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171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docx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模块验收检测一

模块验收检测

(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沿着九曲黄河行走。

它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是既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

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

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

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

白话诗很快就流行开来了,出现了一个“初期白话诗派”,它在形式与风格上做到了多样化,而统一于白话。

假如说,“五四”初期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主要还属于开创阶段,致力于对旧诗的否定。

那么,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当时称之为“异军突起”,就更立志于新诗的创造,不再单纯着眼于诗的形式的创新,而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

假如说,首倡“诗体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新诗革命先行者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须特别指出,与上述诗风不同,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诗坛上被称作“诗怪”的李金发,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

他把导源于法国的象征派诗艺引进中国来,打破程式,任意涂抹,刻意追求一种新奇神秘的色彩,虽然缺少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却也禁得住时代风雨的淘洗,而耐人咀嚼寻味。

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在新诗第一个十年间,以口语入诗,且取得显著成绩,是必须肯定的,不过诗终须讲究节奏韵律。

怎样在口语中提炼出诗的语言,似还没有来得及着意探求,以致不免过分直白松散。

针对这种情况,自由诗确立之后,格律诗的问题便被提出来了。

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带上镣铐跳舞”,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当首推闻一多。

闻一多于1926年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更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徐志摩、朱湘、陈梦家诸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它就是朱自清所指出的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内的第二个诗歌流派,即继自由诗派之后的格律诗派,也就是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的诗人和诗,跨越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主要代表自然还是徐志摩和闻一多。

20世纪30年代真正能够“把一代底精神,赋以活的呼吸,吹向来世”的,是臧克家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艾青的《芦笛》《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这些表现着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的诗篇。

卢沟桥头一声炮响,中国人民抗日的狂飙爆发了,也迎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诗歌时代。

卞之琳不再“站在桥上看风景”,而是到了西北战区,献出了他的《慰劳信集》;戴望舒收起了彷徨于“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的新诗的一项是(  )

A.康白情的《窗外》,和很多诗词一样借月这一媒介寄托相思之情,但采用了自由体和现代口语,使表达颇为自然。

B.刘半农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节选):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C.穆旦的诗歌受到了雪莱的很大影响,他的诗歌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歌,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又有很强的现实感。

D.晚清多次以外交官身份被派驻海外的诗人黄遵宪的诗歌,表现了新、旧世界的强烈对比,迥异于传统的士大夫诗,语言新颖,境界新奇。

解析:

选D 黄遵宪的诗歌仍属于旧体诗,并非新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又突破了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与世界文学接轨了。

B.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新诗传统的基础,这是诗人们不仅注重诗的形式的创新还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时形成的。

C.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内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即自由诗派与格律诗派,以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属于后者。

D.诗人臧克家、艾青、田间、卞之琳、戴望舒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均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这是爱国主义激情使然。

解析:

选D 臧克家、艾青、田间抗战前就创作有现实主义诗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了诗歌的革新,初期的白话诗虽然形式与风格多样,但是都统一于白话,或致力于对旧诗的否定,或立志于新诗的创造。

B.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尽管文学主张不同,但对新诗的发展成熟都功不可没,其中创造社的代表诗人郭沫若的《女神》堪称纪念碑式作品。

C.“带上镣铐跳舞”的新诗格律诗的形成与闻一多的理论主张及创作实践密不可分,而在新月派形成以后,自由诗则日渐式微。

D.中国人民的抗日狂飙促进了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和诗人,也使中国迎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诗歌时代。

解析:

选C “自由诗则日渐式微”这一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

二孤轼、辙哭且言曰:

“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

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

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

”因曰:

“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

”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

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

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

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夫人曰:

“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

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

”卒不求。

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

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

“吾自视,今犹可学。

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

”夫人曰:

“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

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

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

“汝读书,勿效曹辈,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

“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

“是岂所谓福哉!

不已,且愚吾子孙。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

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

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

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B.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C.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D.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解析:

选A 或谓夫人曰:

“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

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铭”是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府君:

①古时对男子的尊称;②子孙对其先世的敬称;③碑文或墓志铭的碑额助语,亦表示尊敬之意,本文中“府君”即此意。

C.“嘉佑”是年号。

年号为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起始于汉武帝,终止于清末代皇帝溥仪。

D.“癸丑”是“干支纪日”中的癸丑日。

古人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相配用以纪年、纪月和纪日。

解析:

选B 本文中的“府君”指的是作者对苏洵的尊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氏兄弟把父亲灵柩运回四川与母亲同葬,按风俗俩人是同一坟冢而不同的墓穴,兄弟俩请司马光为母亲写墓志铭。

B.程夫人嫁入苏家,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嫌弃苏家清寒的样子。

C.苏辙因为家庭负担所累,二十七岁学无所成,所幸的是后来程夫人主动挑起家庭重担,支持他读书。

D.程夫人告诫儿子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并且教育他们做人要恳切率直,要有正义之气。

解析:

选C C项,不是苏辙,是苏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5分)

译文:

(2)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

(2)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

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

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

“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

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

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

“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

”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

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

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却极其贫穷。

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

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

有人对夫人说:

“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夫人说:

“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但万一让别人说是我的丈夫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

”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

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

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

“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

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

”夫人说:

“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

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的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

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的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

