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docx
《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优化活动,提高效率,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
[摘要]课堂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要素和主要体现形式,也是课程实施的重难点。
本课题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为载体,立足于教学时间紧、大班额的现状,围绕“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有效地组织实施探究活动?
”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生物教材课堂探究活动必要性、可行性优化筛选;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表达研究。
通过研究,形成了以初中生物课堂活动系列案例为主体的研究成果,提炼出有关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组织、评价、表达等方面的经验和策略。
在这期间,课题成员撰写了近二十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课题各个侧面的探索和收获,积累了十多万字的研究计划总结、日志、例会纪要、应用报告等过程资料,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
研究结果证明,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付出。
教师的学生观、资源观、效益观、评价观以及对教学细节的研究和把握,能推动课堂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同时以活动案例为载体的多方位研究,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报告要目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对课堂探究活动的界定
二、研究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脑科学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4.质的研究理论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一、个案研究法的运用
二、观察法的运用
三、调查法的运用
四、收集、整理、分析材料方法的运用
五、认同推广方法的运用
六、主要研究阶段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一、课堂探究活动设计思路的优化
1.优化设计的原则
2.个案设计和整体设计密切相关
3.制定明确、有侧重点的活动目标
4.灵活的策略准备
5.引导运用学生多种思维方式
6.强调对科学方法的理解
二、课堂探究活动组织方式的优化
1.基本组织形式
2.不同活动环节教师的关注点不同
2.逐步提高组织教学的开放性
3.预设多种方式,灵活组合,生成更多活动机会
三、课堂探究活动内容的优化
1.全程备课,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
2.精选与整合活动内容
3.深挖与拓展,让每一个活动承载更多的内涵
四、课堂探究活动细节的优化
1.细节与目标层次的渐进性有关
2.引入教学资源的时机和形式应是特别关注的细节
3.课后反思是积累教学细节的重要途径
五、课堂探究活动评价方式的优化
1.活动评价与活动目标是密切联系的
2.小组整体捆绑式评价的方式
3.要及时提供评价结果的反馈
六、课堂探究活动文本表达的优化
1.背景描述
2.活动目标
3.活动准备
4.活动程序
5.活动评价
6.其他可供参考的材料
七、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优化
第四部分研究结论和讨论
一、教师应该用探究的视角灵活运用活动资源,丰富活动创意,适时适量地创造活动机会
1.选用活动资源应为教学目标服务
2.活动资源的应用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3.教师应用活动资源应该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4.不可忽视来自学生的活动资源
二、必须在时间上确保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
1.在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
2.寓三维目标于课堂探究活动中
三、细节决定效率,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活动过程中都要特别关注细节
四、评价方式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提升活动效率
1.便捷有效的激励性评价,维持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小组整体捆绑式评价具有一定约束性,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
五、案例文本表达方式的优化,为教师之间互助共享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要突出活动设计的特点
2.关键细节应引起读者足够的重视
3.语言必须简明准确,避免歧义,并具有操作性
4.活动程序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
第五部分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物新课程三大目标之一,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与探究活动实施效果有密切联系。
探究活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做活动”,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多方面的收获,因此提高探究活动的“质”是关键。
有效地解决现实中“探究活动多、课时紧、班额大”给探究活动实施带来的困扰,提高课堂效益,对于全面实施初中生物新课程有重要意义。
同时收集、开发、优化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也可为广大生物新课程的实施者提供可操作的经验。
第一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对课堂探究活动的界定
对于探究活动,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本研究从空间和时间上作了限定,即“课堂内”,也就是能在课堂45分钟内进行的探究活动,包括完整的或者片断的活动。
本课题原计划是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标明为“探究”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在筛选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还应该注意挖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对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实效的小活动,形式上也不仅是实验活动,还包括是调查、游戏、讨论、感知活动等等,关键是看这个活动的开展,能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思维或行动,有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探究活动”是广义的探究活动。
优化课堂探究活动,重在提高教学效益。
在课堂内开展探究活动,可行是前提,有效是生命。
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它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习效果。
二、研究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按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初中理科课程应占初中总课时的7-9%的比例,其中生物学科两年课时安排只有达到3/3/2/2,才能满足达到生物课程标准的最低时间要求。
各版本实验教材的内容编排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课时方案。
