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260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docx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档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实验小学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今年5月份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培训会,培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解读,一部分是教学实施建议。

下面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学实施建议部分,交流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感受,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提出意见。

 教学实施是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达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道德与社会性从来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存在与人的各种活动中。

所以对儿童品德的培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而是要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

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

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

新的教材观应该是:

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

“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

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

教与学的新观念是:

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

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

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

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

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

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

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

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短期目标来落实。

也就是说,短期目标如果都是笼统的,课程目标就不可能达到,以致整个课程架空。

应该关注其一:

教学目标统领教学组织和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教学目标不是死的,一经预设就不能改变,而是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表现,特别是根据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可以随时调整的;其三,一节课是否有成效,应由目标来检测。

例如残疾人是如何生活的,实验小学的李秀鱼老师就拟定一个学习活动,从多角度体验残疾人生活,有单手系红领巾,有帮助残疾人穿衣服,帮助盲人走路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角度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进而获得多方面的生成资源,品德教育就在其中了,简单的说,本节教学目标只表述了解什么、以什么方式了解、为什么了解三句话,每一句一条具体内容就可以了。

显然,教学建议中的“简洁”不是“简单”,而是与目标的整体性、生成性相关的,也是与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相关的。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不只是从学校学习才开始发展,他们从社会的各方面接受不同的品德与社会影响。

学校教育则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的学科化教学,就是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这种教学即便教师把课的结构安排的再好、自己讲的在精彩,都不容易直接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因为学生在教学中没有主观体验以及亲临其境的感悟过程,只有被动的似懂非懂的原理性认识。

没有了主动性,时效性自然就差。

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即是一个主动参与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养成独立思考、形成自我主见的过程,。

学习和思考过程的有效形式便是任务情景或问题情景。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

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

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

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

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

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

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校的,可以拍照、录音。

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

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入,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

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

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活动应源教学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

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3、问题解决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4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

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

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

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至6人为佳。

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

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在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态度。

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

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

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查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

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1、观察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2、描述性评语。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描述性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人称,语态亲切

任何人都不愿意听到别人的训斥和批评,小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期待被赞扬、被鼓励,期待与老师的关系更亲近些,比如我在任教《画学校》时,一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同学做的出奇的好,于是我评到“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个勤奋努力的你,这幅图是你花了许多心血才完成的吧,其实,学习就像画图一样,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结果就很美。

第二,语言新颖,体现个性。

不再经常使用“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简单评语,教师的评语要新颖而不陈旧,活泼而不呆板,甚至可以运用各种写作手段和修辞方法。

让我们的评语穿上多彩的嫁衣,就如一篇篇散文诗一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你这个小家伙可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我喜欢你声音像洪钟,又大又响,我喜欢你关心集体,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可是你的”多动症“和不顾场合爱说爱笑的坏毛病又让我感到麻烦。

能不能改掉这些坏毛病,我还很期待。

第三:

有针对性的评价,促进发展。

对品德与社会课不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鼓励他们。

对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这样说“你试者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品德与社会,那你就会取得和音乐一样骄人的成绩,尝试一下吧,老师相信你。

”教师如果能满腔热忱的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诱导,相信学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尊敬老师,爱劳动,讲卫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学习进步明显。

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上课回答问题再响亮点,自信点吧”

3、达成水平评价。

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4、作品评价。

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

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四)评价的实施和反馈

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

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

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

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本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课程内容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内容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7、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

8、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他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物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

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一是资源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是零碎的,而是整合的;不是存在与儿童生活之外的,而是广泛的存在与儿童生活之中的。

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要看教师是否有能力提取课程资源。

二是课程意识。

如果一位教师的眼睛里依然只有课本,只有教书的意识,即使他在认真教书,也难上好品德课。

因为他忽视了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丢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育人的功能。

三是学生意识,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资源一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能力、参与乃至情感脱节,就失去了意义。

四是方法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运用资料的方法,其中包括大量操作技巧和技能,需要教师们化心思去学习。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