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67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docx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1语文版

下学期单元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1)【语文版】

命题范围:

必修3第一、二单元

全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

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

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

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

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

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

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

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

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

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

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

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

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

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

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

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

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

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

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

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

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 )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6.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司马光也不例外。

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7.把文言文材料中的画线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分)

译文: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3分)

译文:

(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8.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5分)

9.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无语东流。

《八声甘州》

(2)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3),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

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

算算从儿时个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连他自已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

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

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绝下开蛤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

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

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心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

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

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拉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

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

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

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

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

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

没有人能改变他。

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

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

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

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拔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

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阿!

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

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

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

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助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

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

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

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

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

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

泪再一次留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为什么说“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5分)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

(6分)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6分)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瓦垄洋泾浜乙酰胆碱一泄千里

B.轮廓吓马威荒谬绝伦惨淡经营

C.度假脑啡肽无冕之王浮想连翩

D.夙愿对台戏层峦叠嶂养尊处优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niàng)喟叹(wèi)孱头(càn)独占鳌头(á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