2010年第6期

酬与GDP相除即可。

尽管这种计算方法简便易行,但它还面临着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生产税净额和个体经济收入的处理问题以及劳动收入的再划分问题。

1.生产税净额的处理

Gomme和Rupert(2004认为国民经济核算并不是严格按照要素收入的归属情况划分的。

政府对企业征税和补贴的差额(生产税净额就是很好的例子。

生产税净额既不属于劳动也不属于资本的收入,是劳动与资本之外的/楔子0。

当税收不断增加时,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将会下降,而这种下降并不是由于资本力量增强导致的,因而会倾向于高估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幅度。

我国在1993至2004的税收份额就出现明显的增长情况,因此,准确估算劳动收入份额时则需将生产税净额从GDP中扣除。

具体地,令YL为劳动收入,Y

K

为资本收入,Y

T

为政府征收的生产税净额,总收入为Y,那

么劳动收入份额则为:

AL=

Y

L

Y-Y

T

(1

周明海等(2010a的研究发现剔除/楔子0的影响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由1995年延迟至1998年。

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a;2009b以及罗长远和张军(2009b在估算劳动收入份额时也剔除生产税净额的影响,而其他一些研究则没有对生产税净额进行处理。

2.个体经济收入的划归

在估算劳动收入份额时,另一个难题是个体经济收入的划归问题(Krueger,1999。

在自我雇佣的个体工商户收入中,一部分是其作为劳动者所得的收入,而另一部分是其作为投资者产生的经济回报,然而这在实际中很难将两者加以明确区分。

利用美国18501952年的历史数据,Johnson(1954和Kravis(1959研究发现个体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稳定在65%左右,此后,经济学文献对个体经济的通常处理方法是:

2/3划归为劳动,剩余1/3划归为资本。

由于美国的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也一直稳定在65%70%¹,Gomme和Rupert(2004甚至认为个体经济与非个体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相等。

然而,这种估算方法的隐含假设是两类经济具有同质性,而个体经济通常为劳动密集型,因此该方法存在低估劳动收入份额的情况。

同时,这种估算方法只适用于美国这样劳动收入份额稳定的情况,而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而非稳定态势的情形则不适用。

就中国而言,个体经济划分的统计变化还将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准确度量。

2004年前后我国个体经济收入划归的统计就出现显著变化。

2004年前我国/将个体劳动者收入全部视为劳动者报酬0,此后将/个体经济业主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视为营业利润0(国家统计局,2003;2007。

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认为统计口径的变化将高估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程度。

他们利用2004年5中国经济普查年鉴6中个体经济营业盈余进行调整,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因统计口径变化降低了6.3%。

然而,在非经济普查年份

¹Solow(1958、Young(2006以及Krueger(1999研究都表明美国劳动收入份额在19291998年间基本稳定在65%70%左右。

2010年第6期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

中,我国只给出总体营业盈余,没有单列个体经济营业盈余。

因此该方法不能用于修正后续年份的劳动收入份额。

对于这个问题,周明海等(2010a的研究则基于个体经济就业数据采用了两种方法对中国2004年以后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调整。

第一种方法利用就业数据处理劳动报酬中属于个体经济的部分(Gollin,2002;Ruiz,2005。

具体方法为:

假设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与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相同,将明确归属劳动者的收入除以非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得到平均劳动报酬,然后将平均劳动报酬乘以总就业人数即得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劳动报酬总额。

令Y

UL

为非个体经济的劳动者报酬,个体经济的

就业人数为L

A

总就业人数为L,劳动收入份额为:

Aadj1=

Y

UL

@L/(L-L

A

Y-Y

T

(2

第二种方法则利用就业数据对总体盈余进行调整(BernankeandGurkaynak,2001。

具体方法为:

假设个体经济与非个体经济的单位资本收入相同,将总营业盈余除以总就业人数得到平均营业盈余,然后将平均营业盈余乘以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得到个体经济营业盈余。

将个体经济营业盈余与明确归属劳动者的收入相加即得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劳动报酬总额。

令Y

O

为总营业盈余,劳动收入份额可表示为:

