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902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docx

九上第一单元导学案彭升超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编写:

彭升超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够放声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尝试着研读课文,能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3、明白本文是怎样扣住“泉”字,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

4、读、背本文精彩片段,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典雅凝重。

学习重点:

1、能够放声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2、读、背本文精彩片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3、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典雅凝。

学习难点:

1.尝试着研读课文,能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2.明白本文是怎样扣住“泉”字,抓住“听”字来组合材料的。

资料链接: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

湖。

(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

鼎湖山是地球同纬度上惟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

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

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四字:

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之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

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二、思读: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⑴肇庆(      )⑵泠泠淙淙(      )(       )⑶迸(        )⑷循声(      )⑸一泓(      )⑹佯作(      )⑺嵌(     )⑻盎然(     ) ⑼迥然(     )⑽万籁(     )⑾怅惘(    )⑿污垢(     )    

2填空。

本文的“文眼”是“   ”字。

为什么?

方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采取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

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

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

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作者的行踪顺序是                                    。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叙述的时间顺序是                                         。

3、写出初读感悟:

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

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学生展示,教师适当点评]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三、思究:

合作探究

1、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

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展示、交流]

(3)我喜欢这一句:

(4)我喜欢这一句:

(5)我喜欢这一句:

2、精读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回答;

3、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

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

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

(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四、思展:

拓展延伸:

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

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如:

1、“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顿生雀跃之心——

娇态想起爱女——

如入清澈之境——

寻泉——

品泉悟泉——

五:

当堂检测

1、选词填空。

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冷冷淙淙的泉声就(A.迎;B.扑;C.拂)面而来。

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A.绕;B.趴;C.偎)我膝下的爱女。

③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A.藏;B.嵌;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

④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A涌;B掀;C推)去。

2、.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并阐明理由。

①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写出“我”的收获: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编写:

彭升超

《林中小溪》

一、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学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中蕴含深刻的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化身为小溪去体察的。

学习重点: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二、思读:

自主学习

1、给画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颤动()粼粼()潺潺()簌簌()车辙()蹿()和煦()嘟哝()liányī()花lěi()lìnsè()分道扬biāo()yín()绕qiè()意

2、查阅资料

普里什文

 

3、写出“初读感悟”:

 

三、思究: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

画出小溪的流程和“我”的情感变化的脉络。

 

2、美文美读

【学生活动】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

句并反复诵读。

3、研读赏析、展示交流

1)随着这条林间小溪一路流淌,我们对这条小溪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

请说一说你对这条小溪的认识如何,并结合具体文句谈谈看法。

 

2)在小溪流经的途中,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像它一样的积极乐观执著和

定呢?

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的呢?

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3)通过小溪这一路的流程,结合上面同学们的解读,请说一说你从这条小溪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品读感悟

 自由选读你最喜欢的文段。

在诵读中,表现出你的理解和情感(请同学进行诵读展示)

四、思展:

拓展延伸

课外练课外练笔:

将本文改写为一首现代诗。

并在班上交流。

 

 

五、当堂检测

1、请准确工整的书写和积累生字词。

(当堂听写)

 

2、探究、练习。

(1)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你顺着小溪会突然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

你会听见,一直灰雀的低鸣和一只苍头燕雀惹动枯叶的簌簌声,竟会。

(即然是“灰雀的低鸣”和“枯叶的簌簌声”“响遍整个树林”,为什么还说这是“宁静的地方”?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写出“我”的收获: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编写:

彭升超

《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赏析黄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难点: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思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A.地壳()  澎湃()  万壑藏云() 

B.阴晦()  温馨()  犀牛望月() 

C.山峦() 娇娆()  浮想联翩() 

D.崛起()  苍穹() 仙山琼阁()

2、文章内容解析: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

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3、写出初读感悟:

 

三、思究:

合作探究

1、文章先总写了什么内容?

接着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

最后又写了什么内容?

 

2、黄山的这些景观具有什么特点?

请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并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它们的特点的?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

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

 

四、思展:

拓展延伸

黄山的怪石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把这部分的内容改写成一段游记散文。

要求运用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多种表达方式写景。

 

五、当堂检测

阅读理解

  ①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②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

号称方圆500里的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

  ③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

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帆布背包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两亿多年前,黄山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过了一亿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

以后在猛烈的地壳运动中,地层断裂,岩浆活动,形成了黄山的基础。

到了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我国大陆上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黄山大约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代。

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黄山山体受到了较大侵蚀,地形变化很大,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

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

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中的“五岳”指     、      、      、      、_____。

徐霞客是     (朝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2、“瑰宝”的意思是                。

  3、第③段从地质上介绍了黄山的形成,黄山是如何形成的?

大约形成于什么时期?

答:

                                                           。

  4、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说说第③段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写出了黄山什么样的景色?

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

  5、请写出一句含“山”字的名句。

答: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写出“我”的收获: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编写:

彭升超

《画山绣水》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3、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诗意美,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学习难点:

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二、思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褒贬(     )  醇 (   )   攒聚  (    ) 玲珑剔透 (   )    

恍惚 (    )  袅袅  (   ) 黑黝黝(   ) 

2、走近作者:

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写出初读感悟:

 

三、思究:

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

例:

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2、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

 

3、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四、思展:

拓展延伸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两种以上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描绘一个画面。

(词语顺序可以颠倒,100字左右)

 

五、当堂检测

1.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写出“我”的收获: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编写:

彭升超

专题——气象物候

 

1.对气象物候进行综合性学习。

2.进行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诗词汇报,积累

3.展望未来天气预测,提高写作水平。

四季谚语

春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春雾雨水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日头,西虹雨,早虹晴,夜虹雨。

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秋季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

霜打秋头,没草饲牛。

霜降见霜,五谷满仓。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要翻。

冬季

冬至落雨星不明,立春下雪步难行。

先下雪后下霜,一个

麦头二人扛。

冬雪是被,春雪

是刀。

成语:

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狂风大作  春风拂面  凉风习习  狂

风呼啸  北风忽忽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  海市蜃楼  雨过天晴  电

闪雷鸣 乌云密布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连翘()谚语()单于()

绫纱()冰雹()销声匿迹()蒌蒿()   

2、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掌握字形,借

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千姿百态: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合作

1、交流气象物候成语、谚语,并阐述对这一成语或谚语的看法。

如:

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2、小组比赛交流气象物候古诗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解释其中的物候规律。

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后“讨论•活动”一。

“《钱塘

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写的是早春景象。

请再读下面两首词,讨论这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关系。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木兰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提示: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但春天

的景象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这三首诗词都写春景,只是时间有早有晚,细细

品读,再联系有关的物候知识,就能辨出时间先后了。

《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景象;《木兰花》从“绿杨”“红杏

枝头”看,写的是二月的春景;《蝶恋花》从

“雨横风狂三月暮”“乱红(落花)”看,写的是暮春景象。

3、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一、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②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分类别、打比方等)

 

③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二、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 。

 

三、了解四首诗中有关物象知识。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

请你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

自的文化内涵。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写出“我”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