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715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卷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选择题

1.经济大危机(1929-1933)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2.埃文斯认为:

“(罗斯福)新政尽管不能完全消除贫困妇女和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然而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包括妇女在内的低收入阶层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这表明新政(  )

A.一定程度保护了弱势群体

B.出发点是解决贫困问题

C.增强了妇女的社会责任感

D.目的是提高妇女的地位

3.罗斯福执政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某项法案:

“雇员享有自行组织起来,建立、参加或协助劳工组织,自行选派代表集体谈判以及为了集体谈判或其他互助或自卫事宜而采取协同行动的权利”。

该法案是(  )

A.《农业调整法》B.《紧急银行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D.《联邦紧急救济法》

4.大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迫于舆论压力,在农业、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如部分收购农产品,发放信任贷款,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等,其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政策。

负债的农民、失业工人和破产企业界人士,要求联邦采取比总统乐于赞助的更为勇敢的行为。

这表明胡佛政府(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明显

D.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5.下表是1913-1929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表。

年份

1913

1920

1925

1929

汽车产量

39万辆

323万辆

427万辆

536万辆

与此同时,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上升,农民的实际收入逐渐减少。

以上数据反映出,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现象是(  )

A.美国工业快速发展跃居世界前列

B.凯恩斯主义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C.美国汽车销售价格下降

D.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6.如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状况简表,表中数据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征是(  )

指数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下降

失业人数

美国

46.2%

75.5%

1700余万

德国

40.6%

70%

近600万

日本

8.4%

50%

近300万

资本主义世界

1/3以上

2/3

3000万以上

A.来势特别猛B.波及整个世界

C.持续时间特别长D.破坏性特别大

7.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这表明(  )

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

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C.“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

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

8.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  )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无限制的股票投机盛行 ③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盲目扩大生产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③④D.①②④

9.如图是美国1890-1945年某项经济指标的统计示意图,示意图曲线出现最高点的原因是(  )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10.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

该法案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稳定社会秩序

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11.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这反映出他(  )

A.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

D.决心把美国经济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

12.20世纪初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在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如《工厂检查法》《纯净食品和药物法》《肉食检查法》《童工法》等。

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政府职能不断扩大

C.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D.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二、非选择题

13.(16分)阅读以下图片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演说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5分)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特点。

(3分)

(3)面对材料一的情况,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与前任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4分)

(4)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为什么?

(4分)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选择题

1.经济大危机(1929-1933)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民族主义”,即面对经济危机,各国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利益,而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其中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带有浓厚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

故B项正确。

A、C、D三项措施都是针对国内的,排除。

2.埃文斯认为:

“(罗斯福)新政尽管不能完全消除贫困妇女和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然而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包括妇女在内的低收入阶层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这表明新政(  )

A.一定程度保护了弱势群体

B.出发点是解决贫困问题

C.增强了妇女的社会责任感

D.目的是提高妇女的地位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明确指出新政关注弱势群体,并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故A项正确。

新政出发点是摆脱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3.罗斯福执政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某项法案:

“雇员享有自行组织起来,建立、参加或协助劳工组织,自行选派代表集体谈判以及为了集体谈判或其他互助或自卫事宜而采取协同行动的权利”。

该法案是(  )

A.《农业调整法》B.《紧急银行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D.《联邦紧急救济法》

答案 C

解析 《农业调整法》主要是调整农业关系,没有涉及劳工组织,排除A项;《紧急银行法》主要是关于社会银行金融业,也没有涉及劳工组织,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协调劳动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项正确;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是为了解决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排除D项。

4.大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迫于舆论压力,在农业、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如部分收购农产品,发放信任贷款,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等,其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政策。

负债的农民、失业工人和破产企业界人士,要求联邦采取比总统乐于赞助的更为勇敢的行为。

这表明胡佛政府(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明显

D.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虽然胡佛政府局部干预经济,但在干预过程中,特别强调自愿原则,引起了经济从业者加强干预的呼吁。

由此可见,胡佛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与思想,故B项正确。

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5.下表是1913-1929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表。

年份

1913

1920

1925

1929

汽车产量

39万辆

323万辆

427万辆

536万辆

与此同时,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上升,农民的实际收入逐渐减少。

以上数据反映出,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现象是(  )

A.美国工业快速发展跃居世界前列

B.凯恩斯主义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

C.美国汽车销售价格下降

D.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一战后到1929年之前的经济发展中,汽车产量迅速增加,出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当时经济繁荣而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却下降,说明当时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故选D项。

6.如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状况简表,表中数据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征是(  )

指数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下降

失业人数

美国

46.2%

75.5%

1700余万

德国

40.6%

70%

近600万

日本

8.4%

50%

近300万

资本主义世界

1/3以上

2/3

3000万以上

A.来势特别猛B.波及整个世界

C.持续时间特别长D.破坏性特别大

答案 D

解析 由表中主要指数国家“工业生产”迅速下降,“对外贸易”也迅速下降,失业人口庞大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故选D项。

A、B、C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7.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这表明(  )

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

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C.“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

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短时间内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繁荣”,股票价格高涨,根据材料时间“1929年夏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故D项正确。

当时钢铁工业并非新兴工业,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垄断组织,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消费市场的状况,C项错误。

8.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  )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无限制的股票投机盛行 ③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盲目扩大生产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愿望加剧了生产的盲目性,人民的贫困降低了购买力,股票投机制造了表面繁荣,故A项正确。

9.如图是美国1890-1945年某项经济指标的统计示意图,示意图曲线出现最高点的原因是(  )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答案 C

解析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图中整个时期都存在,不可能导致该指标出现剧烈变化,排除A项;1935年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不可能是因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而出现高峰,排除B项;材料中的最高点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指标应该是失业率的指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所导致的,C项正确;国家干预在1940年以后并未削弱,该指标不可能出现剧烈变化,排除D项。

10.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

该法案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稳定社会秩序

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可知,材料涉及的是以工代赈,其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11.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这反映出他(  )

A.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

D.决心把美国经济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而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引起的,不可能彻底摆脱,故B项正确,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在某些方面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使美国由私人垄断过渡到国家垄断,并非全面管制,D项错误。

12.20世纪初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在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如《工厂检查法》《纯净食品和药物法》《肉食检查法》《童工法》等。

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政府职能不断扩大

C.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D.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法律看不出全面干预的特点,排除A项;从材料中联邦政府建议国会立法,可以看出政府职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三权分立遭到破坏,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16分)阅读以下图片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演说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5分)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特点。

(3分)

(3)面对材料一的情况,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与前任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4分)

(4)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为什么?

(4分)

答案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危机首先从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爆发;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5分)

(2)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3分)

(3)罗斯福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改变胡佛政府所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4分)

(4)不能。

因为新政仅仅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分)

解析 第

(1)问,从图片的内容及时间“1929年”可知,材料主要揭示的是1929年经济大危机时的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危机首先从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爆发;从“求职者”可知危机导致人们大量失业;“荒芜的农田”说明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游行示威”反映了社会矛盾激化。

(2)问,根据材料一所获取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第(4)问,依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只能缓和而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这一点,新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