但是在许多实验区仍按周二课时安排,导致课时紧,加上大班额的现状,很多课堂探究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甚至流于形式,不利于实现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文献检索表明,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有两类:
其一是个案类的研究,即从某一探究活动的实施分析探究活动可以或者应该如何开展;其二是研究教材中的某些探究活动条件是否成熟、能不能开展的问题。
明确针对教学时间紧、大班额的问题,以优化探究活动实施效果,且以积累可操作的系列案例为目标,国内尚无专门的研究。
为此,有必要立足客观课时限制,探索生物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问题,充分挖掘每个活动的教育价值,优化探究活动的实施质量,使课堂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要有利于脑的成长,有两件事特别重要,首先是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学生的脑也就需要发展起多条神经通路,它能够促使大脑形成新的树突联结,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让学生置于多种问题解决途径的环境中。
其次学生还必须能从互动的反馈中习得经验,合作学习能提供一个极好的社交和学习反馈的途径。
同时合作学习还能使我们感受到自身价值或者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这时大脑会分泌快乐的神经递质,使我们更加乐于学习。
另外,在学习之后,大脑需要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或休息,因此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应交替进行。
保持课堂节奏和时间持续的变化对学习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活动,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教学要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新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还强调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性,重视学生能力建构和情感体验。
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九种智力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
九种智力同等重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的关注。
多元智力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教育要“以人为本”,课程内容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调,为多元智力而教,并通过多元智力来教,使学生有机会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自己的多种智力。
4.质的研究理论。
质的研究重视描述,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的探究,相对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比较关注过程,其研究过程本身决定了研究的结果,因此需要对过程进行细致的反思。
从研究的思路来看,质的研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即自下而上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提出理论假设,在通过相关的检验和不断的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
质的研究有多种方式,例如案例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认同的方式加以推广。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为载体,立足于教学时间紧、大班额的现状,围绕“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有效地组织实施探究活动?
”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目标是:
通过研究,形成系列化、有操作性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活动案例集,引导课堂教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优化探究活动的实施质量,使课堂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提供有效资源,以达到缓解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多、课时紧、班额大”等实际问题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参研教师研究意识,提高开发、收集、分析、探究实践、修正、表达等方面能力也是研究目标之一。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生物教材课堂探究活动必要性、可行性优化筛选;2.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收集整理、开发);3.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实施、修正);4.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表达研究(文字、范例视频)。
教学时间紧、大班额是本课题研究要突破的最大难点。
本课题侧重于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一、个案研究法的运用
本课题以具体的课堂探究活动为个案,分析每个个案中的环节设计、时间分配、组织实施、关键点、拓展点等要素,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筛选活动项目、从资料和经验中提取信息撰写活动设计方案、在实践中实施和调整活动方案、同伴互助课堂观察与修改活动方案、试点学校使用活动方案并提交意见、片区讨论完善活动方案等层层推进,把研究活动案例的过程和解决教学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实践与反思,强调合作与分享,强调归纳与提升,最后形成课堂探究活动的系列案例集和相关问题的研讨论文。
二、观察法的运用
观察法主要运用于对课堂教学的观察。
主要用于三个阶段:
一是活动设计方案经过教师个人实践检验和修改后,课题成员之间相互进行了课堂观察,对照课题研究目标、研究重点和案例的文本表达,审视实践过程的吻合程度,并针对性提出修改意见。
二是“结对子”活动,就是让每位课题成员和一位或几位非课题组老师结成对子,这些老师凭自己对案例文本的理解来实施活动,课题成员进行课堂观察,并对其实施过程和原设计思想的吻合程度进行比照,探讨偏差的原因和改进的建议。
三是在试点学校观察活动实施过程和效果,探讨适应不同学校的设计思路及其在文本中的表达。
实际上每一次课堂观察,都推动我们更加全面思考,因此每一个案例都是几易其稿。
三、调查法的运用
为了吸取更多教师好的创意和做法,我们将案例文本分两批提交到片区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审读、补充,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对活动案例的科学性、操作性、表达、创意、借鉴价值以及与本课题目标的吻合程度等方面的看法,并对每个案例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在问卷的设置方面,我们尽可能地按照编制问卷的要求,注意提问的方式和选项的设置,以期获得更加真实的调查结果。
四、收集、整理、分析材料方法的运用
研究过程中,我们除了通过上述方法获得资料外,还收集了课题成员的研究日志、教学反思、研讨纪要、活动视频、学生学习成果等,更立体更全面地反映活动案例优化设计的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结合相关理论,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的资料,及时反思、总结、提炼和修正,这在例会纪要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及时”也激发了课题成员研究的激情和主动性,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认同推广方法的运用
质的研究不似量的研究,不采用一定概率的抽样方法,往往具有个案的特殊性,因此其成果不能由样本向总体推广,只能采用认同推广、积累推广和理论推广的方式加以推论。
