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230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docx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

新课程高三复习的设想和体会

第一阶段复习

史实的掌握和史论结合意识的养成

一、指导思想:

按新课标要求,掌握基本史实,用材料理解和认识基本史实及其内涵。

二、基本作法:

重新编写教学资料。

1.编写的原因和目的:

编写的原因:

因为人教版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观点,却不能使学生理解好观点。

只有补充相应的材料才能达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第一,考试的命题依据不再以任何一种教材,学生对未来的考试更为担心,但历史中不可变的,就是基本史实和历史材料。

所以有了人教版教材的基本观点,再让学生接触材料,使学生感觉学这本书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即通过材料来理解观点,可以有效地体现“史论结合”。

第二,新课程太专业了,我们就不得不使我们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历史。

教材和课标有很多地方只有一个观点或一句话,没有过多的说明,我们想向学生说明这些问题,就得用材料加以说明。

所以补充必要的材料是给学生一个明确交待的最有效办法。

第三,历史问题中基本史实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是对一个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而新课标多是从这方面提出要求的。

但若要学生从这个角度去学习历史,就必须给学生提供相对多的原始历史材料。

第四,我认为课内联系比整体联系更重要,新课程肯定要有一种联系观,但这种联系观不是要我们的学生把世界大历史都联系起来,而是能“学以致用”。

所以将来的考查并不一定有大联系,而用一定的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思路是肯定有的。

基于上述考虑编写了这份复习资料。

目的:

第一,使学生学习多一个依据,而这个依据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第二,使学生真正理解“论从史出”,这是我们学习历史中最强调的问题。

有了相对多的材料,我们才能和学生讲明讲透“论从史出”的真正含义。

第三,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我认为新课标后的高考,其考试与评分的要求应该有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在对问题理解的文字表述(或者说是主观题)中,应该更多地体现“史论结合”,因为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有了材料以后,再提出问题,学生以史论事就有了原始材料依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第四,通过材料进一步理解和活用教材的一些观点。

2.编写顺序和教学过程。

顺序:

第一部分解释新课标;第二部分基本史实的陈述,这部分以人教社的教材秩序为主,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学习依据;第三部分通过材料理解和认识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中一些观点的理解;第四部分依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解释好新课标的要求;二介绍清楚基本史实;三利用好教材中的材料和补充相应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和把握教材提出的观点;四在理解教材和材料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

使材料、观点、史实相统一。

三、教学思路

1.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

即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

我们的分析并不是历史活动家们提供给我们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根据这个来分析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

比如评价梭伦、评价商鞅,我们不能按现在的价值取向评价他们,我们只要肯定他们所做的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就行了。

2.寓评价和理解于述史。

事实上现在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观点,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有个别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一些,有心关注历史,他们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都是“听老师的”,所以我认为,使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理解接受目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那么我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就先要提出评价观点,然后让学生找出支持这个观点的相应历史材料,以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也从中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意识。

对教材中的观点或一些材料的观点理解,也是通过讲述当时的历史,让学生理解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些我们现在不太认同的观点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意义的。

实际回到第一个问题了。

四、作用(包括老师、学生反映):

我编写这份材料作用是:

第一,可作为教材使用,因为基本史实以人教社教材的编排为依据,只是多用材料理解和加深认识。

第二,可让学生当练习使用,因为有不少的材料和依材料提出的问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编写这些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自己也觉得有些作用了,据调查了解,综合一下,我认为有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

有一个老师认为这样教历史才有意义,而且教学有了依据,心里也有了一些底,因为解除了因多种版本的担忧。

学生的反映:

一、明白了老师所说的“论从史出”的含义;二、也从背课本转到了理解课本和材料;三、逐渐学会了读材料,对材料题有了更多的认识。

学生作业的反映:

在学习过程中,布置过一些作业,学生写的东西比以前多了一些,废话比以前少了一些,因为他们已经明白,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有材料为依据。

当然,要学生真正能做到“史论结合”还为时尚早,还须经过大量的训练。

五、主要问题:

第一,材料的收集比较艰难;特别是图片资料比较难以应用。

第二,与学生分析材料要相当多的时间,特别是古代史的文言文,有时一节课只能解决一两个问题。

第三,还没有时间编写配套的练习。

第二阶段复习

新课程第二阶段复习(知识整合)

