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641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7.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docx

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

 

2016-2020年某高校信息化建设

规划方案

(一期、二期项目)

 

 

1方案背景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而现代化的教育具有公平性、多样性、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运用信息化优势,加速形成教育现代化属性的过程,是将“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可执行、可测评的具体战略举措之中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信息数据整合阶段。

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经在这批信息化建设浪潮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投入,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还将不断的往前推进。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思考未来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作为高校本身来讲,未来的建设重点又将会在哪里?

是否存在具有创新性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模式?

在高校展开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

高校是一个庞杂的生态体系,高校的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

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真正的核心,也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人”。

作为主体,在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中,由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分别行使各自不同的职能,拥有不同的需求。

这里不仅涉及到校内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院系、班级、宿舍等,同时还包括由不同人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供应商、增值服务供应商、合作企业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个体。

他们除了完成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应该承担和获得的权责与价值外,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生态体系中的生态个体,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必将与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其他生态个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现状与痛点分析

2.1某大学信息化现状

目前,某大学经过这几年加大对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实现全校网络覆盖,安全防护能力业已达到“二级”合格标准。

管理信息系统如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可以说这些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大部分校园信息化所具备的管理系统。

学校中心机房有在用服务器50余台(不包括各分院独立管理的部分),存储设备数套,分属各处室、分院及图书馆,各自运行、存储独立的管理系统及数字资源。

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覆盖校内的大部分管理信息化领域,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当前已建的这些应用系统,基本能够解决我校在行政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以及科研管理等范畴内结果性数据维护的需求。

在方便了各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处理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同业务、不同阶段的各类数据。

而这些数据的沉淀,作为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决策和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

事实证明,学校通过在“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在完成各类结果数据沉淀的同时,为各级各类型业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业务办理,提供了有效的应用环境。

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因为有了基于独立面向单体业务开发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效率在大幅提升,从我校整体运营层面大大降低了因为人工方式带来的运营成本。

面向学生,也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他们提供基于某个业务场景的业务服务。

不可否认的是,我校通过“十二五”期间展开的信息化建设,在保证原有业务开展质量的同时,较大幅度的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尽管如此,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提升。

2.2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分析

在我们描述“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发现,从我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应用的过程以及后期维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校后续信息化建设的节奏与效果。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

我校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众多。

其间涉及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个厂商参与共建,而建设的内容都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核心的单体业务系统,现在是普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设计初期,都在强调顶层规划。

应该讲,这样一张蓝图是指导学校后续的信息化逐步推进的原则。

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商参与建设的学校信息化,就会出现实际建设路径与最初设计蓝图不一致的情况。

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不同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开发设计,过程相对封闭。

而学校信息化一旦需要从单体系统向一体化转型时,就会带来因为封闭技术架构带来的冲突,使整合难度加大,对学校而言建设风险增加。

其二,建设边界相对模糊,带来学校从单体系统一体化转型过程中,权责难以明确的问题。

厂商之间互相推诿,撇清责任。

这对学校的建设过程无疑风险巨大。

其三,缺乏统一的安全的身份认证手段,各厂商承建的系统对权限的管控手段水平不一,在安全性和用户直接使用感受上都存在问题,师生在使用各信息系统时往往会面对各种账号,在用户体验上大打折扣。

当前,站在学校角度,需要考虑利用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开放技术架构解决这一问题,并建立统一的运营运维服务体系。

2.2.2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

当前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系统来源于不同部门的采购,软件产品分属于不同的生产商。

这种状况表现在应用过程中功能重叠、数据格式多样性和系统之间无关联性。

所谓的“信息孤岛”就由此产生,信息孤岛的产生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各系统难于共享信息。

由不同的软件供应商提供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的建设覆盖面较窄,且中间涉及到与该业务部门相关的大量业务流程。

这些业务流程长短不一,其应用场景也相对固定。

校级的业务流程现在在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相对缺失。

带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单体业务系统的人为割裂建设有关。

业务部门是这些业务系统建设的需求提出单位,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个业务部门在某个业务场景中的流程需要。

他们并不会过多的关注校级层面的流程与自己部门业务流程的关联到底有哪些。

同时,就是针对自己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每流程节点的执行人、执行时间、执行耗时、执行效果、执行评价等这些信息也是一无所知,这也就带来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级流程的缺失。

