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380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docx

教育学习文章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学习心理描写。

  2.鉴赏出人意料的结尾。

  3.在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续写小说,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续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虚荣的危害;感受人性的光辉。

  ●重点、难点

  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培养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思考

  .在课堂上可以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

是不是正当的?

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

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

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

  2.对《项链》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适当鼓励。

可以提供《项链》的背景资料、莫泊桑的有关材料,以帮助理解《项链》的主题。

  ●教学设想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初步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项链》是名篇,扣住结尾的“假”和开头的“也”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探幽发微鉴赏小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布置学生预习。

预习时,可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各段的重点、关键词句等,体会人物性格。

  二、导入

  乾隆皇帝写了万多首诗而无传世之作,一个农妇吟出一句诗却千古流传。

她看见红花飘落到蜘蛛网上,脱口而出——

  蜘蛛也惜春归去,

  网着残红不放飞。

(板书。

后面要派上用场。

  当然,创作出大量传世之作的作家更让人敬佩。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三人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投影)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漂亮朋友》(《俊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

  三、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的线索是

  明确:

项链。

  2.以项链为线索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明确:

借项链—失项链—陪项链—还债务—知真相。

  四、分析心理描写

  让学生讨论、发言。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

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正如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思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一样,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玩物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是就是为了这些。

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个方面:

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

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应该说,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并不为过,但这追求不算高远。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方面:

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

当然,一定得去。

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地可以完全告诉她了。

为什么不呢?

”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

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成熟了。

  应联系全文,整体考察,才能把握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性格发展过程。

  五、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把握玛蒂尔德形象。

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适当鼓励。

  一般说来,第三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些。

  玛蒂尔德的虚荣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人物也有可爱之处——面对艰难的生活“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她还清债务后与莱思节夫人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时诚实的告诉朋友真相,“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玛蒂尔德的遭遇让人同情。

  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一个人。

  莫泊桑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玛蒂尔德这个典型形象。

这个形象是不朽的。

  六、把握小说主题

  明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

  下面几种说法以及参考资料可供参考。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

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

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

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

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

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

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小康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

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

《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困与丑陋。

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

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

第二,作者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七、布置作业

  思考练习三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艺术鉴赏

  鲁迅先生赞美《项链》说:

“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一)结尾

  .小说结尾处才由佛莱思节夫人一语道破真相——项链是假的,真是出人意料。

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情理呢?

  让学生找出作者巧妙埋下的伏笔。

①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

“当然可以。

”②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③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

“……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作者在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埋得巧妙,不露痕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情节的逆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板书),小说精巧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

  2.项链是假的,这样构思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何好处呢?

  明确:

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而付出十年艰辛,这是对她虚荣心的强烈讽刺。

债务还清后,才知道项链竟然是假的,这对她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同时,佛莱思节夫人也用假项链,可见,当时有虚荣心的不止玛蒂尔德一个。

  3.假如项链不是假的,你对这篇小说如何评价?

  明确:

仍不失为优秀作品,但讽刺性会大大减弱。

  

(二)结尾

  .再看小说开头: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其中“也”字非常突兀,怎样理解呢?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以联系“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讲清“也”的一般用法和这种句式的特点。

  明确:

小说暗中将玛蒂尔德与佛莱思节夫人作了对比。

  2.有何根据呢?

  十年后她们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3.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明确:

两人本来都是“美丽动人”的,十年之后,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而玛蒂尔德却风韵不再。

“蜘蛛也惜春归去”啊,玛蒂尔德青春之花如此凋谢让人惋惜。

这都是虚荣心惹的祸,表现了虚荣心对人心灵的戕害,对人生命的糟践。

  莫泊桑不愧是短篇小说大师,《项链》中的这一个“也”字,一个‘假’字,多么耐人寻味啊!

古人说:

“开篇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这篇小说的开头、结尾值得我们鉴赏、借鉴。

  (三)全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

此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

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

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

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

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

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

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

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

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

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望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

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二、布置作业

  .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以后会怎样呢?

请将小说续写下去。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500字左右。

  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阅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把于连、爱玛、安娜同玛蒂尔德作个比较。

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附:

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一、错位到复位的女性(方位津)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

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它。

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

但果真如此吗?

难道我们从莫泊桑的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

对她就没有别的看法吗?

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

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我们自以为早就明白了的问题果真经得起追问和推敲吗?