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

“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

“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

”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

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

“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

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

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

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

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

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的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

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李 白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

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

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8.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参考答案:

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9.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

(6分)

答:

参考答案:

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讳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写出了月出升空的景象。

(2)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写出了作者幼年丧父的凄苦处境。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参加集会人员的两句是“      ,      ”。

答案:

(1)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2)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3)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蓝 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

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

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

蓝眼不姓蓝,他姓江,原名在棠,蓝眼是他的外号。

天津人好起外号,一为好叫,二为好记。

这蓝眼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

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

据说他关灯看画,也能看出真假;话虽有点玄,能耐却不掺假。

他这蓝眼看画时还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

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

蓝眼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

他唰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

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

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

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唰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

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

没想到蓝眼听都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

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

”来者说。

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画,水墨浅绛,苍润至极,上边还有大段题跋,尤其难得。

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

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

花钱不少,东西更好。

这么精的大涤子,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出现过。

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

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世上的事,说足了这头,便开始说那头。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

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

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

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这话不是等于拿盆脏水往人家蓝眼的袍子上泼吗?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

愈是不理,传得愈玄。

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

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

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地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

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

“我信您的眼力,可我架不住外头的闲话,扰得咱铺子整天乱哄哄的。

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

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

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

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找来尤小五。

尤小五是天津卫的一只地老鼠,到处乱钻,嘛事都能叫他摸到。

他们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

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

佟老板和蓝眼都不知道这崔家是谁。

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

蓝眼不能不去,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唰唰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

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

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

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

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

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

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看真假画这行,看对一辈子全是应该的,看错一幅就一跟头栽到底。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

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

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

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

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

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

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

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

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的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

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两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铺,佟老板舒口大气,虽然心疼钱,却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

他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

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唰唰闪过三道蓝光。

人竟似根棍子一样立在那里。

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

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

转眼过了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

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

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书生打扮的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

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

再看走了眼怨谁?

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人家叫你手里攥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

多绝!

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

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自此不见他的影子。

再想想看,他还有更惨的——他败给人家黄三爷,却只见到黄三爷的手笔,人家的面也没叫他见过呢!

所幸的是,他最后总算想到黄三爷的这一手。

死得明明白白。

(选自《冯骥才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对造假画和看假画的交代,主要是交代故事背景,介绍风物人情,丰富作品内涵,开阔读者视野,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小说人物之所以有传奇色彩,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叙事的有起有伏。

C.佟老板找来的尤小五,是天津卫的一只地老鼠,他是造假画的黄三爷为打败看假画的蓝眼而设的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D.念书打扮的卖画人卖画时先不急着要价,而是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然后才喊出要价,这一叙述是为了引出对造假画的黄三爷的描写。

E.文中叙述的第一幅画“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是为第二幅画“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的情节做衬托,以突出蓝眼和裕成公失败之惨。

解析: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得分。

A项,理解错误,小说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为蓝眼和黄三爷的明争暗斗及最终黄三爷的胜出埋下了伏笔。

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尤小五是黄三爷设的局。

D项,表述不完整,这一叙述还引出下文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明线与暗线巧妙地交织起来。

(2)文中三次写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照应标题“蓝眼”。

(2分)②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眼镜片唰地闪过一道蓝光”是他看真画、买真画时的情景,是情节的开端;“眼镜片唰唰闪过两道蓝光”,是他看到假画误认为是真画时的情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眼镜片唰唰唰闪过三道蓝光”,是他高价买了假画,对比后知道真相时的表现,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这样写使情节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2分)③暗示了主人公蓝眼心理变化的过程。

由开始看到真画时的自负,到在舆论的高压下看到假画误认为是真画时的吃惊羞愧,再到最后两轴画对照发现自己上当时的震惊绝望,蓝眼由自负一步步走向崩溃。

(2分)

(3)小说中“黄三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手艺高绝。

蓝眼虽眼力高超,但是接连看走了眼,充分表现出黄三爷造假画的手艺非凡。

(3分)②老谋深算。

他虽未在文中正面出现,但是他丝丝入扣地设局,使蓝眼一步步陷入其圈套,跌进绝望的深渊。

(3分)

(4)请根据原文,探究蓝眼失败的主要原因。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8分)

答:

参考答案:

(示例)①蓝眼败在造假高手的手下。

黄三爷造假画的本领高超,真画假画不放在一起比,真假难辨。

黄三爷卖假画的本领也高超,黄三爷先卖真画,后卖假画,所有环节都设计得天衣无缝,一步步将蓝眼引入其圈套,最终使蓝眼跌进绝望的深渊。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眼下的“制假”,我们要时时注意,识别防范各种造假现象。

②蓝眼败给了自己的心理素质。

蓝眼不是败给了黄三爷,而是败给了自己;不是败在专业素养上,而是败在心理素质上。

这便启示我们:

一个人的能力越强,面对的挑战也就越多,压力就越大。

做这样的“高人”,势必要学会面对挑战,学会承受压力,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坚持本心不动摇。

③蓝眼败在舆论压力之下。

影响蓝眼判断的,是黄三爷制造的舆论,是佟老板在舆论压力下的动摇,尤小五对舆论的证实更给了蓝眼致命一击,蓝眼开始动摇并一错再错。

小说表现的这一社会现象发人深思。

(能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日本对于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