我们认为,各级组织流程的缺失和对流程监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校内各组织单元处理事务的效率,同时,更严重的是因为流程与其监控手段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业务数据产出的质量。

时至今日,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是否需要通过一种手段、一种制度来构建校内的流程中心了。

2.2.3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我校目前构建的这些业务应用系统,从单体的系统使用情况看,仍然存在“建的多,用的少”的情况。

我们认为,对业务系统而言,在应用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对应业务数据的沉淀,更不用提到所谓数据质量的问题。

这是影响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校级流程中心未能建设或未能形成,在影响实际业务开展过程的同时,直接导致数据质量低下,实为原因之二。

另外,学校对于数据质量的监控,包括数据交换过程的监控、代码标准的监控缺失,也导致数据质量的低下,实为原因之三。

2.2.4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

随着我校业务规模和类型的变化,带来了针对不同单体系统需求的变化。

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论是作为校方还是建设方,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我们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上,当前最常采用的建设模式是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的信息化建设。

从项目阶段上讲,需求调研开始到最终的验收合格,针对这个单体项目就已经结束了。

而事实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其需求都会随着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项目交付方式见长的建设方头痛不已,他们始终需要考虑因为定制和需求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

同样对于校方而言,也是一样,因为建设方的犹豫不决,导致项目进度延缓,风险倍增。

项目沿着这个轨迹进展下去,就会发现,校方提出的需求,建设方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者或需求方就坚决不使用系统,影响应用效果,带来的就是恶性循环。

我们需要考虑,需求在变,而信息化的建设要保持常态化运行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做到。

2.2.5重处室业务管理流程,缺少师生个体视角的服务设计

一直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把现有业务处室的流程数据化为目标,缺失师生个体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便捷性体验设计,造成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但是师生服务体验缺失。

从而,师生对学校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无法反馈,师生的个体应用诉求得不到满足。

2.2.6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权限划分不明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全局工作密切相关。

一方面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着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众人负责的现象。

学校网络中心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负责机构,但实际的情况是,学校网络中心,对于统筹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责任和实际权限不相称。

往往是各个分院自行规划,自行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效率的提升,思维的进步,必须将网络中心的职责做一些调整,通过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对接,将高校的信息化踏实做好,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要求。

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3某大学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

当前,在我校信息化生态中,从参与方看,涉及包括信息中心、外部供应商、学生、教职工、校领导等生态个体。

从过程看,大致包括建设过程、应用过程和维护过程。

其中的每个过程都会有不同的生态个体参与其中。

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管建设内容已经覆盖了所有过程。

但在每个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各个生态个体,以至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感觉走入一个无法破题的局面。

我校现在已经在信息化建设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形成一定信息化建设规模的高校,当前考虑:

“为什么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仍然没有办法看到心里预期的建设成果?

2.3.1建设过程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信息化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在建设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生态个体。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导致了我们在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时候,存在较大障碍,并伴有较大风险。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

●校领导——效果与风险

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校领导在关注亮点、特色和满意度的同时,毫无疑问会考量资金预算的投入。

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因为在设计之初缺乏顶层规划,或因为软硬件分离的建设模式,导致预期设计的蓝图、建设路径与效果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带来可能重复建设的风险。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建设模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后续信息化是否能够持续建设。

●信息中心——协调、进度与安全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中心一直想要成为“主导”的角色。

但是,由于高校特定的组织形态,决定了信息中心在实际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办法提高各业务部门信息化的主观能动性,业务部门的自主性很强,没有办法协调各业务部门更好的参与到校级的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去。

同时,信息化项目推进的进度与安全也无法通过一种好的方式来进行掌控。

●建设方——需求与成本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由于高校的业务变化带来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建设方的建设进度和学校投入成本。

没有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降低,甚至规避掉因为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成本投入与风险。

以此带来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项目无法交付、无法验收。

2.3.2应用过程

信息化建设最终核心是如何向不同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因为只有这样,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效。

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服务人群真正的使用起来,因为只有真正的使用起来,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配合信息中心、建设方更好的迭代信息化产品。

但在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下,不少高校的应用程度并不高,除了因为使用者自身信息化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

信息化对于各类使用者的渗透程度其实并不高。

我们从应用过程上的几个生态个体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学生——参与与体验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其建设核心大部分都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范畴。

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更多是为了管理者服务,学生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参与程度很弱。

