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238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docx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生朗读指导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主旋律。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认为: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如此重要,但是,通过观课议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老师落实朗读教学目标的意识淡薄,指导朗读教学的方法单一,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低下,朗读形式过于刻板,读错、读漏、添字的现象非常普遍,朗读时语气平淡,效率不高。

主要问题是:

1.教师朗读教学目标意识差。

在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教学目标中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见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朗读教学目标的清晰的教学环节。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

主要表现是:

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学生朗读后教师评价的导向性不够明确,方法指导机械空泛,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技巧,不重语言内涵。

3.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造成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到位。

主要表现是:

以讲代读的情况比较严重。

学生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都来自教师的讲解,而不是自己朗读的收获。

问答式教学取代启发式教学。

4.学生朗读能力不强。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参与朗读的面小,课堂上进行朗读的时间不充分,很少听到学生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的朗读,而误读现象成了课堂极不和谐的“噪音”,削减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亦或是教育专家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985年12月1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机构正式成立,提出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基本国策,普通话作为国家的宣传语言、教学语言和通用语言。

从而为普通话作为朗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社会基础。

朗读,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语言规范化的主要手段。

广大的大中小学生、成百万的教师是普通话最直接的教学者和宣传者。

文化大革命之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重新制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这就为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提供了课程依据。

大批语文教师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追求,尤其是一批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如:

斯霞、李吉林、于永正、钱梦龙、于漪等总结了自己朗读教学的宝贵经验。

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借鉴,从而使师生的朗读活动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2002年新课程改革启动,校本教研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认同,并付诸课堂实践,开展课题研究。

从此,研究语文教学朗读指导、朗读评价及朗读价值的校内研究遍地开花。

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江苏、辽宁、湖北等地的中小学先后取得大量成果。

“让朗读激活语文课堂”、“用朗读点亮语文课堂”、“用朗读营造生态的语文课堂”等成为语文教师最自信、最有感召力的表达。

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一书中说: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

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基本式教学方法”表现形态为:

“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其中,朗读占到了课时的一半甚至以上的时间,以读代讲,读中领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吕叔湘先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说:

“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而语感的培养正是朗读的重要追求。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朗读更有独到的见解:

“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

”这里强调了熟读、吟咏、揣摩的作用,提出了朗读的高层次要求。

杨再隋教授也说:

“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

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

”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高质量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反复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2011年,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教科研规划课题研究中承担的《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总结出了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方法,采取朗读训练分类指导、朗读指导细化要求、充分朗读以读悟情的策略。

以课外朗读训练为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采取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策略,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树立了朗读的信心,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将立足于本校现状,针对学情,以语文界专家、学者的理论作指导,借鉴国内各地的已有成果,立足于改进教学,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扎实、深入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语文朗读教学这个领域中,教学前辈和大师们对朗读与朗读教学进行了广泛地探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国家对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

针对我校朗读教学的现状,课题组将吸取前人研究经验和外省区研究成果,以期通过朗读策略的研究,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突破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来观照实践,深化教师朗读教学目标意识,促使教师形成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的技能。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2.通过有目的、有层次、有步骤的朗读指导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通过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和理论培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切实贯彻“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让朗读贯穿课堂始末,提升学生参与朗读的面,真正实现以读促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4.通过研究,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

由于缺乏专业引领,学校大多数教师没有经历完整的课题研究的过程,对参加课题研究动力不足。

而本课题起点低,贴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促使教师将日常的教学活动转化成行动研究,以此强化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二)预期的研究突破

通过研究,力图创建学校校本研究生态环境,引导教师潜心读书、学会反思、相互激励,形成以校为本的“草根化研究”。

把组织教师广泛读书,学习理论作为研究启动,把指导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澄清自己的教学作为研究的基础,把鼓励教师坚持课堂实践作为研究的核心。

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的优势,全面落实教师指导朗读的多种策略,抓实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到“具体朗读训练”再到“评价提升朗读能力”等逐层深入的研究过程,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经过研究,总结出适合本校乃至当地的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系列指导策略和课堂活动程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原则

(一)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理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有两个基点:

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是重视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而要实现上述两方面的理念要求,就离不开阅读,尤其是朗读。

因为阅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文方法,而朗读则是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速读、跳读等的基础。

为此,在小学三个阶段中的阅读目标中都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了“诵读”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多种文体的文章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必要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建议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建议。

这就启示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而且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朗读能力。

