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012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各课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材分析:

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内容方面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自然,在观察、了解中有所发现,受到有益的启示。

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自然之道》

1、《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学常识为主的叙事文章。

它以事情发展为顺序,讲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时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

他们不顾向导的劝阻,拯救了一个侦察兵幼龟,安全地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错误的信息,就从巢中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课内理解

(2)《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3)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言下之意是说,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幼龟防备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4)“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极不情愿”说明向导对同伴们善良的呼喊予以理解但又感到无可奈何。

(5)我们干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说明同伴们后悔的心情。

(6)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引号的作用是特别强调部分。

(7)“天啊!

”说明我们对眼前的一幕震惊的程度。

(8)“赶紧”“迅速”“气喘吁吁”表明我们想尽办法减少自己酿成的惨剧带来的损失。

(9)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悲叹”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

(10)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答:

因为“我们”自认为是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违背了自然之道,导致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之中。

(1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答:

我懂得了:

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

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也懂得了真正的万物之长是大自然,不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做事,人们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应该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课内理解:

(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这句话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可是一查黄河最近2000年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表现“这里含有贬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拟人的修辞手法

(4)黄河变化的原因:

(6)关于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7)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有两个原因:

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绿色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致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8)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

答: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

保护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蝙蝠和雷达》

1、《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课内阅读

(1)课文中心: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设问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终于”一词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4)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5)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答: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6)为什么飞机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

答:

飞机上的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间飞行也十分安全。

《大自然的启示》

1、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有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告诉人们要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2、课内理解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2)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比喻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喻成扫帚,说明森林被侵袭的程度大。

(3)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平衡。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4)它们(指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吃”“咬”“钻”“毁”四个词写出了害虫的危害之大,点明了“打扫”森林造成危害的真正原因。

(5)人类从蜻蜓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6)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重点)

答: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枯枝败叶腐烂之后变成了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和矮树丛还是一些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

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

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句逞凶啦。

他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7)为什么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重点)

答:

因为科学家不仅受到鸟类的启发发明飞机,而且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不断改进飞机和轮船的性能,造福人类。

语文园地三

(农时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补充:

①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②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气象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鸡迟宿,鸭欢叫,不久风雨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补充:

①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②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③泥鳅跳,风雨到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一、近义词

深重—沉重

启示—启发

灵巧—灵活

实验—试验

改变—改观

隐藏—隐蔽

栖息—休息

剧烈—强烈

颤动—抖动

忧患—担心

焦急—着急

敏锐—敏捷

明媚—灿烂

颓丧—沮丧

挺拔—挺立

装扮—装饰

观察—观看

发现—发觉

冷淡—冷落

损伤—破坏

例外—特殊

启示—启发

踌躇—犹豫

茂密—茂盛

苦难—灾难

繁衍—繁殖

似乎--好像/犹如似乎--如同

二、反义词

高—矮

胖—瘦

爱护—伤害

冷淡—热情

聪明—愚蠢

洁净—干净

宽敞—宽阔

勇敢—胆怯

大方—羞怯

苍老—年轻

错误—正确

安全—危险

朴实—繁华

紧张—轻松

清楚—模糊

敏锐—迟钝

宽敞—狭窄

明媚—阴暗

暴烈—平静

灵巧—笨拙

凶猛—温柔

松散—紧凑

严重—轻微

洁净—肮脏

公开—秘密

清楚—模

叫苦不迭—叫苦连天争先恐后—畏首畏尾

3、多音字

折zhē折腾/跟头zhé打/折扣/断

着zháo着急/落/凉zhuó沉着/衣/想塞sāi活/塞住sài边/关/塞外sè堵/闭/搪塞系jì系鞋带xì关/联/系统扫sǎo打/扫荡/地sào扫把/帚尽jìn尽力/职/头jǐn尽管/量结jiē结实jié结果/网/交

模mó模仿/样/型mú模样/具/板着zhe看/等着zhāo着数/法

四、优美语句

剧烈的抖动激烈的思想斗争细心观察体验生活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焦急地说若无其事地答道极不情愿地抱愚不可极的蠢事明媚的阳光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欢乐的叫声深重的苦难气候温暖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宝贵的土壤破坏森林合理规划土地清朗的夜空溱黑的夜里敏锐的眼睛反复研究揭开秘密打扫干净又宽敞又洁净的林子异想天开的命令保持生态平衡飞行的情形仔细研究土地肥沃结构松散得到启示解决问题制服害虫提供场所风景优美优异的成绩优良传统优先参加夏令营的权利浪费粮食花费了六十多元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地质学家曾在这里进行过考察保护大自然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取得伟大的成就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对我们一向很严厉要求严格沙尘暴持续几(三)天。

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

休息一会儿,又揉了揉眼睛继续写文章。

意志坚强提高质量月光轻柔改进方法改正缺点心情平静教室一片安静爱惜粮食头脑灵敏敏捷地跳过对青霉素特别敏感眼睛敏锐荒芜的田地辉煌的成就生活简朴辽阔的平原英勇的战士平静的湖面合理规划增强肥力字迹模糊利用课间时间防止事故尽快地恢复严重地破坏无限地开垦大吃一惊气喘吁吁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灵活的身躯掌握地灵巧这一大灾难,使得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的危机。

茂密的森林茂盛的枝叶敏锐的洞察力嗅觉灵敏虚心接受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具有爱心的表现解除危险解决问题

 

五、关联词

1、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鸥就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2、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3、虽然船头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

4、即使下起大雪,也要坚持跑下去。

5、因为今天是五一节,所以全家人去逛街。

6、我们国家虽然还比较落后,但是我们有决心赶上来。

7、这条路不但很宽,而且很长。

8、虽然爷爷年纪已高,但是记忆力很好。

9、因为这学期他很用功,所以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10、这件事不是你的错,而是我的。

11、他不仅参加了作文比赛,还在作文比赛中获得市一等奖。

12、我虽然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并不了解事情的全过程。

13、只有多读多练,才会提高作文水平。

14、人民大会堂既高大又庄严。

15、因为小明学习刻苦努力,所以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6、无论有多大的风雨,我们都要按时上学。

17、如果能下一场雨,地里的庄家就能长得更好。

18、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

19、李强不但学习好,而且劳动也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