本课题研究也是如此,我们从筛选活动、收集整合已有经验、在实践中实施方案、同伴之间“结对子”研究、试点学校试验、片区教研研讨等环节,都是遵循认同推广、积累推广的原理,并通过定期修正,使研究处于一个动态完善过程中。
六、主要研究阶段
2005.9—2006.1,对照课程标准,对生物教材课堂探究活动,依据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筛选,并结合日常教学开发出效益较高的探究活动,确定进一步研究的案例范围。
2006.2—2007.2,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及其实践阶段。
成员分工收集整理、实践第一阶段筛选出的案例,进行及时的修正,并及时推广,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再修订、再发布。
同时继续收集和开发新的案例。
2007.2—2007.8,课堂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表达研究阶段。
按照一定的格式完善案例的文稿,选择典型案例拍摄成视频。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围绕“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组织”等关键词,我们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载体,完成了56个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活动的优化设计、实践和修正,并最终以文本和典型视频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具体活动案例的实践研究,我们还提炼出开展课堂探究活动的若干经验。
经“结对子”教师和试点学校教师的实践证明,在目前大班额、教学时间紧的现状下,这些案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提高课堂活动效率,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全市初中生物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也表明,教师对研究成果持肯定态度,认为活动设计思路有创意(712%)、有借鉴价值(87.85%),能反映课题研究主题(91.6%),活动文本表达科学准确(95%)、简明扼要(82.2%),可以指导教学实践(67.3%)。
83.8%的教师表示,教学实践中课堂活动案例是必要的教辅。
一、课堂探究活动设计思路的优化
设计的有效性是活动有效性的起点,无效设计不可能牵动有效的活动。
在形成课堂探究活动设计思路的时候,不仅要明确目标、资源、方法、评价等基本内容;还要考虑驱动力、提示、反应、强化等学习成分。
具体说来:
驱动力,就是要使课堂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师生有必要对课堂目标进行交流;提示是指教师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学生学习某内容前提醒学生注意;反应是指通过积极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强化是指通过评价和反馈,学生能感受自己学到了某种结果,教师基于学生的表现作出特定的反馈。
本课题研究中,优化设计思路还考虑了以下四种因素:
时间、效益、核心内容和挑战性。
1.优化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层次、心理特点以及喜好。
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和拓展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建构新知识体系。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该不断提醒自己接近“学生的”经验,包括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基础、生活的经验、热衷的事物、同伴的力量等等,并结合课标、教材分类积累起来,一旦学生需要,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资源,重视这些资源,会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也会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高效性原则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活动设计一定要突出时间和效益的要素。
学习任务是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要根据活动环节对目标的贡献确定学习任务的难易、针对哪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可能需要的时间等。
有关核心内容的重点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不能每个环节平均用力,保持一定的活动节奏,才能体现出活动整体的高效性。
(4)挑战性原则
活动设计要体现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性可以通过呈现新的事物、增加难度、或者减少条件等来实现。
可以作为挑战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生选择学习任务类型和难度的权利,可以是学生对成果呈现方式的确定,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
但是不同的情境对某些学生是挑战,而对另一些却不是,所以应适当地考虑分层要求,要关注中下水平的学生。
(5)互动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必须充分预设师生间有哪些互动,什么时候互动,互动的方式如何等;教师还需要经常性的换位思考,策划好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每次探究中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该做什么,教师都事先有一定的预设,否则探究能力发展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两极分化。
(6)过程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亲历、体验和感受探究过程,它不仅是指动手操作,思考、讨论、制定计划、查阅资料、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撰写报告等也是探究的,要预测学生在这次探究中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会作出什么假设,设计探究方案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
教师必须创造实践机会,提高活动质量,落实活动效果,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1]“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活动,教材中的要求学生带着干湿温度计各自回家探究,但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和活动效果不落实的问题,我们把它改成了课堂探究,在校园内选择草地、灌木丛和裸地三种环境测定它们的湿度差,同样起到了非常好的探究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发展成长。
2.个案设计和整体设计密切相关
“优化活动设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整体优化,二是个案优化,二者密切相关。
个案优化是整体优化的前提,整体优化是个案优化的目标。
如果只考虑个案的优化,忽略个案之间的关系,可能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整体优化的效果。
因此必须关注某个活动与整个单元、前后章节、甚至全书的关系,跳出活动看活动,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突出活动内涵,注重活动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协调,体现活动的多元目的。
避免盯着一个活动,就活动论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最后可能导致每个活动都很完善,但在实践中却因为时间或其他因素而无法实施。
[例2]按照教学进度,开展“设计健康生活的一周”活动时间已临近学期末,如果活动设计过于繁琐,可能就成为纸上谈兵,不能真正落实。
另外学生设计出的健康生活计划是否落实到真实生活中,检查活动效果也很困难。