Aadj2=

Y

UL

+Y

O

@L

A

/L

Y-Y

T

(3

周明海等(2010a的研究表明利用这两种方法使调整后的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高6%7%和4%5%,与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a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然而,上述处理个体经济的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这些调整方法只使劳动收入份额的数据前后一致可比,并没有在实质上处理个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与劳动的分配关系;其次,当个体经济结构与其他经济单位存在显著差异时,这两种方法的假设前提可能不成立,从而利用就业数据的修正结果将存在偏误。

3.区分原始劳动与人力资本

我们知道劳动者报酬与劳动者拥有的人力资本息息相关,因此,关于劳动收入份额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劳动者报酬内部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分?

Krueger(1999将劳动者报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力资本的回报,而剩余部分则为劳动者通过简单体力支出获得的回报,即原始劳动(RawLabor报酬。

借助明瑟方程,Krueger(1999区分了原始劳动和人力资本:

lnWi=b

+b

1

S

i

+b

2

X

i

+b

3

X2

i

+e

i

(4

其中,lnWi表示第i个劳动者报酬的对数值,S

i

表示教育年限,X

i

表示工作经验,X2i

为经验的平方项,ei为方程误差,b

为回归常数项,b

1

、b

2

、b

3

为回归系数。

那么,单位原

始劳动报酬可表示为:

W0=exp(b

+0.5R2,其中R2是回归均方差,因而原始劳动也可

称为截距劳动(InterceptLabor。

而原始劳动在总劳动中的分配比例可表示为:

SR=

EW0/EW

i

将该比例与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相乘,可得原始劳动收入占GDP的份额:

A

R

=

Y

L

Y-Y

T

W

EWi=ALSR(5

周明海等(2010a利用中国城市住户调查(UHS数据将我国劳动者报酬按上述方

96

2010年第6期

法划分为人力资本和原始劳动,发现19882007年我国人力资本收入份额显著提升以及原始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本回报的上升而原始劳动报酬增长停滞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劳动的测量可能受到制度安排的影响:

首先,最低工资政策可能使原始劳动收入份额出现高估的情况;其次,用线性方程可能并不能较好地区分原始劳动和人力资本回报,特别是具有高教育水平劳动者的原始劳动收入份额可能存在偏小的情况º。

(二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及结构因素

在准确度量劳动收入份额后,研究其变动趋势和规律更有意义。

关于劳动收入份额是否稳定,经济学界至今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争议。

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劳动收入份额到底是符合/卡尔多事实0还是/库兹涅茨事实0»。

如果/库兹涅茨事实0更具说服力,那么则需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与经济结构的变动相联系。

因而,现有研究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考察行业内部的变动和行业间结构变动的影响。

1.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之争

20世纪初期的研究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希克斯(1932在其5工资理论6中用/鲍利定律0来概括,凯恩斯(1939将此现象称为/建立最完美但令人最惊讶的事实0,卡尔多(1961则认为其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六大特征事实之一。

索罗(1958认为当总劳动收入份额小于各行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时,劳动收入份额才是相对稳定的。

尽管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提出了一定的质疑,却并没有在实质上否定当时美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论断。

新近的研究表明,/卡尔多事实0在美国至今仍然成立,劳动收入份额稳定在65%至70%区间内(Krueger,1999;Young,2006。

在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快速变迁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在美国的稳定性是令人费解和惊讶的。

同时,英国的情况也较为符合/卡尔多事实0,劳动收入份额在19601995年间围绕70%呈随机游走态势(BentolinaandSain-tPau,l2003。

劳动收入份额从时间维度来看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那么截面的情况是否如此呢?

