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671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往事依依

教材解读

这是于漪老师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至5)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进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6、7)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课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多处前后对照。

目标预设

1.了解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品味课文语言,学习课文写法。

2.理解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3.领略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

资源利用

教材开发:

课文中的插图再现了听国文老师教辛弃疾的词的场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关资料:

借助于漪老师的照片让她的形象具体可感;阅读《千家诗》感受祖国大地的“气象万千”;阅读《南乡子》、《南归》想象老师讲课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生经验:

初一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产生共鸣。

希望通过于漪老师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也能像于漪老师一样热爱语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教了五年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的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她是谁呢?

出示于漪老师的照片:

二交流搜集的信息

1.简介作者:

于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出生于1929年,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

2.解题

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义为“往事依依”?

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是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而撰写的,登在“追忆黄金时光”栏目,所以要符合栏目的要求;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

“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

”“依依”在课题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四.再读课文,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1.理清课文脉络

2.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创设情境: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与人生》栏目要制作一期特别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

今天就请各小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这一期节目,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准备发言提纲,推举代表饰演于漪老师和主持人。

各小组活动

展示节目:

请各位于漪老师和主持人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说话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真挚感人的语言打动在座的每一位观众。

学生评价:

请各位观众依据以下评价标准,评出获奖小组

“最具活力奖”

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每项活动都能积极参与。

“最有见解奖”

积极参与评价其他组的活动,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最有实力奖”

能在活动中被其他组的同学称赞。

“最有勇气奖”

敢于与其他小组竞争,力争在活动中获得最佳。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千家诗》,选择几首喜欢的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重要词语。

2.检查背诵《千家诗》中自己喜欢的诗歌。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一)赏读“观图”语段

1.要求学生画出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点评。

教师示例:

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绘。

(二)赏读“读诗”语段

1.自由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

请学生再背一背其它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建议组织竞赛)

2.朗读课文中引用的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它的表现色彩的词语。

3.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勤背诗词,提高文学修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赏读“听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

(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2.口头小作文:

《难忘的瞬间》

要求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表达一定的主题。

三.收束全文,延伸激趣

1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呢?

你能不能谈一谈你读过哪些文学作品?

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

2.你能谈一谈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吗?

3.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

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5.拓展练习:

①片段练笔:

“某某老师速写”。

②网上查找并阅读课文中提到的书与诗词。

③推荐阅读于漪老师的书《和中学生交朋友》。

(通州市新联中学何佳晖)

七幼时记趣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表现了童年时代的乐趣。

作者紧紧围绕“物外之趣”选择材料,三件趣事写得详尽具体,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把事物形象描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另外课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很富有表现力,使人如见如闻,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观察、想象、联想,提高写作能力。

资源利用:

1.教材开发: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建议充分利用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帮助理解文意。

2.相关材料:

利用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师还可自制三幅图画“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投影或制成课件,使课文内容更加直观,更加丰富。

3.学生经验:

文中的几件趣事,学生大多经历过,引导他们积极回忆,再与课文文字对照起来,这样可能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印象更深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回忆并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藐小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土砾壑蛤蟆凹凸

2.能利用工具书或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童稚(年幼)

明察秋毫(这里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藐小(微小)细察其纹理(它的,指藐小微物的。

物外之趣(的)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拟作(比)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果然(副词,真的。

)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为:

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

之:

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强:

僵硬。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

)作……观(当……看。

常蹲其身(代自己。

)使与台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

以……为(把……当作。

)神游(这里指在想象中游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观之正浓(代二虫斗。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驱之别院:

代蛤蟆。

三..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四..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我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我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我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五.复述课文,体验童趣

用自己的话形象地讲述作者所经历的童年趣事,最好辅助以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读课文。

2.翻译指定的句子。

3.复述课文。

二.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

(1)总述“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至4)具体记叙各种“物外之趣”。

第2段,写观蚊如鹤之趣。

第3段,写神游山林之趣。

第4段,写鞭打蛤蟆之趣。

三.品味语言

推荐精美语句,师生共同交流

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我”,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远超出“日”之本身。

四.问题探究

1.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参考]“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2..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明确:

观察(细致)——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3.“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参考]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4.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仔细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2.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写一篇表现童年生活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600字左右。

(通州市新联中学何佳晖)

八十三岁的际遇

教材解读:

《十三岁的际遇》是由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文章。

作者以对北大“惊奇、喜悦、感动”的情感为线索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情感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用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第1~5段),是“我”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

第二部分(第6~12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北大图书馆,二是北大人(包括北大的学子,北大的老师)。

第三部分(第13~17段),作者用诗言志,表明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流露出“我”对北大的深情,与开头相呼应。

目标预设:

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2.体会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3.学习作者的精神,立志成材。

资源利用:

教材开发:

课文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传情达意真切动人,抒情叙事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心灵跃然纸上,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相关资料:

有关田晓菲、北大的资料图片

学生经验:

每一位学生都曾有过美好的梦想,都崇拜名师,向往名校,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心底的这种向上的愿望,激励学生确立目标,立下志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

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

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大学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

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

学习了此文,我们定会有所收获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听课文录音,欣赏北大的风光图片。

       2.学生轻声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际遇:

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án):

尘世的缘分。

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

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shè)足: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ángyáng):

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xù)语:

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ì):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

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níng)重:

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ón)安详恬静。

                         

  撷(xié)取:

摘下,取下。

                            

惆怅(chóu chàng):

伤感,失意。

       

        通幽曲径:

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呜咽(yè):

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

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

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沉淀(diàn):

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白驹过隙(xì):

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

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3.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5段),是“我”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

第二部分(第6~12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北大图书馆,二是北大人(包括北大的学子,北大的老师)。

第三部分(第13~17段),作者用诗言志,表明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流露出“我”对北大的深情,与开头相呼应。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北大到进进入北大,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四.布置作业

摘记新鲜的词语及四字词,并能理解与运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读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徜徉例句______造句;

似曾相识例句____造句____;

茫然若失例句____造句______;

通幽曲径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

二.体会感情,各抒己见

1、默读全文,将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

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参考]第一部分: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

‘才不呢!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

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

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赏与无言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

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

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

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份情意。

三.理解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参考]:

时间顺序。

七岁时 梦想   十岁时  信心   

 十三岁时 际遇      十六岁时的  回顾     

2.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3.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4.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

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5.朗读最后一个部分,细细体会这一部分所表达的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

“系”怎么读?

是什么意思?

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呢?

7.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或者“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参考]: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四.小结课文,提出期望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

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着,大量的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

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的地提高自己,是自己早日成为有理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课外延伸

1.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

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2.查找阅读有关北大的资料,了解北大。

(通州市新联中学何佳晖)

附相关资料:

一、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2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

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

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

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

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

“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

”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

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

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

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

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

二、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

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