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994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湖北省宜昌市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宜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115公斤马蹄金等金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

这反映出西汉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王国经济实力雄厚

C.官营手工业发达

D.货币体制重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联系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判断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发达,故C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信息,无法体现王国经济实力雄厚,排除B;秦朝统一全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五铢钱仍然属于圆形方孔钱,无法体现货币体制重大变革,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联系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2.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置的羁縻州府如下表所示,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税收,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

由此可知,唐朝

A.少数民族实现区域自治

B.边疆治理呈现新突破

C.民族交融导致边疆拓展

D.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羁縻州府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税收,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体现了唐代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这是历史性突破,故B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区域自治,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无法体现民族交融导致边疆拓展,排除C;“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表明羁縻州府的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税收,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联系所学唐朝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分析解答。

3.有学者认为:

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除了极少数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个人独自研究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

这表明

A.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

B.政府政策推动科技进步

C.工业革命源于人才优势

D.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说明宋代政府的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故A正确;B不符合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C不能反映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排除;宋代是我国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材料无法体现“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康有为曾说“盖施仁大于守义,救人大于殉死。

宋儒乃尚不知此义,动以死节责人,而不以旖仁望天下。

立义隘狭,反乎公理,悖乎圣义而世俗习而不知其非,宜仁义之日微,而中国之不振。

”康有为上述言论意在强调

A.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B.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

C.儒学脱离社会实际

D.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康有为看来,宋儒过分强调理而压制人的欲望,是背离人性的,也违背儒家经典的,正是因为“存天理、灭人欲”实行日久,才造成目前国家落后,借此来宣传变革维新的合理性,故D正确;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言论目的在于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目的不是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排除A;材料中康有为的言论目的不至于探究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儒学是否脱离社会实际,而是说明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排除BC。

5.裴士锋在《天国之秋》中写到“洪仁玕的改革与太平天国的宗教意识形态偏向于西方国家,而太平天国所占的南方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那里有丰富的矿产、丝绸、茶川、瓷器等。

这段材料可以佐证太平天国时期

A.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局面

B.拜上帝教脱离了传统文化

C.清政府“借师助剿”失败

D.西方对华的“中立”面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和拜上帝教与西方有一致的地方,并且太平天国所占的南方地区物产丰富,是西方广阔的原料产地,西方对华采取“中立”态度符合他们的侵略利益,并非真正中立,1860年后联合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1859年洪仁玕改革,而1858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即已由盛转衰,A错误;拜上帝教是综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农民的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而形成的,“脱离了传统文化”表述错误,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借师助剿”,镇压了太平天国,C项中“失败”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洪仁玕的改革与太平天国的宗教意识形态偏向于西方国家”“太平天国所占的南方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

6.民国十二年,教育部门制定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纲要中把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有师范、商业、工业、农业、家事等科);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两组:

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

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

上述改革举措

A.弥补了废科举制后的弊端

B.客观上顺应了实业救国的需求

C.反映了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D.凸显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教育部门制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有职业科和普通科,普通科里又分有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组,说明民国重视专业技术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实业救国的需求,故B正确;民国教育部门的改革并非是为了弥补了废科举制后的弊端,排除A;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而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近代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已经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材料的时间是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十二年”“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分析解答。

7.“关东画派”创始人王盛烈的开宗立派之作——《八女投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东北抗联题裁的中国画作品,画作展示了1938年冬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

这幅画作反映出当时

A.全面抗战产生了广泛影响

B.妇女解放运动成果显著

C.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D.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族精神重构是指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得到强化,并且结合时代特色赋予了新的内涵,材料表明“关东画派”通过东北抗联题裁的中国画作品弘扬团结抗日爱国精神,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说明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无法体现“全面抗战”的影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救亡运动,并非妇女解放运动,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而正面战场是国民党组织的大规模作战,C不符合题意,排除。

8.到1959年6月中旬,开封专区已将2320个生产大队,分为4554个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20648个生产队分为40990个生产队(承包单位)。

这表明当时我国

A.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弊端得到了克服

B.部分地区认识到人民公社的弊端

C.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扩大

D.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开封专区已将2320个生产大队,分为4554个生产大队”“20648个生产队分为40990个生产队”可知,基本核算单位变多了,承包单位变小了,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强调公有化规模大的做法,有利于调动生产队生产的积极性,说明我国部分地区认识到人民公社的弊端,故B正确;材料只是部分地区的做法,A项中“克服”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承包单位变小了,反映集体化的规模缩小了,C错误;材料反映的承包单位是生产队,并非家庭,故D错误。

