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609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docx

知识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课

  件www.5yk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学习目标

  .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

  二、学习过程设计

  导语: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P61。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齐读: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

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

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

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

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

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

  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

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二)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

  齐读:

欧阳修《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

“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

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

“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

  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

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

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

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

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

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结:

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齐读:

欧阳修《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

这句有倒装,应为:

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

“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

”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

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

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四)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

《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

《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

《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内容:

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

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

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

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

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

《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

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

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

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

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六)布置作业:

  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

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诵三首词。

  东坡词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

草鞋。

  ⑵吟啸:

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

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

  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

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

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

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提示①:

此词因何事而感?

--------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书写怎样的情怀?

--------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提示②:

上片主要写什么?

--------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提示③:

下片主要写什么?

-------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讨论、小结:

写法上:

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

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

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

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江城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

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

方方回答:

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

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

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

“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

“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1.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上阕是写梦吗?

是否删除?

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

这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

”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

对作者来说长不长?

为什么?

(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世人是茫然无知了,而生者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

生离死别)

  3.“茫茫”看不清楚?

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凄哀至极的主调。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而是历时愈久思念之情就愈深、愈浓。

“两茫茫”传达出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

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

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4.有人说,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

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

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

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板书:

梦前(现实)

  5.下阕首五句记梦。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

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

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6.太残忍了。

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

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

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

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

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

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

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中(梦境)

  7.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8.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

“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板书:

梦后(现实)

  9.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

  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

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

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10.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五、作业:

  1.背诵该词。

  2.结合练习2写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①导入新课。

  二、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

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

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

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

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