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561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docx

中考历史考试试题非选择题材料题分析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

明清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戏曲多为反映忠孝节义的美德故事,扎根人民生活,并形成了多样的剧种和流派。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群众性的节日歌舞和祭祀活动,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

悲剧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寄寓了剧作家的政治主张;喜剧取材于日常生活,多为政治和社会讽刺剧。

观看戏剧是古希腊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1)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相同之处。

(3分)

(2)请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戏曲剧种一例。

你能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2分)

答案为:

(1)都有专门的演出场所;都起源于原始的歌舞活动;剧种丰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2)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秦腔等。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参观戏曲博物馆;积极参加戏曲社团;出板报宣传戏曲等。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2018河南历史中招考试试题分析

21题:

中国、古希腊戏剧成就比较

题号

考查内容

能力层级

考查意图

2001版课标要求

2011版课标要求

出题特点

易错点

主题

具体内容

21

中国、古希腊戏剧成就

(1)中国与古代希腊的戏剧成就比较

运用

读图、比较、阅读、概括能力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从内容上来说,对比新老教材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倾向于新教材导向的题目,在2016版部编教材,课文对明清戏剧成就用了较大篇幅的叙述,提到了昆曲、京剧,并进行详细叙述,而2001版教材只用两段文字进行简单叙述。

●从考查能力来看,对学生的读图、比较、阅读、概括能力以及积累的时政热点“戏曲进校园”进行考查。

材料一的图片材料、材料二的文字材料均来源于课外,这是今年古代史题目变化较大的地方,学生可能对课外材料的生疏而产生畏难情绪而缺乏深入思考;同时对课外图片、文字材料的阅读、信息提取、分析、概括本题都有考查,这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例:

如何对图片信息进行比较;文字材料信息如何分层对比、提取有效信息,而不是照抄原文这对学生都是较大的挑战。

(2)历史文化常识

识记

戏曲进校园、历史文化常识

●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课程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应辩道: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

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

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泉。

材料三: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戍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

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3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2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2分)

答案为:

(1)封建君主专制(1分)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2分,答任意2点)

(2)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

(2分,答任意2点)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分,意思正确即可)

 

22戊戌变法

题号

考查内容

能力层级

考查意图

2001版课标要求

2011版课标要求

出题特点

易错点

主题

具体内容

22

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内容

理解、识记

理解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点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从内容上来看,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原因影响三大核心考点,更符合2001版课标的要求,材料全部来自课外,但答题角度又全部来自课内,这对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要求就上了一个层次,加大了试题难度。

●从考查能力来看,如何将设置的问题、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是本题的难点。

审题能力是本题学生最大的挑战,问题中第一问“祖宗之法”指什么?

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如果理不清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对象及主要内容,可能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第二问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若抓不住材料一中“时代变了”和材料二中“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泉”,就答不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背景。

(2)概括戊戌变法的原因

理解

分析并概括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点

(3)戊戌变法的意义

运用

阅读概括能力

 

2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

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广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

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3分)

(3)综上所述,关于擦亮“品牌大国”的名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举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2分)

答案为:

(1)从仿制到注重自主研制: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3)增加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大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平台。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宇通;华为;海尔:

格力等。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它答案也可)

 

23新中国工业制造领域变化

题号

考查内容

能力层级

考查意图

2001版课标要求

2011版课标要求

出题特点

易错点

主题

具体内容

23

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工业制造成就

(1)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

运用

读图比较能力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国庆60年大阅兵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从内容上来看,对比2001和2011版课标,本题很难从2001版或2011版课程标准找到影子,但题目出题的思路和往年对中国现代史的思路却是如出一辙,仍然是谈变化、话原因、提建议、举例子,虽然角度很新,但套路依旧,●从考查能力来看,本题将读图能力、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分析总结能力都有考查。

学生如果能发现本题的套路:

谈变化、话原因、提建议、举例子,难度应该不是很大,但如同21题一样,如何对图片信息进行比较;文字材料信息如何分层对比、提取有效信息,而不是照抄原文这对学生都是较大的挑战。

第一问如何从两幅图片的对比中提取出两点有效信息,第二问如何从材料中提出三点不同角度的信息并加以分析概括,对学生来说难度都很大。

 

(2)我国工业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理解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3)对我国工业制造的建议、举例

识记

总结分析能力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交通发展简表

类别

大事记

公路

1760-1774年,议会批准了452项公路筑路审请。

至1800年,已建成1600条公路。

内河航运

1761年,开凿第一条内陆运河。

18世纪90年代,开凿42条新运河,耗资650万英镑。

铁路

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

1845-1847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铁产量也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

1801-1851年,英国国民总产值增长125.6%,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交通飞速发展的原因。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2分)

(3)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再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2分)

答案为:

(1)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

(2)英国交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3)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促进经济发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广泛运用;汽船、蒸汽机车的出现((2分,答任意2点)

(2)工业革命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高社会生产力,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分,意思正确即可)

(3)高铁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经济交流。

飞机、高速公路、快递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24题英国交通运输业发展

题号

考查内容

能力层级

考查意图

2001版课标要求

2011版课标要求

出题特点

易错点

主题

具体内容

24

世界近代史:

英国史

(1)工业革命对英国交通运输业影响

理解、运用

阅读、概括能力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从内容上来看,本题符合2001版课标要求,大国史考查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第一问),重大历史现象(事件)的联系第二问,都是常考题型,举例一般23题最后一问有涉及,今年24题出现,难度不大。

●从考查能力来看,本题以一则大事年表,一则文字材料出现,材料中大量出现时间(提示背后的重大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迁移能力。

第一问原因有两点,结合所学知识那一点“工业革命的推动”通过大事年表的时间很容易得出,但大事年表中的一点英国议会出现两次,学生可能忽视,而总结不出材料暗含的另一点原因。

第二问学生需要概括出材料二暗含的是英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否则很难得全分。

第三问“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平时练习较多,但学生语言组织往往不够规范,2分也很难拿到手。

(2)英国交通运输业对英国经济与海外贸易影响

运用

材料分析与理解、概括

(3)举例说明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

识记

知识积累

 

25.(5分)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

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答案为:

对法西斯的正确态度或绥靖政策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阴谋与团结)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召开慕尼黑会议,捋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标志着绥靖政策到达顶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题目1分,图片描述2分,比较2分)

 

25对法西斯的正确态度

题号

考查内容

能力层级

考查意图

2001版课标要求

2011版课标要求

出题特点

易错点

主题

具体内容

25

世界现代史:

对法西斯的正确态度

绥靖政策

理解

图片的解读、比较、历史短文书写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从内容上来看,本题符合2001版课标要求,今年是慕尼黑会议80周年,但2011版课标是删除了有关绥靖政策的要求,2001版课标有较明确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对绥靖政策有详细介绍,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意义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翻阅说明检测或者资料。

●从考查能力来看,两幅时空图片跨度不大,都与二战有密切关系,相对容易比较一些。

小作文的标题一般是较易失分的地方,这篇小作文相对较容易,如果带有资料,将事件时间、意义叙述得当,将绥靖政策的影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写出,分数一般不会太低。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