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建议在学期初就与班主任、语文老师沟通,在整个学期中确定一个恰当的时间开展此项活动,生物课提供讨论设计方案的平台,要求突出健康生活理念,贴近日常生活,切忌脱离实际的空谈;然后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施,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班会课进行专题交流,或者结合语文教学撰写以本次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心得、练笔或作文等。
如果一节课的课堂活动由几个小活动组成,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要处理好每个小活动之间的关系,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彼此自然衔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课堂活动,使课堂活动的内隐因素与外显形式有机统一。
3.制定明确、有侧重点的活动目标
每个探究活动都应具有基本明确的目标和价值:
或者是核心概念的建构,或者是科学思想的领悟与科学方法的训练,或者是情感方面的体验。
必须掌握好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每一项探究活动教学过程,都应该有非常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活动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如果某个活动与教学目标没有或者很少关系,就不用。
[例3]“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食物的消化过程”等活动目标侧重于核心概念的建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色扮演活动”、“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的营养食谱”等活动侧重于公民意识、决策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等活动目标则侧重于科学方法的训练。
实施过程中,要提高针对性,保障活动重点的达成,并带动其他达成其他目标。
4.灵活的策略准备
活动设计要作出多种策略的准备,同一个活动最好有几个备选方案,同一个活动方案也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为实践运用留有空间,以便在实施活动的时候,随着活动的推进,通过互动,捕捉来自学生反馈信息,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及时调整,以开放心态接纳学生不同思维,将生成和预设尽可能融为一体。
[例4]根据学校实验室条件和教学时间的具体情况,“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可以有两种不同方案。
第一种方案的完成分为课内课外三个时间段,在前一课时留下15分钟进行实验方法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施探究(主要是取样和计数,学校需要开放实验室),下一课时前15分钟组织交流讨论。
第二种方案是在同一节课内完成,以板书作为尘埃粒子的主要来源,分前、中、后排座位分别当堂采样、计数。
两种方案的开放性不同,前者更符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后者体现出巧妙和高效率,为了弥补开放性不足的问题,第二种方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事先做不同地点取样的实验作辅助。
5.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课堂效益来选择活动方式,有时可能是游戏活动,有时可能是生物调查,有时可能是收集资料后的理论推导。
富于变化的设计,可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克服或弱化思维定势的干扰,使活动体现出新异性和挑战性。
[例5]“探究生物的变异”就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人的几种性状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来认识生物的变异;“探究性别的遗传”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认识生男生女的比例。
6.强调对科学方法的理解
在设计每个探究活动时,还要十分注意从整体上反思,是否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精神,学生收获是否是多维的,这也是衡量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一点上有一个渐进的问题,从七年级起就应该强调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反思,对八年级学生再提出深入细致的要求,同时进一步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使科学精神反过来支持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追求。
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我们发现,八年级学生探究的整体水平明显优于七年级,即使同一个学段前后,学生探究水平也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随着学生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过程自主性、思维深刻性和内涵教育性,使探究活动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课堂探究活动组织方式的优化
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活动内容、形式的设计思路是好的,但是组织教学的思考不到位,很多好的内容设计无法落实。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活动的组织方式,引导活动指向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线路上进行探索,要避免盲目的猜测和无效的活动。
才能有效实现探究活动的效益。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握“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原则。
1.基本组织形式
通过研究,我们归纳总结了不同类型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见附表1)。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组织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目标,又能高效率节约课时。
2.不同活动环节教师的关注点不同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活动环节教师应该有不同的关注点,这对提高活动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例。
教师在观察学生讨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对科学规范要求的强调,引导学生反思方案的严谨性和可行性,引导学生自己来完善探究计划。
学生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要关注实验的进展情况,既要及时从中发现好的典型加以鼓励,又要引导有明显错误的学生及时纠正,还要适当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同时要注意接纳学生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勇敢的创造。
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反思、质疑能力,提高思维深刻性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应十分用心地组织表达和交流的环节。
[例6]表达交流环节的具体要求
从学生角度,对学生提出的整体要求为:
A.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B.学会品评,既要找出不足,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C.使自己的发言能够引起听者的关注;D.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敢于为自己辩说;E.尝试从讨论交流中总结出规律。
实践证明,经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