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478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的鸭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端午的鸭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端午的鸭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端午的鸭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端午的鸭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的鸭蛋.docx

《端午的鸭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的鸭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的鸭蛋.docx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说课人:

刘静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

还是那句老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

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

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

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

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

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

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

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

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

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

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端午的鸭蛋》教案

执教者:

刘静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学法:

搜索整合——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入……

幻灯一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幻灯二: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幻灯三:

一、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二、词语解释(穿插在课时间,有选择的讲授)

端午:

我国民间节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端,开始;午,午日。

咂摸:

方言,仔细辨别(滋味)。

         情结:

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

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

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

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

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门楣:

门框上的横木。

          城隍:

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堂屋:

正房居中的一间。

             朱笔:

红笔。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

一种矿物,橘黄色。

中医用来做药。

 有不:

相当于“有没有”。

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硝药:

硝石做的火药。

             

籍贯:

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肃然:

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起敬:

产生敬佩的心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

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称道:

称赞。

               

夹取以敬客:

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

以,连词,来。

络子:

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

字子才,号简斋。

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

 与有荣焉:

因而也感到荣幸。

 大襟:

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囊萤映雪:

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练囊:

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

练:

白色的绢。

 薄罗:

薄的丝织品。

端午的风俗

(课后练习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

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

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幻灯四:

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

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

1716-1797。

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⑤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⑦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

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

小结: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板书:

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

借物抒情(板书:

借物抒情)

课后作业:

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回忆一下过去,你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请你用周记的形式,呈现给同学欣赏。

第二课时

温习上节内容,引入

一、(略讲)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

因而

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

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

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

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幻灯四:

二、(课后练习题二)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

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

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齐读)

幻灯五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例如: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幻灯六)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

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

然而我们这个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你对此有何看法?

(根据上一学年上课了解到:

学生的看法基本都是去指责韩国非法窃取,不道德,厚颜无耻,根本没有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幻灯七: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5、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6、韩国把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一样有过端午的风俗,虽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其实这个东西,关键在于谁能保护好,谁能发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自己渐渐不重视不珍惜,让风俗随历史消散,那么不如让别人去保护起来。

7、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8、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多少已被淡忘了,代之的是很多洋节日,盲目的崇洋媚外.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

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

(学生写,学生交流。

小结: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

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

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

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板书:

珍视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八: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端午的鸭蛋》课后反思

教师:

刘静 

这节课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从课堂上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比较理解的。

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课前总有些担心学生这个问题理解不了,那个问题也理解不了。

这些忧虑在课堂上被学生的反应打了个烟消云散——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积极调动思维找出答案;有些难度的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即能解决;更难一点的问题,也只略作引导,学生便“有话可说”。

看来,开展诱导探究教学,首先就是教学思想转变,真正地相信学生能够实现主体性,能够在老师诱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诱导”的基础上。

“如何去诱”是关键,问题的设计确实很伤脑筋。

如在“如何把握文章主指”这个问题的设计上,我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宏观感知入手,微观品味着眼。

“端午的风俗”为何事隔多年仍记忆犹新?

“家乡的鸭蛋”为何如此津津乐道?

“端午的鸭蛋”给童年带来什么乐趣?

三个问题一亮开,同学们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便能体会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可见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

整一堂课的高潮落在汪曾祺散文特点的探讨上,学生发言最为积极,课文的语言品味是重点,为了较好的理解,我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结合汪曾祺散文三大特点,反复的揣摩、分析,多样化朗读,并插入了相关语段的录音。

这个设计效果比较好,学生通过自己品读,结合录音就把这篇散文的风格基本上把握了。

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最后,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中韩端午申遗之争”韩国胜出。

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环节设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