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419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ocx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2007年松江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结题报告

柴秋云

【关键词】劳技中心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

一、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缘由

劳技中心教学组织模式的特殊性,现行统编劳技教材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传性统,长期从事劳技教育的基础性,这些因素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了必要性和现实性。

1、当前劳技中心组织实施劳技教育的特质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文中简称劳技中心),是现阶段一定规模区域内开展劳技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劳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着带头实践和示范指导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劳技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从劳技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生对劳技学科课程的多样性选择考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市率先在一定规模的行政区域内建立了劳技中心。

区域内的学校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学生去劳技中心集中进行劳技教育,同时为方便学生、有利教学,劳技中心将贯穿于整个学期(或学年),分散在每周2(或1)课时的教学内容集中于一周内完成。

这是劳技中心组织实施劳技教育明显区别于一般学校的特有做法。

2、关于现行统编劳技教材使用的认识与商榷

上海市中学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统编劳技教材主要有三种:

包括上海师范大学组织编写,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技术》,简称“上师大版”;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技术》,简称“普陀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改编,上海科技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技术》,简称“牛津版”。

现行中学统编劳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沿袭了贯穿学期(或学年)的传统做法,由于劳技中心与学校教学组织模式的不同,劳技中心在实施劳技教育时以现行统编劳技教材为基础,根据劳技课程标准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应集中一周的劳技教学。

2006年9月起,课题组主要成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松江区大部分中学、上海市部分区的劳技中心有关领导和教师,就劳技教育工作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关于劳技教材使用方面从学校和劳技中心得到的答案是不一致的。

学校的大部分教师认为,现行统编劳技教材内容系统完整、章节结构独立、理论实践兼顾、循序渐进,使用下来感觉不错;而劳技中心的教师几乎都认为现行统编劳技教材尽管很正规,可就是不适宜一周集中进行的劳技教学,其结构编排、呈现方式的过于传统与劳技中心以项目任务驱动的一周教学安排区别很大。

松江城区有14所中学部分年级的劳技教育安排在区劳技中心进行,我们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仅有2所学校为学生订购了劳技统编教材,由于每学期(或每学年)只上一周课,这2所学校的学生去劳技中心学习时,带教材的学生不多,少部分是忘了带,而大部分则认为统编教材与劳技中心一周的教学内容安排区别较大,干脆不带了。

很显然,学生对统编劳技教材的依赖性不象其它学科那么强。

事实上,劳技中心的教师以统编劳技教材为参考,都会根据教学实际自己编写讲义用于劳技教学。

3、校本课程开发是劳技中心实施劳技教育的理性选择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历练,上海的劳技中心发展较快,不少教师在长期使用统编劳技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尝试编写更适合劳技中心一周教学的讲义,但由于教师们工作重心、专业水平、个性风格的差异,所编写的教学讲义也各有所长和局限。

如何从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角度考虑,使教师们的教学讲义变成劳技中心适用的、相对正规的教学用书便自然而然地摆到劳技中心的面前。

这里所指的相对正规的教学用书我们可以理解成校本教材,而教材只是实施课程的载体之一,能否更进一步地开发出包括教材、体现教学过程的教案和课件以及课程实施相关建议等适合于劳技中心的校本课程,对于劳技中心合理存在的一定历史阶段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此,课题组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现阶段劳技中心实施劳技教育的理性选择。

二、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渊源

校本课程开发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最初提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许可,社会的认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尝试,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

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的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学说,两位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界定。

其基本思想是:

对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进行分配,给学校下放权力,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代表等参与的课程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

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观点与见解,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虽存在差异,但均能体现出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趋势。

如: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在中小学课程行政主体上就初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态势;美国开展的是“学校完善运动”和“学校有效活动”,认为校本课程是最适合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的课程;日本在高中课程中要求各学校设立特色课程,创造性地编制校本教材;德国的做法是,联邦政府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各级各类考核标准,允许学校自主确定或开发课程并选择相关教材。

另外,我国台湾省从1998年起也已经开始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学校依据《国民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实施要点》的规定,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权责包括:

规划学校总体课程计划、审核教师自编教科书、分配各学习领域课时数、选修课程规划和课程与教学评鉴。

2、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追溯

我国学校教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制定教育政策,然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从上而下逐级推行,从教学内容的统一实施来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经济状况、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这种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往往不能全面兼顾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尤其在课程管理上,统一的国家课程很难适应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实际,学校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开发之外,使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为扭转这一状况,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国在课程政策上的这些规定既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决策民主化的潮流,又回应了国内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呼声,更为重要是教育正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3、上海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十分重视课程改革,1986年起,在全市范围启动了第一期课程改革,1997年起,为了更好地顺应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从上海实际出发启动了第二期课程改革。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不少学校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可供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进入新千年后,上海各劳技中心从自身发展和有效实施劳技教育的需求考虑,联系本地区实际尝试了劳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材的编写工作,尽管由于受到观念、精力、技术和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面上来说课程开发工作进展不很顺利,但还是有不少劳技中心努力开发出了一定程度体现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劳技校本课程,如嘉定区劳技中心的《竹刻》和《草编》,松江区劳技中心的《微机技术》和《电子技术》,普陀区劳技中心的《工艺画》,卢湾区劳技中心的《数控雕刻》和《数控激光三维内雕》等,其他还有象黄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长宁区、金山区等劳技中心均尝试了劳技校本课程开发,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这样的尝试和探索为之后进一步进行劳技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校本课程的定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学校。

