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42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docx

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

2011年政治高考主要重大问题研究

序言:

热点问题复习的思路

高考命题以“问题”立意,以能力考查为重点。

“问题”即社会热点和政策重点,据此创设新情境,生成新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气候与环境问题等)

第二类,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诸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八个统筹等)

第三类,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政策重点(诸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节能减排、物价、分配、住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外贸顺差、人民币升值等)

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同样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就决定了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带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征。

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1/10。

这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二是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

五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经济的发展。

六,从国际来看,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大进大出”的传统发展方式,不仅会加大风险,而且在未来难以持续。

主要举措:

  扩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社、城乡、区域、行业)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相关知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

国际竞争的实质

担当国际责任等

 试题链接:

1、我国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的影响

年份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2008

37.9%

3.4

41.3%

4.2

20.8%

2.4

2009

52.5%

4.6

92.3%

8.0

-44.8%

-3.9

注:

2007年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0%,2003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分别为86.1%、86.1%、75%、78%,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思路:

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出口。

材料反映了08年和09年投资拉动GDP增长的作用最大。

09年与08年相比,投资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消费对GDP拉动有所增长,但低于投资,也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为负增长,反映出金融危机之后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不合理,投资比重过大,外贸出口风险性大,需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2)某班同学在讨论未来经济发展时发生了争论。

有的人认为,应该进一步扩大投资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有的人则认为,应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

你如何评价上述两种观点?

思路:

投资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单纯依靠投资规模的增长来拉动经济,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张,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消费能带动产业发展;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2、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某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实现了新的发展。

该企业把自己的成功秘笈概括为四条:

一是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二是以敏锐眼光抓住政策带来的契机,把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商机;三是凭借拥有的过硬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四是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企业生产转型升级。

  

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该企业是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新的发展的?

参考答案: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

该企业面对危机,鼓足干劲,积极应对危机,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3分)②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该企业抓住政策带来的契机,把机遇变商机,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3分)③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该企业大胆创新,提高研发能力,促进企业新的发展。

(3分)④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该企业通过优化结构,推进生产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2分)

二、实现包容性增长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这表明中国决策者将更加注重更趋公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与合理的问题。

“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

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倡导“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第一:

科学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有助于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心,使民众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

  第二:

提高各产业链的发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出口经济,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谐。

第三:

包容国内外环境,于外有助于适配国际形象,与国际接轨,于内有利于提高国民生产,为国内市场经济提供自由但规范的竞争环境。

胡锦涛就本次会议主题提出4点建议。

一是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形成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优先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优先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激发各类人力资源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

二是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三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形成有利于劳动者学习成才的引导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劳动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成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四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稳定物价,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含义:

稳定物价就是要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维持币值的稳定,因此又常把这一目标称之为“稳定币值”

背景: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通过扶持农业生产、稳定化肥等生产资料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政策,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压力,保障居民平稳度过物价上涨过快的时期。

举措:

“稳定物价”的当务之急,在于是否能持续地、稳健地推进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

国家应当从宏观上把握,从价格形成机制入手,优化市场竞争主体,杜绝和防范部门垄断利益要挟市场价格,逐步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除行政手段外,稳定物价的根本在于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投放格局。

2010年11月,央行9天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收紧了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

例题:

我国居民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图

 

注:

国际上通常把CPI指数3%作为通货膨胀警戒线。

1.CPI是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的指标,上图为我国居民CPI走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和C点,物价总水平比较稳定,经济发展相对健康

B.B点和D点,物价总水平偏高,适宜扩大财政支出

C.A点和C点,物价总水平比较稳定,就业压力有所减缓

D.B点和D点,物价总水平偏高,适宜控制货币流通量

2.A点和C点的形成都与当时的金融危机有关,这一现象综合反映了

A.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政治多极化的影响D.贸易全球化的影响

三、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总)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等。

现实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的失衡

  第二、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

  第三,投资消费比重失调严重影响经济的内生动力。

  第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消费倾向降低。

国家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资源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等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是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的核心内容。

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就是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等产业高端演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附加值;从工业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等高端产业演进,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高质化,就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品牌升级、产业集聚质量升级、产业生态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推进产业结构高新化,就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结构调整着力解决核心问题:

首先,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

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

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加快推进致力于结构调整的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

如何贯彻以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都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其三,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

知识依据:

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主要包括3个方面:

从生产角度来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从需求来看,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增长方式上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调整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上。

例题:

1、材料一:

下图是东部某省F市、西部某省T市发展指标

地区

年度

(增长倍数)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财政收入

(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F市

1978年

32

9

204

643

2009年

6157

1329.8

11100

22260

倍数

192.4

147.7

54.4

34.6

T市

1978年

14.38

2.0

84.8

316.4

2009年

1416.7

230.7

7020

16200

倍数

98.5

115.3

82.8

51.2

(1)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材料二:

两市都在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地区进结构调整范围之内:

国务院对T市所在地区的要求是:

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国务院对F市所在地区的要求是:

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国务院对两市所在地区的共同要求是:

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2)结合材料二,用所学相关哲学知识说明,两市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目标要求?

参考答案:

(1)图表反映了F、T两市1978年2008年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都成10倍以上增长,说明改革开放30年两地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F市与T市地区差距大,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T还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①两地情况不同,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起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本地区人民造福。

不要盲目的上马一些有污染的工程。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改变性和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这要求两市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两市的工作要符合开发经济区域的总体要求,要考虑周边的具体情况。

④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强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路线。

作为决策者和领导者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依靠群众。

2、2010年2月2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会议提出,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新形势,落实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必须牢牢抓住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一重点,力争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通过调整,提升和优化产业布局,为三年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使中国经济真正既大又强。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重点产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

参考答案:

坚持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4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分)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抑制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工作。

(3分)

四.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现实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但2009年这一数据攀升至3.33。

粮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耕地保护问题、粮价攀升问题。

背景: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概括了三个亮点: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二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三是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

2010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

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3.33∶1缩小为3.23∶1。

2010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143元、5510元、4418元和6435元,增速分别为13.8%、15.0%、15.8%和17.9%。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增速比东部地区快2—4个百分点。

国家政策:

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城镇化,消除二元结构。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是“三农”问题研究的亮点。

去年,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变革转型期,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农民外出后,既不能在城市定居,又不愿意回到农村。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

相对来说,这些人对农业不熟悉,同时,他们又特别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社会,但从制度到心理到具体措施,我们都还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

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学科依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例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一根海南辣椒的旅程”反映了商品流通中存在什么问题?

(2分)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0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

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7%,拉动CPI上涨3.8%,“贡献”率是74%,成为拉动物价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之一。

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国家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提出合理化建议。

(1)本题2分

不合理收费、乱涨价、投机严重等,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

(2分)

(2)本题6分本题要求事理结合,找好对应关系。

国家应进行宏观调控。

①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

(2分)

②国家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减免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费、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等措施,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2分)

③国家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强化价格监管。

(2分)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某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社会事业

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产品加工率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重

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比重

患病就医率

30%

20%

6年

10%

5%

60%

(2)上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请用经济常识为其改革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在我国,国家发展全局与三农问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互相依存,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在国家发展整体中,三农问题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所以要搞好局部,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而使我国发展全局得以顺利进行。

(2)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基础差。

建议:

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近5年来,我国投资率连续保持在40%以上,出口额占GDP比重均在三分之一以上。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3%,远低于美国的70.1%,也低于印度的54.7%。

现实问题:

1、市场环境还未净化,消费者权益屡屡受损

2、居民收入偏低,收入差距偏大

  3、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覆盖面还不广,消费者不敢放心消费

国家政策:

今后,国家要继续实施并完善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例如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的试点范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减轻居民负担,加快全民社保建设,增加社保投入,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创建城乡居民持续消费的条件。

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完善市场供应体系

2、引导新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4、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学科依据:

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发展方式转变

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现实问题:

收入差距高于国际警戒线;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利于社会稳定。

国家政策:

扩大居民消费,首先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就要求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目前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

这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如果老百姓没多少钱,谈何消费?

在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下一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以工资改革为核心、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今后,国家要继续实施并完善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例如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的试点范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减轻居民负担,加快全民社保建设,增加社保投入,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创建城乡居民持续消费的条件。

学科依据: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例题:

 

 

(1)请阅读上面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反映了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什么举措?

(2分)

(2)某世界知名电子产品供应商将工资水平提高了30%,受到员工的欢迎,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个改变,一些经营者就有这样的担忧:

涨工资会加重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担忧进行辨析。

(10分)

参考答案: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分)

(2)①涨工资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不利的一面;(2分)

②涨工资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增加了劳动者收入,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3分)

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劳动者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2分)

④成本的提高会促使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消化成本增加的压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3分)

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软实力(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

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