Gollin(2002在考虑个体经济劳动报酬的划归问题后指出,劳动收入份额甚至在跨国样本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其稳定在65%至80%区间内。

然而,许多经济学者认为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并不成立。

首先,许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下降的情况,其中德国和法国的下降幅度最大(Guscina,2006;其次,尽管考虑个体经济后,劳动收入份额的跨国差异性明显减小,然而这种修正将使跨国数据样本大为减少从而导致结果不具代表性(Harrison,

¹º

»通过这种分类,研究认为从1998年后人力资本收入份额增长开始放缓,其增幅慢于原始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速度,从而使总劳动收入份额在1998年后呈下降趋势。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Young和Zuleta(2008利用了另一种方法来直接估算原始劳动。

其主要思路是先找出那些受教育程度很低和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群,通过计算他们的收入得到原始劳动的工资率。

将工资率与总就业人数相乘并比上国民收入就得到了原始劳动收入份额。

他们比较了Krueger(1999衡量的原始劳动收入份额,发现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同时,两者在1979年以前趋势一致,此后前者呈上升趋势,后者呈下降趋势。

从劳动收入份额的角度看,所谓的/库兹涅茨事实0是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以及不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存在差异导致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分配并不稳定的情况。

2010年第6期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2002。

同时,Harrison将跨国截面数据扩展成面板数据后发现,即使在考虑个体经济划归问题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跨国差异明显存在;最后,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近年来呈显著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51.9%下降到2007的39.7%(蔡昉,2005;李稻葵,2007。

罗长远和张军(2009a认为我国劳动要素收入份额的波动性更符合/库兹涅茨事实0而不支持/卡尔多事实0。

2.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结构因素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阶段,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更符合/库兹涅茨事实0。

因此,在讨论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和原因时,不能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恒定的经验,而应将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结构变动相结合。

具体的做法就是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行业结构分解。

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可以分解为各行业内部份额的变动和各行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动。

假设Si,t为i行业在第t年的劳动收入份额,wi,t为该行业占总增加值的份额,则t年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可以表示为:

St=

Eki=1wi,tSi,t(6将(6式进行差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解公式:

St-St-1=E

ki=1wi,t(Si,t-Si,t-1+Eki=1(wi,t-wi,t-1Si,t+Ek

i=1(wi,t-wi,t-1(Si,t-Si,t-1

(7其中等式右边的第一项为内部效应,即行业结构保持t-1期值不变时,行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带来的影响。

第二项为结构效应,即行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保持t-1期值不变时,行业结构变动对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第三项为协方差效应,指内部效应和结构效应变动的一致性。

Solow(1958最先利用这种方法来考察美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此后Gujarati(1969以及Close和Shulenburger(1971分别考察美国行业和部门内部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

Young(2006将美国分行业的数据拓展至19591996年,并将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分解为内部效应、结构效应和协方差效应。

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a利用上述方法对三大产业进行分解以考察19782004年中国三次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发现中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主要是由结构效应引起的,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换使总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同时,工业部门的内部效应也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部分原因。

同样,罗长远和张军(2009a也从产业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认为劳动收入份额波动加剧是由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产业间劳动收入份额的正相关同时变化(Co-movement造成的。

利用产业数据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分解,他们发现1996年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与三次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以及第一、三产业比重提高有关。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1996年后,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但第三产业比重却未有更大幅度的上升,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萎缩;除此之外,三次产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均出现下降也是促使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下滑的重要因素。

肖红叶和郝枫(2009对中外初次分配

98

2010年第6期

格局的比较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肖文和周明海(2010b对工业细分行业的分解发现工业内部劳动收入份额在19972007年呈普遍下降趋势。

肖文和周明海(2010a还利用资金流量表分析了企业、住户和政府三大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情况,发现企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也呈显著下降趋势。

总之,通过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分解,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结构效是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劳动收入份额决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取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受要素投入比例、技术进步、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的影响。

同时,近期劳动收入份额的全球性下降使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全球化因素,如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影响。

最后,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和制度结构,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多从二元经济和制度转型的角度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一新古典框架下的劳动收入份额决定

新古典经济学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报酬由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因而劳动收入份额为劳动的产出弹性。

当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CD函数形式时,劳动收入份额是保持恒定的参数。

当生产函数并不是典型的CD函数形式时,劳动收入份额则与资本产出比存在确定的函数关系(BentolinaandSain-tPau,l2003¹,而这种关系的方向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弹性º。

为了直观,我们用图形讨论两者关系,令横轴为资本产出比k,纵轴为劳动收入份额S

L

Bentolina和Sain-tPaul将其称为SK曲线。

图1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产出比的关系

由图1可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