基本思路:

政治思想发展

(一)古代中西政治发展的演变

思想引领下的不同政治走向

一、中国从初步民主走向专制

二、西方从专制走向民主

(二)近代中西方政治的演变

一、中国逐步走向民主

1.基本思路

(1)近代政治思想特点:

(2)思想指导活动,特点要体现思想的指导

(3)政治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活动

(4)思想与活动的影响

2.主要内容

(1)师夷长技方面

特点一:

既学习西方又要反侵略势力;特点二:

以本土之道驾驭夷之末。

时间:

两次鸦片战争前后

主要思想和活动:

①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技术“炎轮机、火炮车、自来火、自转磨,千斤顶”之类的利器以“强国”。

②洪秀全引进“上帝”以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人间天国,并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③冯桂芬和洪仁玕主张引进资本主义,但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十分微弱的条件下,他们的仅是理想。

④洋务运动有实质性的突破。

引进了西方机器和西方自然科学,开拓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视野。

不但引进机器和西方自然科学,还派出了留学生,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和政治,这样使中国不但注意西方的“技艺”,进而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尽管洋务派只是想达到“以中国之本有之学,还于中国,是犹取之外厩,还于内厩”,“变器不变道”,即我们常说的“中体西用”。

但之后的发展已由不得洋务派控制了。

所以洋务运动失败,是政治主张的分水岭。

(2)师夷制度方面

共同特点:

经西方政治思想来观察中国,否定皇权专制。

①维新派主张政治改良。

特点:

反封建又要不失传统。

在此主张下进行了维新运动和变法。

②革命派引进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主张通过民主革命即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在此基础上形成三民主义。

并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了辛亥革命。

之后的五权宪政是为克服西方政治弊端。

此时其特点是:

既要工业化又要避免资产阶级弊端。

(3)师夷思想方面

共同特点:

用新的思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

①激进派引进西方民主与科学,以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旨在改造人们的思想。

在这点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特点: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②无产阶级代表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主国家不懈努力。

通过不断的斗争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进。

3.目的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指导意义,每一活动都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之下,不能让思想与活动孤立存在。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有了这样的联系思维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至于这样是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就不多考虑了。

因为考试是不考体系的,只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对哪些史实的记忆,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已经明确了。

 

二、西方主动发展民主

(三)现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建设的加快

二、西方民主制度的演变

经济的发展变化

(一)古代中西方经济发展(影响)

一、中国在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二、西方经济思想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重农、重商、自由发展、垄断)

(二)近代中西方经济(影响)

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全面落后

二、西方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使世界连成一体

(三)现代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从自力更生更走向世界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文化的发展

 

第一轮复习

举例说明

第一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

一、掌握的基础内容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我们首先要知道智者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是如何阐述的;其次再从这些阐述理解当时他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第一,掌握文艺复兴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及反映出的思想;第二,马丁·路德等人宗教改革表达出来的思想。

从这些作品思想和新的宗教思想中找到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鸿、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一,必须区分好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第二,从中找出他们的共性,理解他们的人文主义含义。

第三,综合一下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古希腊(一是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是平等思想)——苏格拉底(知识的获得或对事物的理解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维护民主和法律的尊严,是人的理性认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宗教改革(蔑视权威,信仰自由)——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即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

第四,区别人文主义的理性和启蒙运动的理性。

人文主义时所说的理性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思考问题,启蒙运动的理性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

二、智者对人和人性的关注——人文精神之源

1.智者的出现——对自然到的思考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

(1)对人的思考

早期自然哲学家研究事物客观的和“神的”本性,而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性质则被置于其视野之外。

智者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

他们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人和社会,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哥拉)的命题,以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人类对自然、社会、国家(即城邦)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地合理化了。

智者们集中对自然与约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主张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

法律是由神所赐予、贤人制定和得到大家一致同意的,是正义的准则,善恶的标准。

也有的智者将自然与法律习俗对立起来,强调人的本性具有不可抗拒的作用,为反对法律习俗的自然(本性)行为作辩护,并力图建立符合自然(本性)的新的法律习俗。

他们认为,既然合乎人的本性的行为无可指责,那么与之相悖的法律、习俗、伦理规范就应该变更或废弃。

在这派思想中,已经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从“自然”与“法律”的对立出发,一些智者引申出了十分激进的平等思想。