9.《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在第三个集市日,到庭作证”、“诉讼标的(诉讼费)在一千亚士以上的,(证人)交誓金五百亚士。

”这反映出罗马法

A.尽力避免证人作伪证

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借舆论保障司法公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规定,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在第三个集市日,到庭作证,并且证人需交誓金,说明罗马法为了避免证人作伪证,证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故A正确;材料并非形式主义,证人要交誓金作保证的,排除B;材料规定并非只针对平民的要求,故无法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C;材料主要是针对证人方面的规定,为了避免证人作伪证,无法体现借舆论保障司法公正,排除D。

10.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

“表面上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正是这个社会最丑恶的东西,正是这个社会一切腐败事物的温床。

”马克思的批评意在赞扬巴黎公社的哪一举措

A.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废除了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人民自卫军

C.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面上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正是这个社会一切腐败事物的温床”可知,马克思认为国家政权不能凌驾于社会之上,应该是人民的政府,应该反映人民的意愿,结合所学,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体现了人民主权,故C正确;“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不能体现公社委员会不会凌驾于社会之上,排除A;B指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这也不能体现新的国家机器不会凌驾于社会之上,排除;D是巴黎公社的经济措施,与国家政权是否凌驾于社会之上的问题关系不大,排除。

11.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

这种做法

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故C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向美出口商提供贷款,无法体现美国摆脱了大萧条,排除A;1937年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30年代美苏没有结盟,D错误。

12.所谓“特朗普经济学”是指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受挫的蓝领阶层兑现承诺的重要举措(如下表),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民意基础。

上述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A.改变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

B.促成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第三产业对经济的驱动减弱

D.推动国际分工趋向合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大量制造业为了削低成本、寻求市场、逃避高昂税收,通过直接投资和并购的方式将生产工厂迁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美国国内低端制造业也因面临着发展中国家廉价商品的冲击,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加强基础设施、振兴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直接迎合了中下层选民的心理,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下美国调整了产业结构,故A正确;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干预经济”表述错误,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无法体现国际分工是否趋向合理,排除D。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先秦儒家大师的民生情怀,为儒学的未来发展定下了亲民内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用天意来限制帝王的权力,警告帝王要关心民生。

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强调吏的职责是为民办事,为民服务。

到了宋代,改革家李觏提出了“安民养民”思想,认为“生民之道食为大”。

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主张“富民养民”,强调富国要以富民为内容,认为人民的富裕乃是改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基础,因为百姓富足,不恩犯乱,然后才能风教可施,才可幸致太平。

同时认为横征暴敛是妨害富民的一个根本原因。

——付蓓、覃雪梅《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研究》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创设“民政部”,揭开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历史序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设立警务、民治、土木等六个局,民治局管理地方官吏、选举、公益事业、慈善团体、抚恤等具体事务。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首个发展高峰期,社会福利行政、社会福利立法、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服务和福利教育研究等领域均作出开创性贡献。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材料三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的体制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性、工作单位、民政部门、福利制度建设是五个关键词凸显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的时代特征。

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全民福利,追求平等与自由…改革开放后突出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义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主义、个人与家庭责任、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是六个关键词,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时代特征。

——刘继同《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发展阶段与制度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福利制度奠基和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

(1)亲民富民是巩固统治的主要策略;借助天意防止君王暴政;强调政府官员服务于民众;主张富民是富国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反对统治者加重民众负担。

(2)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西方政治社会学说的进一步传播;清末政治与社会改革的推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努力与实践(辛亥革命的推动)。

(3)变化:

由国家(或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化。

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问题不断显现;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先进经验的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

【解析】

【详解】

(1)根据“为儒学的未来发展定下了亲民内涵”得出亲民富民是巩固统治的主要策略;根据“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用天意来限制帝王的权力,警告帝王要关心民生”借助天意防止君王暴政;根据“吏为民役”得出强调政府官员服务于民众;根据“富民养民”“人民的富裕乃是改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基础”得出主张富民是富国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根据“认为横征暴敛是妨害富民的一个根本原因”得出反对统治者加重民众负担。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清末政治与社会改革的推动,思想上受到西方政治社会学说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的推动等方面归纳总结。