而就是在那些仅有的一些应用中,学生仍然无法感受到信息化给其带来的价值,用户体验差。

这就使信息化没有办法在高校总体人员规模中占有绝对数量的人群中进行有效推广。

●教师——服务与感受

教师在高校的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这么多年来始终占据这主导地位和主要应用人群。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由于高校之前的信息化建设核心集中在管理信息化,教师无法跳出因为业务流程信息化带来的约束,无法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项服务,甚至出现业务开展服从信息化而不是信息化服务业务需求的情况。

再加上信息化无法能够让教师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了当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教师人群的应用推行受阻,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

●管理者——效果与决策

这里定义的管理者主要涵盖高校的各层领导以及业务部门。

他们是高校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脑和手。

各层领导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办法看到因为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实际效果,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没有办法给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各类决策数据。

而承担执行角色的各业务部门在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管理要求不能满足,信息化不能保障业务的连贯性,以及变更响应的不及时,也给业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3.3维护过程

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下,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建设项目的开始以及最后的结束。

而结束的标志就是验收。

在验收之后,如此庞杂的一个信息化工程,高校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没有办法覆盖对应的管理业务。

导致项目最终有人建,没人管。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面临着维护和管理的压力。

主要集中在:

●信息中心——运维与监控

一个校级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无法准确的获悉来自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方向的状态的实时信息。

同时,信息中心无法快速定位、处理能力不足以及用户使用的状态监控也成为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的短板。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工具或方式,协助信息中心展开校内信息化环境的运维与监控,是信息中心长久思考的问题。

●建设方——责任与服务能力

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下,建设方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项目是否验收。

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情况下,建设方的责任一般到项目验收结束,其后续服务力度将会减弱。

而这一动作,对信息中心来说就是不小的压力。

在加上很多建设方在服务能力上有所欠缺,成为导致很多项目无法顺利后期应用的原因。

3用运营的思路展开信息化建设

3.1我校的信息化定位与目标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其本质在于通过这种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并以此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有线下的业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移到网络中,使其数字化就可以了。

而是要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在全面覆盖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业务的同时,尽可能的梳理、完善、优化各类流程,形成校级流程中心,并以此提高校级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为各类角色人群,包括师生、各级领导、信息中心、第三方开发者等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品质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

前述中,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生态”的概念,不论模式如何创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生态”就在那里。

之所以强调“运营”,是因为我们认为,原来传统建设模式下的信息化没有能够完全打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生态个体,正是因为在传统建设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定位于“运营”的思路,可以更加有利于我们看清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更加有效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以此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常态化、持续化。

在构建我校信息化生态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本质,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通过设定在新型信息化生态下的组织结构,更好的匹配我校新型信息化生态的构建,这类组织机构主要涉及:

●流程管理中心

主要由原有我校规划处承担该中心职能。

其职能重点涉及:

✓流程梳理

构建校内流程管理中心;校级流程梳理,开展组织内流程调研,确定流程梳理范围,明确流程的目标及关键成功因素,编撰流程图,描述各环节流程规范并收集成册,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流程优化

校级流程优化,实现流程描述并利用流程管理工具进行流程优化,优化后流程收集成册,作为日常工作指导依据,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流程再造

组织流程调研,确定再造流程范围,确立标杆,进行新流程设计,利用流程管理方法与工具。

●服务提供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教改会和学生会承担该中心职能。

其职能重点涉及:

✓全面监控校内已有各项应用服务运行状态;

✓全面监控校内各项已有应用服务被使用状态;

✓研究校内来自教学与学生方面新的服务需求,并提出对应需求文档;

✓监督、配合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开发过程;

✓审核并发布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内容。

●资源信息化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各院系教学研究部门、科研部门相关人员承担该中心职能。

其职能重点涉及:

✓采集各类数字化资源,包括不同学科、专业、应用领域的资源;

✓研究如何将教学资源同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深度融合;

✓研究在科研领域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化资源。

●信息化保障中心

主要由我校信息中心承担该中心职能。

其职能重点涉及:

✓校内软硬件运行情况的监控及预警;

✓软硬件突发事件处理

✓日常运行优化,资源动态分配;

✓开发体系的建立、管理、运行;

