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1881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跨膜运输.docx

第五章跨膜运输

第五章跨膜运输

第一节被动运输

  细胞膜是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的屏障,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序运行。

但是细胞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

因此细胞必须具备一套物质转运体系,用来获得所需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据估计细胞膜上与物质转运有关的蛋白占核基因编码蛋白的15-30%,细胞用在物质转运方面的能量达细胞总消耗能量的三分之二。

  细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

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

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

各类APT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物质,如:

缬氨酶素。

通道蛋白与所转运物质的结合较弱,它能形成亲水的通道,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溶质。

一、简单扩散

  也叫自由扩散(freediffusing),特点是:

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某种物质对膜的通透性(P)可以根据它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K)及其扩散系数(D)来计算:

  P=KD/t,t为膜的厚度。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具有极性的水分子容易透过是因水分子小,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

  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水、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

H+、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因此,离子、葡萄糖、核苷酸等物质有的是通过质膜上的运输蛋白的协助,按浓度梯度扩散进入质膜的,有的则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

图5-1不同物质透过人工脂双层的能力

二、协助扩散

  也称促进扩散(faciliatieddiffusion),其运输特点是:

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

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③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

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一)离子载体

  离子载体(ionophore),是疏水性的小分子,可溶于双脂层,提高所转运离子的通透率,多为微生物合成,是微生物防御被捕食或与其它物种竞争的武器,离子载体也是以被动的运输方式运输离子,可分成可动离子载体(mobileioncarrier)和通道离子载体(channelformer)两类:

  可动离子载体:

如缬氨霉素(valinomycin)能在膜的一侧结合K+,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脂双层,在膜的另一侧释放K+,且能往返进行。

此外,2,4-二硝基酚(DNP)、羰基-氰-对-三氟甲氧基苯肼(FCCP)可转运H+;离子霉素(ionomycin)A23187可转运Ca2+。

图5-2缬氨霉素的分子结构

  通道离子载体:

如短杆菌肽A(granmicidin)是由15个疏水氨基酸构成的短肽,2分子的短杆菌肽形成一个跨膜通道,有选择的使单价阳离子如H+、Na+、K+按化学梯度通过膜,这种通道并不稳定,不断形成和解体,其运输效率远高于可动离子载体。

图5-3短杆菌肽构成的通道

(二)通道蛋白

  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是衡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故又称离子通道。

有些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通常处于开放状态,如钾泄漏通道,允许钾离子不断外流。

有些通道蛋白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即"门"不是连续开放的,仅在特定刺激下才打开,而且是瞬时开放瞬时关闭,在几毫秒的时间里,一些离子、代谢物或其他溶质顺着浓度梯度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这类通道蛋白又称为门通道(gatedchannel)。

图5-4各类离子通道

1、配体门通道

  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channel)表面受体与细胞外的特定物质(配体ligand)结合,引起门通道蛋白发生构象变化,结果使"门"打开。

又称离子通道型受体。

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和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受体。

  ACH受体是由4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5聚体蛋白质,总分子量约为290kd;亚单位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形成一个结构为α2βγδ的梅花状通道样结构,而其中的两个α-亚单位正是同两分子ACH相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可引起通道结构的开放,使终板膜外高浓度的Na+内流,同时也能使膜内高浓度的K+外流结果是使原来存在两侧的静息电位近于消失,亦即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差接近于0值,这就是终板电位,于是完成了Ach这种化学信号的跨膜传递,因为肌细胞后来出现的兴奋和收缩都是以终板电位为起因的。

图5-5乙酰胆碱受体

2、电位门通道

  电位门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是对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异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或对其他刺激引起膜电位变化时,致使其构象变化,"门"打开。

神经肌肉接点由Ach门控通道开放而出现终板电位时,这个电位改变可使相邻的肌细胞膜中存在的电位门Na+通道和K+通道相继激活(即通道开放),出现肌细胞的所谓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至肌质网,Ca2+通道打开引起Ca2+外流,引发肌肉收缩。