(3)变化:

根据“计划经济时期最突出的体制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制度模式”“改革开放后突出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义社会福利制度”概括得出由国家主导走向多元化。

原因:

结合所学,可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先进经验的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14.阅读卜列材料:

材料金庸先生在回答北大学生提问时说道“我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主人公陈家洛的两个爱人都是回族,…《天龙八部》的主角萧峰是个契丹人,而他的爱人则是汉族人。

”金庸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入侵我中华,大好河山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我们中华民族遭遇外敌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他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郝军海《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国家意识》

依据材料所述金庸先生关于民族问题的言论拟定论题,依据所学予以阐述。

(要求:

所拟论题符合作者本意,论据符合史实,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

阐述要求:

阐述内容应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史实,表述要体现中华民族在生存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体现民族奋斗成就的史实。

(古代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下,中国境内各民族克难奋进,经济、科技长期领先,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面临封建主义压迫、外来资本主义入侵,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付出巨大民族牺牲,赢得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资本主义阵营压制、苏联威胁,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

结论:

我们应坚持科学理性的民族观、国家观,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示例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容、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

阐述要求:

阐述内容侧重民族包容、开放、善于学习的表现。

表述内容应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史实(古代,汉唐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及交往史实;近代各阶层主张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史实,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加入WTO,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等。

示例3.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示例4.中华民族的历史(或“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示例5.中华民族的壮大是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交融的产物。

【解析】

【详解】根据“我们中华民族遭遇外敌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韧力”可概括得出论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

然后结合所学,根据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史实,阐述中华民族在生存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民族奋斗成就的史实。

如古代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下,中华民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面临外来资本主义入侵,中华民族奋起反抗,赢得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等等;最后进行总结:

表明应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

15.【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

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

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丰兵和步兵。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

因此“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摘编自扬波《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并指出相对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的有何不足之处。

【答案】

(1)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赵国面临齐国、秦国和少数民族威胁,需变法强国;赵国北邻三胡,便于学习少数民族。

(2)意义:

增强了军事实力,使赵国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促使了服饰文化的变革;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打破了华夷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不足之处:

商鞅变法经济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贵族政治,建立官僚政治(是一场全面的地主阶级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

赵武灵王改革局限于军事方面,其服饰改革也是为军事服务。

【解析】

【详解】

(1)根据“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得出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根据“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得出赵国面临齐国、秦国和少数民族威胁,需变法强国;根据“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分析得出赵国北邻三胡,便于学习少数民族。

(2)意义:

根据“‘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得出增强了军事实力,使赵国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促使了服饰文化的变革;根据“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得出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根据“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得出打破了华夷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不足:

根据材料和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从商鞅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均多方面,是一场全面的地主阶级改革,而赵武灵王改革主要在军事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16.【战争与和平】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地区,是大西洋通往太平洋和南极洲的前进基地和补给站。

固殖民地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和阿根廷对该岛主权存在争议。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政府为缓解国内危机出兵马岛,战争爆发。

4月初英国派遣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历时半月到选万里之外的南大西洋地区,对马岛周围实施海空封锁。

5月1日开始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海空战,英国利用其空军和技术上优势逐渐取得制空权,这场战斗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次涉及空间时代的导弹及其复杂的电子系统的大海战”。

5月21日后英军对马岛展开登陆作战,尽管英国损失较多船舰,但最终英国夺回马岛,6月14日战争结束。

战争爆发后,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迅速做出反应,借助舆论和民心宣布与阿根廷断交,国际上争取联合国和欧美的支持,美国随后宣布对阿根廷武器禁运并进行经济制裁。

军事上迅速成立全新军事指挥体系,前线军官获得充分自由指挥权;明确军事行动目标不涉及阿根廷本土,要求速战速决。

而英军的远途作战也得到社会各方支持,大量商船和一些民用飞机被征用协助后勤补给。

——摘编自《军事历史研究》马长华《论马岛之战》

(1)根据材料指出马岛战争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获胜的原因,谈谈你对现代战争的认识。

【答案】

(1)速战速决;登陆夺岛战;对英国而言是一场长途奔袭战;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战;现代高科技战争

(2)原因:

军事和外交相结合,获得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