他们开始探讨社会不平等是否合乎自然,即是否有自然的依据。

一些智者以人性(自然)的同一为依据扩展了平等的内涵和外延,他们把平等推广到所有的人,并且突破政治法律平等的界限,将平等理解为所有人在教育、财产、种族等方面的平等,甚至包括主人与奴隶间的平等。

贵族和平民、希腊人和外邦人、主人和奴隶的区分是人为的习俗、法律的产物,而按照自然(或本性),这种区分却没有根据。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在此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一是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是平等思想。

(2)希腊智者思考方向转变的背景。

民主制度的发展,为思考方向转变提供了基础。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波战争之后,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鼎盛,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这个时期,智者开始了对政治进行“有规律的和自觉的探讨”。

从他们开始,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思考:

为什么民主制度的发展,就为思考方向转变提供了基础?

因为:

第一,城邦制度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特别是希波战争后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民主制的繁荣,民主生活的高度发达。

第二,一系列有影响的政治改革和立法活动,冲击着原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习俗。

每次改革和立法活动都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政治辩论,它吸引和激发人们去思考:

什么是正义,自然与法律是什么关系,什么是理想的城邦制度和公民生活等。

第三,在雅典等城邦中,民主制迅速繁荣起来,通过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等方式,雅典实现了公民“轮番为治”的政治理想。

公民广泛参与城邦公共政治生活。

公民经常需要对政治制度的优劣,法律制度的利弊进行讨论,在城邦的党派斗争中表达自己的立场,并投下自己的一票。

第四,受火热的政治生活的影响,哲学家们开始将视线从自然转向人类自身,转向研究人类社会种种问题。

第五,哲学家们开始卷人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政治活动的参与者甚至领袖。

其学术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们普遍讨论的问题。

在这种氛围下,关于政治、法律问题的研究也就随之兴起。

2.中西智者的思辩比较

(1)共同点:

诡辩。

对事或执其两可;或站不同立场发言。

(2)看如下两事

故事一:

普罗泰戈拉“半费之讼”

据说有一天,普罗泰戈拉收了一名学生叫欧提勒士。

普氏与他签定了这样一份合同:

前者向后者传授辩论技巧,教他帮人打官司;后者人学时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他毕业后帮人打官司赢了之后再交。

时光往再,欧氏从普氏那里毕业了。

但他总不帮人打官司,普氏于是就总得不到那另一半学费。

普氏为了要那另一半学费,他去与欧氏打官司,并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

如果欧氏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氏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裁决,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他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但欧氏却对普氏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我是您的学生,您的那一套咱也会: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赢了,根据法庭的裁决,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输了,根据合同的规定,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我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转引自《逻辑学是什么》

故事二: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摘自《庄子·秋水篇》

故事三: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

邓析曰:

“安之,人必莫之卖矣。

”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

邓析又答之:

“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转引自《逻辑学是什么》

请通过这些故事认真领悟诡辩术。

并学会分析这些例子的异同。

其共同之处都是以自己的意见或认识为主。

故事一是执其两可;故事二、三则是对事站在不同立场发言。

3.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人文精神的升华

(1)苏格拉底其人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

他对每一事物都提出“什么是……?

”的问题。

这种提问题的方式意味着要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

探讨普遍定义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

希腊著名的德尔斐神殿匾额上的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在苏格拉底手里变成了一个哲学命题,这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了。

人们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反思人自己。

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2)“精神助产术”——人文精神升华

独特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实则体现了人文精神,即一切都经自己思考。

如:

他开始提问时总是很谦谨:

请教一下,什么是德行,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友谊等,然后从他的谈话对象愿意接受的命题和观点开始一路追问下去。

他要求他的对手给出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个概括性说明和总体性定义。

当他得到这类定义或说法时,他会进一步问更多的问题,以显示这个定义可能有的弱点。

苏格拉底把这套方法比作“精神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人,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

(3)基本主张:

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民主;提倡善良的道德,其伦理思想是“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知德合一。

(4)两则故事的道理

故事一:

