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539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 42生态系统的稳态 同步测试.docx

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42生态系统的稳态同步测试

2018-2019学年苏教版生物必修三4.2生态系统的稳态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某兴趣性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杂草密度(株/㎡)

物种丰富度(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247

0.189

0.100

0.102

0.094

稻鸭区

2.3

5.3

0

0.259

0.271

0.089

0

注:

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A. 调查杂草密度应采用样方法,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最大值

B. 表中数据说明稻鸭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杂草的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C. 由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着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

D. 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功能提高

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 开展生态旅游                   

B. 发展畜牧业                   

C. 增加木材产量                   

D. 改善生态环境

3.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 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 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 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 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B.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不同的

C. 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 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

C. 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 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6.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 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 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         C. 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         D. 孔雀开屏

7.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水草、洗净的砂、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图。

下列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放在散射光下    B. 该生态瓶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C. 该生态瓶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自给自足    D. 该生态瓶稳定性的大小可用小鱼存活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8.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 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 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 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9.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

字母代表能量数值,若能量传递效率是15%,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0.15B                

B. C=0.15D                

C. C=0.15(A+B+D+E)                

D. B=A+D+E

10.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

C. 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                                           

D. 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

1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

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2.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 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 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 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13.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 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 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 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14.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的对应,错误的是()

A. 用秸秆发酵制沼气﹣﹣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 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避免水稻幼根变黑、腐烂

C. 提高蔬菜大棚中C02的浓度﹣﹣增加蔬菜光合作用强度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二、填空题

15.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的田鼠种群及其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 只/hm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 决定的

(2)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鼠的效率是________ ;如果草原上适当放牧,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________ 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

(3)鼠和田鼠之间能够通过气味、行为等进行猎捕或躲避,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 ,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 调节

(4)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这一演替过程中,将显著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 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 .

16.下面A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作答.

(1)如设种群Q1、Q2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的能量为W1、W2,那么,N1、W1与N2、W2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

(3)B图中Q1的b1和d1表示________ .

(4)若P和Q1同化(固定)能量的总量分别为480J/(cm2•a)和72J/(cm2•a),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分别为200J/(cm2•a)和24J/(cm2•a).那么,能量从P传递到Q1的效率为________ .

17.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 (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_______ (大于、小于、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稳定性逐渐增强.

(2)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_______ .

(3)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________ 法;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________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综合题

18.我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________。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________。

(3)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细胞内(细胞器)________中进行。

(4)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1010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8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8kJ,当A只捕食C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A的能量值是________。

(5)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

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

专家建议:

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

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19.(2018•天津卷)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解答】A、调查杂草密度应采用样方法,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平均值,A错误;

B、表中数据说明稻鸭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杂草的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B正确;

C、稻鸭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使常规区物种丰富度由12降为5.3,利于降低杂草的物种数目,C正确;

D、昆虫和杂草中能量人类不能使用,但引入鸭后,可以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可以将杂草和昆虫体内的能量随着物质摄入传递给稻鸭,最终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D正确.

故选:

A.

【分析】1、样方法:

常用于调查植物或运动范围非常小的生物的种群密度,是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2、昆虫和杂草中能量人类不能使用,但引入鸭后,可以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可以将杂草和昆虫体内的能量随着物质摄入传递给稻鸭,最终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

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故选:

D.

【分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

1.荒漠化;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4.水土流失.

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3.【答案】D

【解析】【分析】环境污染导致过多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羁留,使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4.【答案】A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点评】本题简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5.【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故A选项正确;B、鱼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故B选项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但不能从鱼流向植物,故C选项错误;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氧气,则鱼和植物将会死亡,故D选项正确.

故选:

C.

【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

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4、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5、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

C.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

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7.【答案】C

【解析】【解答】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错。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解答本题关建。

8.【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2491×100%=8.03%,2491/36629×100%=6.8%,都不足10%,所以A正确。

种群是指同种生物,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多个种群;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联系的,所以BCD不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C占其同化量B的百分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的总同化量B=A+C+D+E,C/B=15%,即C=0.15B。

A正确。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

D、限制某一个演替的过程会抑制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增强,D错误.

故选:

C.

【分析】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11.【答案】B

【解析】【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和破坏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遭到毁灭性破坏后,复原的能力;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

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

统的正常功能,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答案选B。

12.【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生态瓶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B、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正确;

C、生态瓶不需要通空气,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提供氧气,可以确保该生态系统顺利进行,C错误;

D、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不能阳光直射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D正确.

故选:

C.

【分析】设计生态瓶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保障其结构与功能的完善,既包括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要使各成分确实能进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即各生物间遵循正常的食物联系.同时应注意源源不断地为该系统提供能量,以保障其能量需求.小生态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13.【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生态瓶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

B、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正确;

C、生态瓶不需要通空气,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提供氧气,可以确保该生态系统顺利进行,C错误;

D、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不能阳光直射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D正确.

故选:

C.

【分析】设计生态瓶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保障其结构与功能的完善,既包括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要使各成分确实能进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即各生物间遵循正常的食物联系.同时应注意源源不断地为该系统提供能量,以保障其能量需求.小生态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14.【答案】A

【解析】【解答】A、用秸秆发酵制沼气,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但是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对稻田定期排水,可保证根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避免水稻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B正确;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光合作用不断增强,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

A.

【分析】1、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2、稻田定期排水:

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3、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1)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

(2)控制温度的高低;

(3)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4、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二、填空题

15.【答案】80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  ;能量流动;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反馈;阳光等资源;增强

【解析】【解答】

(1)根据标志重捕法,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40×30÷15÷1=80只/hm2.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田鼠的同化量为7.50×108,鼠的同化量为2.25×107,所以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鼠的效率是(2.25×107)÷(7.50×108)×100%=3%;如果草原上适当放牧,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

(3)鼠和田鼠之间能够通过气味、行为等进行猎捕或躲避,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4)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这一演替过程中,将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由于生物成分增多、营养结构变的复杂,也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分析】分析表格:

表中数据表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2.45×1011J/(hm2•a);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同化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16.【答案】W1.N1>W2.N2;P=b+c+d+e;未被Q2利用的能量 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15%

【解析】【解答】

(1)W1.N1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W2.N2表示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W1.N1>W2.N2.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即图中b+c+d+e.

(3)Q1同化的总能量即P中的c,包括四个去向:

呼吸消耗(e1)、流入Q2(c1)、被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1和d1即表示后两部分能量.

(4)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营养级总能量的比值,故能量从P传递到Q1的效率为

×100%=15%.

【分析】除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外,自然生态系统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等于本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注意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以构建两种图解模型:

①定量不定时模型: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

自身呼吸散热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注意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2个方面,少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②定量定时模型: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

自身呼吸散热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或“贮存输出”.

17.【答案】d        ;大于;抵抗力;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鼠体内储存的能量);标志重捕 ;增加;调节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d呼吸作用;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升高.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如鼠)的种群密度.图丙属于增长型,说明该鼠种群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