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指导策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并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实现培养良好语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2.儿童学习方式理论

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

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不仅要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高品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习方式的综合化。

学生学习方式综合化的要求是: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光要有行为参与方式,更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由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

“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作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

所以说,就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

”“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

”卢梭又指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上述论述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表达了两个观点:

一是儿童时期的学习方式是“感性的”,其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四肢和各种感觉器官去完成,因此儿童的学习方式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二是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这种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不能用成人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来教育儿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曾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他倡导的“六大解放”和“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式同卢梭提倡的儿童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即“感性的”,都具有参与性、实践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研究儿童学习方式的认知心理,把握其本质和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朗读指导策略,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更有利于儿童朗读能力的提高。

3.学习策略理论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其基本涵义:

一是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二是学习策略是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它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第二,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第三,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

本课题的研究将充分利用学习策略的三个特征,设计多样的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朗读的需求;将内隐的策略知识经过教学活动转化为外显的朗读活动;在关注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朗读能力的同时,倡导教师灵活运用策略,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

4.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杨振宁教授说过: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这一名言已充分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

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一篇文章所得。

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但他们的朗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

潜在的朗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朗读兴趣。

自发的朗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朗读,没有明确的朗读目的。

自觉的朗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朗读。

本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做好朗读策略的指导,适度拓展朗读的时间和空间。

注意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朗读兴趣和行为,使学生认识朗读对他们本身具有拓展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立足校本研究,借助理论引导,把研究的基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上,从改进教学实践的目标出发,强调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意义,重视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和改进,落实对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做好对教学实践效果的研讨和评价。

以此来体现课题研究的实证性特点和实践意义。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

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

3.示范性原则

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下直接制约教学效率的高低。

教师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或口齿不清、朗读随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示范中指导,在指导中示范,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样可学,兴趣浓厚,效果更佳。

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策略、评价的实施时机和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实际,概括起来有如下几层意思:

一是要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年龄特点;二是要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三是要采用科学方法收集评价信息,以事实为根据,准确进行价值判断。

坚持科学性原则,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评价信息的客观性,切忌主观臆断;二要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切忌依据片面的信息作结论;三要切忌评价者根据自己以往对学生的了解,来认识学生,从而使评价“移位”;四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切勿一个标准、一种方法、一种模式的一刀切。

五、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变量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其他阅读能力,如默读、速读、略读等形式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基础,

朗读能力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能力,其表现形式是用明朗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运用朗读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探寻文字语言的“义蕴”的过程。

具备了朗读能力,可以感受文字作品词语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构思的巧妙独到,情境的真切感人,帮助读者以声释义,理解文章内容,领略其精妙之处。

由此,可以提高读者理解和感悟读物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增强记忆读物要点的能力,丰富想象力,增强语感,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题试图通过三年对指导学生朗读策略的研究,实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应有的读写能力奠定基础。

2.策略

本课题中的策略是指学习指导策略,具体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的多种策略。

张庆林教授认为,“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思考的方法性知识。

”其特征是:

“它可以表述,可以传授,可以目标细分,可以测量;”“同时它又是关于思维方法的知识,所以一旦真正掌握,能自觉地、熟练地、灵活地运用,那么它就转化成了能力。

本课题研究将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多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并指导学生自觉、熟练、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研究目标。

本课题分别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预设了以下朗读指导策略:

以教师为主设计了“目标激励朗读策略”“朗读训练分类指导策略(按文体分)”“情境激趣朗读策略”“朗读起步指导策略(细化要求)”“范读感染朗读策略”等。

以学生为主设计了“小组互助朗读策略”“师生互评朗读策略”“多种读法共用策略”“充分朗读以读悟情策略”等。

以年级和学校为主设计了“以点带面朗读策略”“晨读训练抓典型策略”“课内外结合朗读策略”“年级朗读评比策略”等。

上述策略属于动态形式,教师结合不同年段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性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相关策略不断验证、完善,以期找寻到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二)研究变量分析

依据对研究概念的界定,对研究相关变量做如下分析:

1.研究的自变量,即研究中具有影响作用的变量,也是研究中要操作的原因变量,又称为刺激变量。

本课题研究中的自变量指“指导朗读的策略”,即概念界定中列出的10种策略。

课题研究中,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以及能否自觉和灵活运用这些指导策略,将会直接影响校本研究的实际效果。