在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劳技中心的个性特质,从而使开发的课程能够有效实施。

1、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致力于体现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体现个性特色,内容选择有别于其他劳技中心,呈现方式不同于一般学校,如《模拟驾驶》和《可编程控制》两门课程,其他劳技中心和学校很少开设;二是体现学生发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出发,调查发现近九成的学生表示对劳技学习很喜欢或比较喜欢;三是体现教师发展,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动参与,所有教师积极主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十五门课程的开发,通过反复仔细地编撰教材、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课堂教学,提升了业务水平,促进了专业发展。

2、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主要遵循了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一是互补性原则,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如初中的《花艺》、《微机技术》、《数码摄影》等课程,高中的《机电一体》、《数码摄像》、《可编程控制》等课程;二是多样性原则,充分考虑课程的弹性与柔性空间,尽可能地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以提供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多样化成才的可能,调动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十五门之多;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原则,课程目标锁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结构体现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个层次,课程呈现方式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劳技教育特征,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四是可行性原则,劳技中心不同于课程开发专业机构,广大教师在具有课程实践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还尊重了实际,课程开发既得到了教师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同时也兼顾了必要和足够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条件的支持和保证。

3、松江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示例

2006年11月,松江区劳技中心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劳技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劳技教育“课程时代化,教学数字化,服务开放化”的要求。

2007年初,作为落实劳技教育“三化”的重要举措,以《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教育科研课题为指导,正式启动校本课程开发,扎实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体制机制保障。

建立以劳技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专项工作组,教导主任为副组长,15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承担了相应15个子课题的研究,此项工作作为教师校内考核、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开展。

二是专家指导引领。

为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我们多次邀请区内外教育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2007年4月25日,市教研室劳技教研员贺明菊老师来校作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讲座,2009年1月7日,贺明菊老师再次来校作了《劳技学科校本课程建设及备课的几点建议》的讲座,2009年6月17日,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王银花老师作了《教师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的讲座。

这些讲座提升了我们教师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能力,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事半功倍,进展顺利。

三是同行研讨促进。

2008年3月26日,我们有14堂课面向全市劳技教育同行开放教学交流,2009年3月4日,又向全市同行举行了《材料分拣可编程控制》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三年来,还进行了多次区级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多次与兄弟区县的劳技中心互访,开展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研讨。

教师们虚心听取同行的批评、建议和指导,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四是定期定内容推进。

课程开发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进行,分阶段规定内容任务加以落实推进。

2007年1月2日,举行了课题的开题报告会,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责任和所要开展的工作;2008年6月10日,举行了课题的前期总结和中期推进报告会,相互间的交流使课题组成员既分享了阶段成功的快乐,又克服了中期的迷茫和困难;2009年4月16日,举行了课题的后期工作推进汇报交流会,统一了课题研究后期的各项要求和任务;2010年5月6日,举行课题结题展示验收活动,区教育局领导、市教研室劳技教育专家、区教师进修学院领导专家、兄弟学校领导老师莅临学校,给予了关心和指导。

四、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

“梅花香自苦寒来。

”本课题研究历经三年,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编撰了十五本校本教材(初中八本,高中七本),编写了十五套配套教学方案,撰写了十七篇课题研究论文,制作了总容量18.4G的十五套配套课件,预计教材可以循环使用四至五年,直接受益学生将达到八万人周次。

1、学生普遍欢迎劳技教育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我们就已经使用的七本初中校本教材和四本高中校本教材,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共516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了5071份有效问卷,使我们得到了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反映。

调查显示,有89.6%的学生表示对劳技教育“很喜欢”或“比较喜欢”;有88%的学生表示校本教材对学习劳技“很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有85.7%的学生表示校本教材“很好体现”或“较好体现”劳技教育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创新试验等特点;有74.4%的学生表示校本教材“很符合”或“比较符合”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一星期内完成的特点;有79.2%的学生表示校本教材“非常实用”或“比较实用”;有74.5%的学生认为劳技中心采用的教材循环利用方法属“节约资源非常可取”。

下面一组描述则更生动地流露出学生一星期劳技学习后的心声。

松江一中高一(7)班选学《实体设计》的吴毅同学:

“劳技让我学会了努力,学会了用心,自己在用心做一件事时,内心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里满满的,暖暖的,我相信这种感觉会伴我走过以后的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九峰实验学校初二(5)班选学《微机技术》的周卫同学:

“有人在一旁提醒他人,这样就能确保减少差错,这样的合作是在社会每个地方都需要的。

”茸一中学初二(5)班选学《布艺》的朱霞蕾同学:

“做事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在做任何事时,不能仅仅注重结果也要注重做事的过程;珍惜过程中的精彩。

”九峰实验学校初二

(2)班选学编结的顾丹宁同学: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亲手做的作品,嘴角不免微微上翘;懂得了乐于助人,懂得了坚持到底,懂得了克服困难;四天过得既有意义又十分充实,有一种幸福、踏实的感觉涌上心头。

2、教师专业发展趋势看好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在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编撰、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年中有两位教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一位教师被聘为区第三届首席教师,一位教师被聘为区第三届学科名师。

广大教师在区、市、国家级的教学评比和论文评比中屡屡获奖。

经过我们老师教学和指导的学生,在代表我区参加的市中学生劳技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2008年获得团体二等奖,2009年获得团体一等奖。

另外,一至五年教龄的五位青年教师在全区同类教师的专业业务评比中也有不俗表现。

教师梯队结构和专业发展整体水平趋势看好。

3、学校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校本课程开发伴着“课程时代化、教学数字化、服务开放化”举措,逐步实现了“让学生高兴,让学校满意、让家长放心”的宗旨,为学校“远航”蓄足了能量。

依此为基础,教师们正在进一步精细落实“劳技三化”,通过培育“特色课程”、研磨“精品课”、打造“精彩开放项目”,努力实现具有明显劳技教育特色、引领松江劳技教育、领先全市劳技同行、在全国劳技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美好愿景。

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教育局年度考评A级单位,2008年11月荣获“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五、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延续

课题组的三十多位教师,怀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劳技教育事业的执着,坚持三年不间断地探索研究,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达成了预期的效果,令人欣慰和喜悦。

展望未来,我们深谙,本课题的价值在于应用,课程开发需要深化,惟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坚持课程开发的后续工作,放大课题研究成果的效应。

一是充分运用课题研究成果,每门课程精细研磨出6~8节“精品课”,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找出已开发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案和课件等方面的不足,加以弥补和改进;二是针对初中段和高中段学生数量的阶段性不平衡情况,继续开发部分初中课程的延伸内容和部分高中课程的前沿内容;三是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深度开发出拓展到课堂以外的需要进一步探(研)究的课程,打造十五个“精彩开放项目”;四是研究适合不同学龄学生的心智特点和技术标准,选择更适合的内容,开发出更符合学生心智特点和技术标准的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技术学习。

结束语:

本课题的研究,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除了课题组成员需要进一步反思改进外,我们真诚希望各方专家人士在宽容认可我们课题的同时,也以真知灼见,甚至是震耳发馈的声音,给予批评指正。

在此,我要对三年来给予本课题无私付出的我的最亲密的课题组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

同时,我也要对长期以来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给予关注、关心和提供援助的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的领导专家、区市两级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以及兄弟单位的领导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0年5月6日

(作者单位:

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陈玉昆等: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民选:

《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对上海市实验学校案例和其他国家经验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

4、徐玉珍: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上海教育委员会: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黄显华:

《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国际技术教育协会:

《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附件一:

《松江区劳技中心校本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略)

附件二:

《松江区劳技中心校本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汇总》(略)

附件三:

《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

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

姓名

分工

负责开发课程名称

撰写论文名称

配套课件容量

柴秋云

课题总负责

校本课程教材主编

新课程背景下劳技中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课件总容量

18.4G

周木荣

课题协调

校本课程教材编委

松江区劳技中心校本教材的使用与管理

蒋连花

子课题成员

数码摄影(初中)

预设在数码摄影教学中的地位

198M

张红妹

子课题成员

电工(初中)

发展性评价在电工校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1.5G

柳金芳

子课题成员

布艺(初中)

培养创新能力在布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1.86G

沈惠芳

子课题成员

花艺(初中)

在丝网花教学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实践研究

550M

马益英

子课题成员

编结(初中)

在编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2M

鲁春兰

子课题成员

食品雕刻(初中)

如何呵护食品雕刻的兴趣之花

3G

顾刚鑫

子课题成员

木艺(初中)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木艺

340M

顾文炳

子课题成员

微机技术(初中)

微机技术课程中实现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3.22G

沈亚凤

子课题成员

金工(高中)

金工教学中校本教研初探

3.55G

黄成伟

子课题成员

金工教学与兴趣引导

丁珏

子课题成员

电子技术(高中)

以校为本构建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63M

陆旖浩

子课题成员

机电一体(高中)

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10M

汤铭

子课题成员

可编程控制(高中)

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实施与探索

300M

钟红梅

子课题成员

实体设计(高中)

实体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00M

王美娣

子课题成员

数码摄像(高中)

数码摄像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

3.11G

费火根

子课题成员

模拟驾驶(高中)

模拟驾驶课程中如何渗透两纲教育

22.2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