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

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更加重视接受美学在阅读中的作用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不仅如此,有些还是我们根本想不到或是想错了的。

于是,对这部经典小说重读并产生新的看法,便成为了可能。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使读者对小说中的项链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

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性的女性形象。

  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女性?

让我们从作品中考察吧。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

她便是其中的一个。

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

”这就是玛蒂尔德的身世。

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

“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在她看来,“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玛蒂尔德整日处于对自己命运不济的愤愤不平之中,她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耿耿于怀,她心高气盛,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日子。

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

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

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

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

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

这使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

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

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

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

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

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

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

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

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

“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

”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受。

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

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的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

小说中写道:

“罗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

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

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

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

”“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

”而就在这10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

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

“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假想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她精神生活的充实。

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德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

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其步入苦难的边缘,毋宁说是其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另外,玛蒂尔德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懂得爱的真谛,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爱,对丈夫常常挑剔。

倒是10年的同甘共苦,使她真正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

是罗瓦赛尔先生在妻子因丢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10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

罗瓦赛尔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尔德才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

  综观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可以说,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

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

莫泊桑在小说的最后写道:

“生活多么古怪!

多么变化莫测!

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

”那么,丢失项链这件“小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断送还是拯救呢?

我们的结论显然是拯救!

当我们看到她10年后重又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

“去跟她说话吗?

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

她于是走了过去。

”多么达观和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啊!

当陈述完了自己10年的艰辛后,“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

”这就是最后的玛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

就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

10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在艺术上也是韵味无穷的。

首先他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

在小说中,项链与玛蒂尔德的关系分为“强烈地被项链吸引”“戴上项链的风采”“丢失项链的恐慌”“赔偿项链的代价”“得知是假项链的真相”等环节,一环扣一环,从不游移,从不松动,用项链这一物品刻画出了玛蒂尔德动态的变化过程。

其次,莫泊桑巧妙地处理了几组对应的关系,使多种关系在相辅相成中既是真实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来的意料之外,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例如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项链对改变玛蒂尔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种种偶然中孕育了必然:

因舞会而借项链、用项链和丢项链是偶然,但实质上正是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会上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才忽略了项链而丢失,而这一切都恰恰来自于她性格的必然。

在处理虚幻与现实的关系上,小说也自然妥帖,将玛蒂尔德舞会前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虚写,将项链丢失后她生活的窘况实写,一虚一实恰到好处。

小说中真与假的关系也转换得很微妙:

玛蒂尔德参加舞会戴的是别人的项链,作为项链的主人她是假的;项链丢了她当做真的赔上,而10年后才得知原来那项链根本就是假的。

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对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欺骗的最好讽刺。

小说结尾处,作者以隐喻的方式对全篇作了总结:

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10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粒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当要结束这篇时,很想向青年读者们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更活跃的思考与争鸣:

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

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

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

在阅读体验中,你更亲近和理解哪一位?

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

相信这些思考会使你的阅读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你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个性。

  (选自《新讲台:

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XX年版。

  由于作者引用译本不同,故部分引文和课本略有出入)

  二、金钱与人格的较量《项链》主题的再思考(李必超)

  《项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精品。

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的奥妙或许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

我们的高校教材,包括中学教材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这种看法自然有其强硬的理由,否则也不会至今还能作为对这部作品主题评价的主流。

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或许会得出另一个结论,从而更能体会出这部作品主题的丰富性。

  阅读文本是我们立论的基础,我们先看看作品所描写的。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告诉我们,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

因为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金钱的“围墙”把她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那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只能在梦想中享受。

当她用丈夫“预备买一杆猎枪”的钱置办了衣裙,借来了阔朋友的项链,“包装”了自己之后,她便有了阔太太的外表,得以进入上流社会的“门”,因为华丽的服饰是有钱人的象征。

于是在舞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在丈夫把那件朴素的家常衣服披在她肩上的时候,便暴露了她穷困的真面目,警告她:

你已逾越了金钱所划下的界线。

她不得不“赶快逃走”。

慌乱之中丢失了项链是她向金钱挑战,向上流社会圈内冲击而溃败的结果。

这自然是偶然中之必然了。

  尽管作者在作品中感叹: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但细细想来,我们可以说:

“在这里,金钱主宰着人的命运。

  在我们分析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时候,不得不被她对人格的追求所打动。

  作品中写到: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于是,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和各种奢华的装饰、“精美的晚餐”。

这是一种许多处于相仿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