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918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

第四讲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四讲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知识体系宏观把握】

【复习知识点】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1、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

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

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

如: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

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

如:

矿产资源。

(2)共同特性:

①分布的不平衡性;②资源间的联系性;

③数量的有限性;④利用的发展性。

2、土地资源与人类: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不同时期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文明

生产特征

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人类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

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极小

农业文明阶段

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不再是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工业文明阶段

大规模机械生产。

土地用途多样化,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必要性: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2)措施:

①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②兼顾利益:

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环境保护: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和保护的统一。

④公众参与:

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4、 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开源”的具体举措:

①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②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③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1、自然灾害

(1)概念:

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主要分类:

①气象灾害:

如台风、洪水、干旱等。

②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3)危害:

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认识洪水和洪灾

(1)洪水: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

①概念: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②危害:

直接损失:

人员伤亡等。

间接损失:

造成供水、电力、交通等的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

3.洪灾的形成原因:

(1)洪水致灾的基本环节:

①洪水的形成,②对人类造成的损害。

(2)洪水形成的基本原因:

①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和冰凌堵塞河道;

②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③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

④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

(3)社会经济因素对洪灾的影响:

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4)人类活动对洪灾的影响:

人类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剧了洪灾的发生。

洪灾的防治措施:

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①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②非工程措施: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控制滥砍乱伐、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等。

5.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破坏程度不断加大,防灾、减灾的任务越来越重。

复习时,一方面要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另一方面要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3)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受到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大。

(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大气的受热机制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以上可以总结出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中;

人为原因:

①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燃烧矿物能源;②大量森林被砍伐。

3.全球变暖的后果和原因可用表格表示如下:

后果

表现

原因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极地增温,冰川融化

农业

变化

低纬度大部分国家农作物减产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有可能增产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异常事件增加

径流减少

蒸发增强

 

典型考题

2011年高考真题:

1.(2011年高考四川卷)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油菜花黄蜜蜂忙     B.阴雨绵绵梅子黄

C.稻田受旱暑骄阳     D.落叶遍地秋风狂

 (2011年高考江苏卷)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2~3题。

2.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3.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2011年高考天津卷)

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右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

A.城镇B.牧区

C.林区D.矿区

5.学生对图中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

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气候、交通B.土壤、市场

C.水源、技术D.地形、人口

6.

(2011年高考北京卷)右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该聚落(  )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8.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

9.(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9.【解析】第

(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岛屿轮廓可确定该岛国为新加坡,再结合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文字材料进行分析。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多雨。

但由于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河流短小,难以储存淡水,再加上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需水量大,造成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2)题,关于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1)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

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10.(2011年高考福建卷)

右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10.【解析】

(1)读图可知,该峡谷是位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是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大致风向为西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植物稀少;北壁则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林木苍翠;谷底则由于气流下沉,气候干燥,呈现一派荒漠景观。

(2)材料显示,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建了很多水库和引水工程,它们大量拦截了流向河流下游的水,这是造成R河河口出现断流的重要原因。

此外,随着美国西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多,也截留了部分流向下游的水,加剧了断流现象。

【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

乙地位于渤海沿岸,土壤淋盐的季节就是降水多的雨季。

而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丁地正是伏旱的季节,所以“稻田受旱暑骄阳”。

2~3.【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和影响。

第2题,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是由冰川融化造成的,冰川融化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第3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冰川融水增多,对全球水量没有影响,只是水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海洋面积增加,沿海低地被淹,海岸线长度减少;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不会造成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2.D 3.A

4.【解析】选A。

从图中图例可看出,牧区和矿区不属于L湖流域,林区对环境不会带来污染问题。

城镇位于湖泊附近,日常生活、生产污水的排放会造成湖水污染。

5.【解析】选D。

图中不能显示气候、土壤、技术因素,另外从林区与牧区的划分来看,在城镇规模大以及干支流上游地形崎岖的地带为林业,在较大较长的河流沿岸地形较平坦、城市规模较小的范围内为牧业,因此只与地形和人口有关。

6.【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的道路和聚落跨越了断层带,说明该聚落出现在断裂产生后,A项错误;图中聚落坐落在河流两岸的高地上,B项错误;欧洲中部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项正确;河滩地带地势低洼,易受洪水侵袭,居住区不宜向河滩扩展。

D项错误。

7~8.【解析】第7题,注意问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首先确定人均CO2排放量比全国平均低的省区为:

闽、粤、鄂、渝、滇、琼,而在选项里面的只有:

闽、粤、琼;闽、粤的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正确答案可确定为B项。

第8题,CO2排放量的多少,与燃烧矿物燃料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山西、内蒙古煤炭丰富,使用量大,故CO2排放量大。

【答案】7.B 8.C

9.【解析】第

(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岛屿轮廓可确定该岛国为新加坡,再结合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文字材料进行分析。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多雨。

但由于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河流短小,难以储存淡水,再加上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需水量大,造成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2)题,关于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1)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

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10.【解析】

(1)读图可知,该峡谷是位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是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大致风向为西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植物稀少;北壁则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林木苍翠;谷底则由于气流下沉,气候干燥,呈现一派荒漠景观。

(2)材料显示,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建了很多水库和引水工程,它们大量拦截了流向河流下游的水,这是造成R河河口出现断流的重要原因。

此外,随着美国西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多,也截留了部分流向下游的水,加剧了断流现象。

【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

一、单选题

.(2012年高考广东卷)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海洋流速

2.(2012年高考广东卷)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下图(2012年高考北京卷)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参考答案:

1.答案:

A

2.答案:

D

3.答案:

B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危害。

【思路点拨】由图示信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条件。

4.答案:

D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灾后救灾措施。

【思路点拨】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外迁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不属于地震灾后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

 

二、综合题

1.(2012年高考山东卷)(10分)【环境保护】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km2)。

读表回答问题。

年份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238

1445

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4分)

丨乂‘丫.丨、州1丨抖

【解析】

【本题立意】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

【解题思路】

(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

(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答案:

【环境保护】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

(答对两点即可〉

2.(2012年高考海南卷)(10分)【环境保护】

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

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

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0分)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

(答出一项三分得3分,答出三项即可得满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6分)

答案:

(10分)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解析】⑴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的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求量大。

由上题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4.(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µg/m3)

学校。

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老城改建区。

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步行街。

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居民区。

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煤化工区。

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⑴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

⑵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

如何影响?

(6分〉

⑶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⑷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4分)

答案:

⑴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⑵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

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

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

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⑶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任答两点即可)

⑷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任答四点即可)

 

5.(2012年高考江苏卷)【环境保护】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3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4分)

答案:

(1)cd

(2)风力作用

(3)

土地荒漠化

(4)

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

地形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6.(2012年高考福建卷)【环境保护】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6分)

答案:

(1)地域差异:

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

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7.(2012年高考浙江自选模块卷)【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

完成下列问题。

(1)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