2.研究的因变量,即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研究中要检测的假定的结果变量,反应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产生的效应,也称作反应变量。

本课题中的因变量指“朗读能力的提高”。

当自变量“指导朗读的策略”能被教师灵活、科学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反思深度和教学改进的力度将更加明显,本课题教研的有效性将会得以体现。

3.研究的无关变量,指与特定的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操作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又称作控制变量。

本课题研究中的无关变量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班级教学环境,学生男女比例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干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关系。

如果在研究过程中能有效控制这些无关变量,研究结果将会更加准确、可信。

六、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研究过程中,激发教师读书学习、不断吸收、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的热情,培育教师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意识,逐步提升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为实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同课异构、教研沙龙等有效方式的功能,引导教师边学习边行动,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能力创造活动平台,总结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经验。

3.经过研究,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整体效益和办学水平,增强教师群体科研实力,促进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研究能力、专业素养上有明显的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创造条件。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着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实现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2.学生朗读指导策略的应用研究。

3.以课内策略应用带课外策略应用。

4.小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

七、研究方法及对象

1.本课题的实施选择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①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资料,学习、整合国内朗读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补充有价值的信息,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成果借鉴。

②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组织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家庭、语言环境和教师指导等因素,经过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③行动研究法:

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为先导,设计好指导朗读的策略,增强子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现状的不断改进,分析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因素,重视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教学反思,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④经验总结法: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实践,引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札记”、“教学论文”等,总结个人研究经验及团队研究成果,实现经验共享,共同提高。

2.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胜利学校2014年至2015年度1-6年级学生,参与教师为学校语文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共20人。

八、研究过程设计:

时间:

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

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8月)

(1)问题反思,确定课题;

(2)文献研究,申报课题;

(3)立项开题,制定方案;

(4)学习理论,培训动员。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

设计为三个研究时段:

1.研究时段一(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

(1)组织教师问卷调查,撰写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组织研讨,解读《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3)分年段确定研究子课题,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方案;

(4)培训指导:

研究的理论依据“儿童学习方式”和“朗读指导策略”;

(5)分子课题尝试选用相关策略,设计朗读活动并在教学中验证,开展教后反思。

2.研究时段二(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第一学期完成四项工作

(1)运用“实践—反思—合作—研究”的思路,分组开展课堂观察研讨活动,专家参与,指导教师用理论分析教学活动,写反思札记;

(2)开展案例研究,探究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运用,围绕“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总结”螺旋上升方式开展活动;

(3)组织教研沙龙,交流研讨同课异构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的整合效果,进行案例分析;

(4)指导专家依据研究情况分二至三次进行跟进培训、指导。

第二学期完成四项工作

(1)分组开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总结个人、团队研究经验成果;

(2)初步研讨、反思指导朗读策略的适切性和针对性,评估整合成效;

(3)交流、展示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经验和成效,汇编成集;

(4) 完成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3.研究时段三(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

第一学期完成四项工作

(1)培训引领:

朗读教学课堂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2)分学段探究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朗读策略(开展说课—做课—评课活动);

(3)反思、交流、评价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运用的实效;

(4)教师个人和子课题组反思、总结运用朗读策略的典型案例和经验。

第二学期完成五项工作

(1)组织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

(2)开展区域性名师教学艺术展示和成长经验交流;

(3)重点研究分析十种通用教学策略整合的效果,并总结经验;

(4)培训指导,引导教师总结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策略落实中的得失和经验;

(5)分层次交流,课堂教学反思,汇编成集。

(三)研究结题阶段(2015年6月至7月)

(1)专家培训:

结题工作的准备和资料整理;

(2)反思研究过程,准备申请结题;

(3)分组自我评价,整理研究成果;

(4)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九、预期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成果三件:

1.《指导小学生情感朗读方法的研究报告》

2.《指导小学生情感朗读方法的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二)相关成果五件:

1.《教学反思集》

2.《教学案例集》

3.《观课议课感悟集锦》

4.《教学论文集》

十、主要措施

(一)研究组织规范化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组和指导组。

(1)学校领导组成员:

庄超雄柯碧华吴丽玉

2.组建课题研究核心成员组,落实分工,明确职责。

核心成员包括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市级、区级和校级骨干教师共17人。

(1)核心组成员

欧玉芳许金兰林雪萍周丽红潘春珍康智敏林小艳方欢欢黄群英薛君萍刘丽花黄建民曾丽花林冬梅柯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