✓校内应用优化和持续迭代。

3.2我校信息化重点解决方向

3.2.1当前建设思路的行政化

当前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将原来管理以及管理涉及到的流程移植到软件中去。

更多的是面向管理层面和行政部门的建设,缺乏针对广大师生个体的信息化服务。

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

建设内容很多,使用率很低,学校信息化成果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去行政化”。

“十三五”期间,我们展开的信息化建设,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而不是把相关业务人员框定在一个范围内,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约束正常的工作。

3.2.2当前建设模式的项目化

当前我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是采用项目化的形式展开。

项目化的建设模式我们认为最为核心的是个性化应用的定制。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相对成熟的建设方提供的产品作为设计蓝图,然后,要求建设方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开始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如下图:

在上图中,建设方都会按照这样的流程展开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但是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实现最终的项目自闭环。

原因在于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会选择以项目验收为最终的节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学校需求的变化带来的建设和实施的风险不断增加,建设方不断的在应付学校提出的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项目验收以后,由于很多建设方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校方缺乏一套可实时运维的体系与工具,导致项目最终无法正常使用,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和重复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重点需要解决由脉冲式的项目建设模式向一个常态化的运营建设模式转变的过程。

3.2.3当前使用过程的数字化

当前,我们定位的数字化校园所期望实现的结果过于简单,也就仅仅是对业务结果数据的数字化,而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定义的信息资源完全可以覆盖那些业务结果数据;另外,还是由于分散的建设模式,带来了各类信息系统数据的二义性。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思考选择有效的办法解决因为使用方式数字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事实上,在这个环节,不论使用者如何使用,都会产生各类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都需要能够由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

3.2.4当前接入方式的封闭化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历来都是通过学校与承建厂商合作进行。

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承建厂商帮助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

而承建厂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对学校项目进行大包大揽,技术壁垒严重,有价值的第三方服务商无法接入,无法找到更好的盈利点,无法做到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优化整体信息化建设生态,将沉淀下来的行业知识库进行封装、开放、共享给第三方厂商和个体开发者,让所有的校园信息化参与者分工清晰、并形成互助合作。

3.3用信息化生态体系解决问题

3.3.1运营生态体系

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与总结,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以面向角色的服务为导向建立整体数字化校园开放性生态体系。

以先进的技术构架为依托,创造一个高开放度的信息化环境,更好的应对学校内部业务变化和外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

构建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学校需要从技术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转变。

要做到能够同时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业务的需求、供应商参与的诉求,充分利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生态。

围绕行政部门建设信息化的思路和模式。

基于开放的信息化环境,将校内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校外互联网应用都以服务的形态进行重新梳理、重新组合,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校内的统一应用平台上进行注册、发布,为校内师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获取通道和高体验度的应用服务,大大增加用户黏性与依赖度。

基于高使用率的综合服务,校内师生不但可以在综合服务平台上使用服务,还可以对校内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记录下各类用户的操作轨迹、用户行为,辅以传统的管理业务数据,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分析服务,帮助各级管理者决策分析,优化业务模式。

各类需要优化的应用,需要有效的运营机制保障,在校内建立长效化、持续化的运营机制,保证校内应用和服务的升级与迭代。

在运营机制的保障下,借助快速建模工具和快速开发平台,让信息中心、建设方和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基于完善的运营机制参与其中,共同提升校内信息化水平。

如此一来,为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校领导以及校外服务提供商和社会人士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借助生态圈的形成,为围绕学校的各个角色提供优质的服务。

并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提升信息化成果使用率,发挥数据积累价值,持续为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优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并进行学校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优化和再升华,达到持续更新,持续迭代的效果,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运营思路下构建的高效信息化生态,是一个全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

模式的转变和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3.2运营生态体系带来的转变

3.3.2.1建设思路转变——行政化到服务化

传统建设思路以行政部门管理类需求为主要导向,导致的用户体验差、使用率低等顽疾是无法避免的。

解决的根本在于对现有建设思路的转变。

不再局限于行政化、管理化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让全校师生在包括管理、教学、生活、工作、科研、社交等各个领域体验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价值。

以平台化的思路,实现垂直应用到综合服务的转型,面向广大学生、老师、职工进行服务化的改造,提供高用户体验,形成全覆盖的应用。

更好的让校内人员充分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便利。

3.3.2.2建设模式转变——项目化到运营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效信息化是以项目交付的形式展开信息化的建设。

虽然这种建设模式已经被很多高校延续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