苏格拉底死前的话

苏格拉底临死前对一个叫克力同的人说了这样一番话。

克力同,我告诉你,这几天一直有一个神的声音在我心中晓喻我,他说:

“苏格拉底,还是听我们的建议吧,我们是你的卫士。

不要考虑你的子女、生命或其他东西胜过考虑什么是公正。

……事实上你就要离开这里了。

当你去死的时候,你是个牺牲品,但不是我们所犯错误的牺牲品,而是你同胞所犯错误的牺牲品。

但你若用这种可耻的方法逃避,以错还错,以恶报恶,践踏你自己和我们订立的协议合约,那么你伤害了你最不应该伤害的,包括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还有我们。

到那时,你活着面对我们的愤怒,你死后我们的兄弟、冥府里的法律也不会热情欢迎你;因为它们知道你试图尽力摧毁我们。

别接受克力同的建议,听我们的劝告吧。

请问:

①苏格拉底所说的神指什么?

民主、法律

②从这则故事中说一下当时雅典的政治情况和苏格拉底对这种政治的态度。

苏格拉底是被当时雅典所谓民主判的死刑。

苏因和一位陪审团的人有矛盾而被判有罪,尽管这种判决有点荒唐,苏格拉底也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或出罚金,但苏没有为自己辩护。

说明:

一雅典的政治是一种泛民主;二这种民主和法律在当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三苏格拉底尽管有逃生机会,但他还是尊重这种民主和法律。

以死维护民主和法律的尊严。

故事二:

假苹果的味道

有一次,众弟子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照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坐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

“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味道。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

“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儿?

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

“我闻到了,是香甜的味道!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坐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

“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过了片刻,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当中,他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

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微笑着。

可是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

“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道也没有。

从这故事你又能悟到什么呢?

其一,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自己的判断。

其二,在工作或者学习中,如果我们学会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久而久之,我们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也失去了创造力。

其三,人不可能完全不受周围的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故事说明,第一,凡事都必须经站在人的立场上思考,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去思考问题,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有知识的人。

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践行,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升华。

第二,苏格拉底以死维护了民主与法律的尊严,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升华。

三、文艺复兴——树立人文主义旗帜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以古典文化为借鉴,在继承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以适应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导演出历史新场面的需要。

文艺复兴本质上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实、面向未来。

法国启蒙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伏尔泰曾指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影响:

(1)是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革命,它解放了人的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西方神学世界观的基础。

(2)在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既使古典文化重放光芒,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文化。

人文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

2.人文主义

(1)何谓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又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称为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两方面:

一是指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相对立的人文学科,即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二是指关于“人”的学说。

(2)文主义的基本思想:

人文主义者的总的目标:

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复兴和发扬,来打破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天主教会在精神上的专制,并按照古代的典范,创立一种摆脱教会权威的、建立在文化知识和理性基础上的对世界和对人的看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相信人的力量;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应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

他们还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有这一切,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争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以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处于独尊地位,思想文化领域笼罩着蒙昧主义的迷雾。

理性屈服于宗教信仰。

对中世纪持否定态度的人文主义者,对社会和人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他们颂扬人,把自由地、全面地发展人的个性的理想放在首位。

在理性面前,上帝失去了奴役人的权力。

在人文主义者的言行中,古典文化成为了反对蒙昧主义、反对神学锐利武器。

社会需要的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显然不能靠神或教会来创立,只能依靠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即他们自己。

他们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是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和,能认识自然、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创立新的文化。

人文主义教育反映了新生资产阶级要求启迪人的心智,传播新知识,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3)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

第二,肯定现实世界,向往名利和享乐,鼓励追求财富,反对禁欲和遁世,痛斥经院哲学

第三,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嘲笑僧侣的愚昧无知,蔑视贵族的世家出身,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

第四,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实验科学和唯物主义,主张探索自然,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和新文化的表现形式。

思考:

你对人文主义是如何评价的?

基本点2:

第一,人文主义者一般都强烈要求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外来干涉,主张维护民族独立。

他们对于建立民族统一集权的国家,有过积极贡献。

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

反天主教会的斗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世界开始了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

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有这一切,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争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人文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虽然反对封建教会,却并非无神论者,并不反对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教义。

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束缚。

他们心目中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自己。

所争取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追求的是确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4)人文精神的含义

一般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