  根据对Na+、K+、Ca2+三种离子的电压门控通道蛋白质进行的分子结构分析,发现它们一级结构中的氨基酸排列有相当大的同源性,说明它们属于同一蛋白质家族,与之有关的mRNA在进化上由同一个远祖基因演化而来。

图5-6钾电位门通道

3、机械门通道

  体内存在不少能感受机械性刺激并引致细胞功能改变的细胞。

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在受到切和力的作用产生弯曲时,毛细胞会出现暂短的感受器电位,这也是一种跨膜信号转换,即外来机械性信号通过某种结构内的过程,引起细胞的跨膜电位变化。

据精细观察,从听毛受力而致听毛根部所在膜的变形,到该处膜出现跨膜离子移动之间,只有极短的潜伏期,因而推测可能是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直接激活了附近膜中的机械门控通道。

第二节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

①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③都有载体蛋白。

  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源主要有:

  1.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动力

  2.ATP驱动的泵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

  3.光驱动的泵利用光能运输物质,见于细菌

一、钠钾泵

  实际上就是Na+-K+ATP酶,一般认为是由2个大亚基、2个小亚基组成的4聚体。

Na+-K+ATP酶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

在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性,使ATP分解,酶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酶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而在膜外侧释放Na+、而与K+结合。

K+与磷酸化酶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酶的构象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K+与酶的亲和力降低,使K+在膜内被释放,而又与Na+结合。

其总的结果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三个Na+,转进两个K+。

  钠钾泵的一个特性是他对离子的转运循环依赖自磷酸化过程,ATP上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钠钾泵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上,导致构象的变化。

通过自磷酸化来转运离子的离子泵就叫做P-type,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钙泵和质子泵。

它们组成了功能与结构相似的一个蛋白质家族。

  Na+-K+泵作用是:

①维持细胞的渗透性,保持细胞的体积;②维持低Na+高K+的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

  乌本苷(ouabain)、地高辛(digoxin)等强心剂能抑制心肌细胞Na+-K+泵的活性;使内流钙离子增多,加强心肌收缩,因而具有强心作用。

图5-7钠钾泵

二、钙离子泵

  钙离子泵对于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钙离子通常与信号转到有关,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会引起细胞内信号途径的反应,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通常细胞内钙离子浓度(10-7M)显著低于细胞外钙离子浓度(10-3M),主要是因为质膜和内质网膜上存在钙离子转运体系,细胞内钙离子泵有两类:

其一是P型离子泵,其原理与钠钾泵相似,每分解一个ATP分子,泵出2个Ca2+。

另一类叫做钠钙交换器(Na+-Ca2+exchanger),属于反向协同运输体系(antiporter),通过钠钙交换来转运钙离子。

  位于肌质网(sarcoplasmicreticulum)上的钙离子泵是了解最多的一类P型离子泵,占肌质网膜蛋白质的90%。

肌质网是一类特化的内质网,形成网管状结构位于细胞质中,具有贮存钙离子的功能。

肌细胞膜去极化后引起肌质网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质,引起肌肉收缩之后由钙离子泵将钙离子泵回肌质网。

图5-8钙离子泵

三、质子泵

  质子泵有三类:

P-type、V-type、F-type。

1、P-type:

载体蛋白利用ATP使自身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发生构象的改变来转移质子或其它离子,如植物细胞膜上的H+泵、动物细胞的Na+-K+泵、Ca2+离子泵,H+-K+ATP酶(位于胃表皮细胞,分泌胃酸)。

2、V-type:

位于小泡(vacuole)的膜上,由许多亚基构成,水解ATP产生能量,但不发生自磷酸化,位于溶酶体膜、动物细胞的内吞体、高尔基体的囊泡膜、植物液泡膜上。

3、F-type:

是由许多亚基构成的管状结构,H+沿浓度梯度运动,所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耦联起来,所以也叫ATP合酶(ATPsynthase),F是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偶联因子(factor)的缩写。

F型质子泵位于细菌质膜,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其详细结构将在线粒体与叶绿体一章讲解。

F型质子泵不仅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将ADP转化成ATP,也可以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转移质子。

