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893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docx

电大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本作业汇总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     标

单位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全年粮食产量

万吨

 46251

45264

45706

43070

46947

48401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39570

43581

47431

54946

65210

76190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9404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18232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2619

37214

43500

55567

70477

88604

 

(1)什么是增加值?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

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

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答: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CA+I+CB+X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

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即: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

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

即:

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

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2,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89。

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2,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84。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解:

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2. 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

(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

(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

亿元      

使     用

来     源

总产出       15000

最终消费          8110

减:

中间消耗  4713

居民消费        5600

劳动者报酬  5240

公共消费        2510

生产税净额   595

资本形成总额      2037

固定资本消耗1480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营业盈余    2972

库存增加        24

 

贵重物品净获得   3

 

净出口             140

 

出口          1200

 

减:

进口          1060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国内生产总值     10287

3.已知如下我国实际统最终消费计数据资料:

     单位:

亿元

年度

最终消费额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000

54600.9

32499.8

2240.2

2001

58927.4

37460.8

2204.7

2002

62798.5

42304.9

2794.2

2003

67442.5

51382.7

2686.2

2004

75439.7

62875.3

4079.2

     要求:

(1)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解:

(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

(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89340.9

98592.9

107897.6

121511.4

142394.2

最终消费所占比率(%)

61.1

59.8

58.2

55.5

53.0

资本形成所占比率(%)

36.4

38.0

39.2

42.3

44.2

 

(2)(3)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本期间内,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数值逐年有所增加。

本期间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消费的相对地位有所回落。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但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本期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提高。

表明我国投资比重增大。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第四章—第六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

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

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以下要求填写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杂项商品与服务 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1、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消费率 3、 恩格尔系数 

答:

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食品         4478.54;

衣着          1284.20;

家庭设备服务器及服务  786.94;

医疗保健        856.41;

交通通讯        1682.57;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1472.76;

居住          1228.91;

杂项商品与服务     474.21;

解释并计算:

(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核算期内居民平均每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478.54+1284.20+786.94+856.41+1682.57+1472.76+1228.91+474.21

           =12264.55(元)

(2)消费率:

最终消费支出额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

  消费率=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4.55/17174.65=71.41%

(3)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

  恩格尔系数=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4478.54/12264.55=36.51%

 

二、计算分析题

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解答: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

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

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

亿元):

收入形成帐户单位:

亿元

使用

来源

劳动报酬256

生产税净额79

总营业盈余345

总增加值680

合计680

合计680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单位:

亿元

使用

来源

财产收入42

原始收入总额341

总营业盈余345

财产收入38

合计383

合计383

收入再分配帐户单位:

亿元

使用

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53

所得税43

社会福利7

捐款3

 

可支配总收入288

原始收入总额341

合计341

合计341

2、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

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

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

解答:

根据题目中的资料可知,政府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为89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562亿元。

则根据资本转移项目的平衡关系有,各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移支出总和。

即89+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368=562+455+375

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562+455+375-89-368=935(亿元)

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净额=935-455=480(亿元)

 

3、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

计算:

(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

(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

=1850+0-800=105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净金融投资额

=(860+350+280)-1050=440(亿元)

(4)账户: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账户单位:

亿元

使用

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4950

可支配总收入6800

总储蓄1850

 

合计6800

合计6800

 

居民部门资本账户单位:

亿元

资产变化

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800

总储蓄1850

净贷出(+)/净借入(-)1050

 

合计1850

合计1850

 

金融帐户单位:

亿元

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

银行存款860

股票和债务350

保险280

负债440

净金融投资额1050

合计1490

合计1490

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4、设有如下资料(单位:

亿元):

有形资产4000,非金融无形资产400,金融资产320,对外金融负债360。

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解:

(1)全部资产=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400+400)+320=4720(亿元)

(2)   一国国民财产=一国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

(向国外贷出<+>,向国外借入<—>)=(4000+400)—360=4040(亿元)

(3)国民资产负债总额=全部资产—净=4720—4040=680(亿元)

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和净值

非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

4400

320

负债

净值

680

4040

合计

4720

合计

4720

期中测验

下面是我国2000-2004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试按题目的要求进行计算和分析。

单位:

亿元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

第三产业

其中:

年底总人口数(万人)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88254.0

95727.9

103553.6

116603.2

136584.3

14628.2

15411.8

16117.3

17092.1

20768.1

44935.3

48750.0

52980.2

61274.1

72387.2

39047.3

42374.6

45975.2

53092.9

62815.1

5888.0

6375.0

7005.4

8181.3

9572.1

29904.6

33153.0

36074.8

38885.7

43720.6

5408.6

5968.3

6240.3

6715.6

7694.2

7316.0

7918.8

8476.7

9238.1

10098.5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并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哪些生产成果组成。

2.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作出分析。

3.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有何不同。

5.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6.结合我国近年经济建设的情况,计算200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及特点。

解答:

(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之和(教材38页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

各年度的计算表单位:

亿元

年度

国民生产

总值

国内生产

总值

第一产业

增加值

第二产业

增加值

第三产业

增加值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88254.0

95727.9

103935.3

116741.2

136584.3

119775.2

130653.0

142035.2

161433.9

136875.9

14628.2

15411.8

16117.3

16928.1

20768.1

44935.3

48750.0

52980.2

61274.1

72387.2

29904.6

33153.0

36074.8

39188.0

43720.6

  

(2)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作出分析。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外净要素收入为二者之差,具体如下表:

国外净要素收入计算表单位:

亿元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外净要

素收入

-31521

-34925.1

-38099.9

-44692.7

-291.6

计算式:

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即收入值—生产值)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人×10000=10273元/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表单位: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10273

11093

12530

10561

(4)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1993年联合国出版的新SNA改称为国民总收入,英文缩写GNI)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总量指标,它们分别从特定角度反映整体经济活动成果,彼此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

(5)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GDP是一国(或地区)地域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看,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看,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从使用角度来看,它是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存货增加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②GNP是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地区内)或国外(地区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之和。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利润、利息、劳务收入等要素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后的净额)之和。

  ③在经济总量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从生产角度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从收入角度反映社会经济情况。

  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按其构成决定的,如当“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值时,国民生产总值将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随着本国经济不断向外拓展,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会有所增长。

(6)200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并分析其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及特点:

  

各年度平均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计算表单位:

%

年度

平均发展速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50853

48.801

30.69046

2001

110.75

20.39373

49.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