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243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docx

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赏析:

   

思想内容:

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妇人的悲惨诉说,反映了当时赋税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得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感到自责。

 

艺术特色:

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主题:

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的理解。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3、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理解。

  

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4、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答案:

 A 

二、默写: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家田输税尽而抱子拾麦的句子

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4、《观刈麦》中表现诗人对重赋下农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作由面到点,由叙转议。

直抒对农家同情关心的诗句)

5、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同意。

“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

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

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

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7、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8、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9、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10、主要写了那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11、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繁忙的情境,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愧疚之情。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①更深:

深夜。

②北斗:

指北斗七星。

阑干:

横斜的样子。

南斗:

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

③偏知:

忽然感到。

④新:

初。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

   

“更深”是夜深的意思。

“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同意。

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

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意对即可)   

二、

(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仰望,写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 虫声新透。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

(2分) 

凫:

野鸭   回塘:

 圆而曲折的池塘

(2)“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分) 

思念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

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

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3、《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4、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5、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6、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环境特点: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

(正面描写)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环境烘托)作者处境:

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7、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破阵子·()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1.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春(某一季节),作者晏殊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分)

2.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3.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60字,4分)

答题要点:

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4、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其作用如何?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6、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

(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

请作简要赏析。

下片写青春少女的小故事。

两个东西相邻的少女,在采桑小路上相遇。

东邻女伴的笑容引起了西邻女子的疑问,以为是她昨晚作了好梦。

问答中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

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

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

两个笑字,一写笑容晏晏之美,一写笑挂双脸之盛,写出采桑女子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形象。

7、词的上阕情景交融,清新活泼,请简要赏析。

(4分)

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来写美丽的春色。

(2分)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2分)

8、词的下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

(2分)

通过刻画人物的笑,描绘了一个美丽、清纯、活泼、浪漫的农家少女形象。

(或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描绘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农家少女形象。

)(2分)(特点、身份各1分。

)(意思对即可。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②缫车:

缫丝所用的器具。

③牛衣:

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1、

(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4分)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

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6分)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

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

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3).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5分)

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4).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6分)

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

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

(5).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2.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

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

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4分)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

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6分)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

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

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5.阅读这首宋词,续写下片赏析(150字左右)。

(6分)

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

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

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

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

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

这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

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

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

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

结篇含不尽之意。

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得分点:

据上文提示,人物情态、篇末人声的赏析,各2分;点明酒困句,以顺接上片赏析1分;语言流畅富于美感1分。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③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④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⑤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⑥,人比黄花⑦瘦。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

“薄雾浓云”:

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

“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

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佳节又重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

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景物:

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

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

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

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6.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7.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8.“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9.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1分) 

答:

“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分) 

答: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一点1分,满分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3分) 

答: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

(3分)C(不应批判。

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答案】 C(2分)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答案】A(3分)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1.这首不到30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楼、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

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2.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00字以内。

略 (画面形象、具体;语言简洁优美即可。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2分) 

答:

倦梳头,泪先流;(2分) 

2、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

(2分) 

答:

又多又重。

(2分)

3、上片中,“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4分)      

4、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4分) 

答: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的一首小令。

前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

全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1、 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3 、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4、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5.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

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6.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

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7.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用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