图5-9四种ATP驱动的离子泵

四、ABC转运器

  ABC转运器(ABCtransporter)最早发现于细菌,是细菌质膜上的一种运输ATP酶(transportATPase),属于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蛋白家族,每个成员都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ATP结合区(ATPbindingcassette),故名ABC转运器,他们通过结合ATP发生二聚化,ATP水解后解聚,通过构象的改变将与之结合的底物转移至膜的另一侧。

  在大肠杆菌中78个基因(占全部基因的5%)编码ABC转运器蛋白,在动物中可能更多。

虽然每一种ABC转运器只转运一种或一类底物,但是其蛋白家族中具有能转运离子、氨基酸、核苷酸、多糖、多肽、甚至蛋白质的成员。

ABC转运器还可催化脂双层的脂类在两层之间翻转,着在膜的发生和功能维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被发现的真核细胞的ABC转运器是多药抗性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protein,MDR),该基因通常在肝癌患者的癌细胞中过表达,降低了化学治疗的疗效。

约40%的患者的癌细胞内该基因过度表达。

  ABC转运器还与病原体对药物的抗性有关,如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真菌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MDR蛋白降低了细胞内的药物浓度。

图5-10ABC转运器

五、协同运输

  协同运输(cotransport)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

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来驱动,植物细胞和细菌常利用H+浓度梯度来驱动。

根据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移方向,协同运输又可分为:

同向协同(symport)与反向协同(antiport)。

1、同向协同

  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方向相同。

如动物小肠细胞对对葡萄糖的吸收就是伴随着Na+的进入,细胞内的Na+离子又被钠钾泵泵出细胞外,细胞内始终保持较低的钠离子浓度,形成电化学梯度。

在某些细菌中,乳糖的吸收伴随着H+的进入,每转移一个H+吸收一个乳糖分子。

图5-11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2、反向协同

 物质跨膜运动的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如动物细胞常通过Na+/H+反向协同运输的方式来转运H+以调节细胞内的PH值,即Na+的进入胞内伴随者H+的排出。

此外质子泵可直接利用ATP运输H+来调节细胞PH值。

  还有一种机制是Na+驱动的Cl--HCO3-交换,即Na+与HCO3-的进入伴随着Cl-和H+的外流,如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

图5-12几类转运蛋白的比较

第三节膜泡运输的基本概念

   真核细胞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和外排作用(exocytosis)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在转运过程中,质膜内陷,形成包围细胞外物质的囊泡,因此又称膜泡运输。

细胞的内吞和外排活动总称为吞排作用(cytosis)。

一、吞噬作用

   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吞噬现象是原生动物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在后生动物中亦存在吞噬现象。

如:

在哺乳动物中,中性颗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以保护机体免受异物侵害。

图5-13吞噬作用

二、胞饮作用

  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这种内吞作用称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

胞饮作用存在于白细胞、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肝巨噬细胞和植物细胞。

图5-14胞饮作用

三、外排作用

  与内吞作用的顺序相反,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形成小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小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这个过程称为外排作用(exocytosis)细胞内不能消化的物质和合成的分泌蛋白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排出的。

图5-15外排作用

四、穿胞运输

  在动物组织中,有的细胞通过内吞和外排相偶联,在细胞的一侧形成胞饮小泡穿越细胞质,另一侧使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出去。

如:

肝细胞从血窦中吸收免疫球蛋白A(IgA),通过穿胞运输输送到胆微管;大鼠中,母鼠血液中抗体经穿胞运输进入乳汁。

五、胞内膜泡运输

  细胞内部内膜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物质传递也通过膜泡运输方式进行。

如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到溶酶体;细胞分泌物的外排,都要通过过渡性小泡进行转运。

胞内膜泡运输沿微管运行,动力来自马达蛋白(motorproteins)。

目前已发现的马达蛋白有两种:

一种是动力蛋白(dynein),可沿微管向负端移动;另一种为驱动蛋白(kinesin),可牵引物质向微管的正端移动。

通过这两种蛋白的作用,可使膜泡被运抵一定区域。

关于胞内膜跑运输我们将在专门的章节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