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551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docx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讲解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

是否具备生命现象。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㈠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择材料用具。

3.方法和步骤:

明确目的对象→制定方案→分析、整理抽样调查

⑴选择调查范围;⑵分组;⑶设计调查路线;⑷调查记录;

⑸归纳整理分析。

㈡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

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⑴大气圈中主要有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⑵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中;

⑶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

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分,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了解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

对照原则,唯一变量原则,反复实验原则。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增加湿度,改变大气成分,改变地貌,改变生态系统等。

3.研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了解干湿计的使用原理,分析理解实验结果。

4.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第四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生产者:

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②消费者:

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生物部分如,动物。

生态系统③分解者:

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

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⑴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形成的关系。

如,草→兔子→狼。

①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②食物链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③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④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⑵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物富集作用:

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

稳定镜身;

镜柱:

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

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

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

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⑴取镜和安装: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握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⑵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双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圆形的白色视野。

⑶观察: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⑷整理:

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变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到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⑵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调转180°得到原物像,顺、逆时针不变。

⑶要将视野中某个方向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

⑷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像越小,视野越亮;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物像越大,视野越暗。

⑸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⑹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

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

移动目镜,污点随着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着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不能移动污点,在污点在物镜上。

⑺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了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⑻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搬动物镜。

⑼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显微镜使用的规律:

1.对光四转:

一转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上升;二转转换器;三转遮光器;四转反光镜。

2.观察的规律:

先低后高,先粗后细,先降后升。

第二节临时装片的制作

1.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盖盖玻片时,要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区别:

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亮,周围暗,用镊子轻轻挤压能变形或移动;细胞,不一定呈圆形或椭圆形,一般不能变形或移动。

气泡的排出:

气泡往往是玻片不洁净或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正确形成的,气泡产生后会严重影响到对标本的观察,所以在观察前应尽量排出气泡,方法是:

在盖玻片的一侧加一滴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这样气泡就会随水流从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流出。

2.玻片标本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

切片:

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

如:

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

如,血涂片。

装片: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根据保存时间可分为:

永久性玻片和临时性玻片。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⑴准备:

擦、滴(清水);⑵制片:

撕、展、盖;⑶染色:

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4.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⑴准备:

擦、滴(生理盐水);2.制作:

刮、涂、盖;⑶染色:

滴(稀碘液)、吸。

5.0.9%的生理盐水浓度与人的体液相当,低于或高于细胞就会破裂或皱缩,清水中,细胞也会吸水而破裂。

第三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里面有叶绿体(光合作用)、线粒体(有氧呼吸)、液泡(充满细胞液,其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细胞核:

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场所。

2.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液泡。

细胞核:

遗传物质的主要储存场所。

3.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无机物:

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2.有机物:

分子比较大,一般含碳,如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

第二节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第三节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动植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第四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如人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

2.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遗传信息是生命体内每一个细胞所含有的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

4.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5.动物克隆技术。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1.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最后在细胞的中央形成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

2.受精卵,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先加倍,分裂时染色体分成形状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体细胞中。

所以,子细胞和原细胞的形状和数目相同,所以,遗传物质DNA也是一样的。

3.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

4.组织:

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5.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6.细胞癌变,是细胞无序分裂,不能控制的结果。

(见P60)

第二节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名称

组成

功能

举例

上皮

由上皮细胞构成

保护、分泌

皮肤上皮、消化腺

结缔

种类多

连结,支持,保护,营养

骨软骨组织、血液

肌肉

由肌细胞构成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

由神经细胞构成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神经元

第三节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

由具有分裂能力较强的细胞组成。

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2.保护组织:

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软部分的功能。

3.输导组织:

导管能够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4.营养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5.机械组织:

第四节生物体结构层次:

植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绿色开花植物及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细胞:

植物构成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营养器官:

根、茎、叶;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㈡人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细胞:

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一定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以某种组织为主。

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

人体的八大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在神经和体液(激素)的调节下,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3.动物比植物多了“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第五节单细胞生物

1.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

细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单细胞藻类(如衣藻等)。

2.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运动:

纤毛;呼吸:

表膜;营养:

口沟、食物泡、胞肛;排泄:

伸缩泡、收集管。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

①鱼类饵料;②净化污水;有害方面:

①引发疾病,形成赤潮。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大约有30万种,分成四大类群:

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植物

单细胞和多细胞结构,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二、苔藓植物

无根,有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有茎和叶,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严重污染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植株比较高大。

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四、种子植物

1.裸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

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

2.被子植物种子包裹在果实里。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是因为种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见P87)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

种皮:

保护内部结构

菜豆种子子叶:

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

胚芽:

发育结茎、叶

胚胚轴:

发育成连结根、茎的部分

胚根:

发育成根

种皮:

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

胚乳:

贮存营养物质

玉米种子子叶:

1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

胚芽:

发育成茎、叶

胚胚轴:

发育成连结根、茎的部分

胚根:

发育成根

2.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3.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

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物质;一片子叶,转运营养物质;菜豆种子无胚乳,两片子叶,贮存营养物质。

4.被子植物分为:

⑴双子叶植物(胚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叶多为网脉状,如蚕豆菜豆,花生)。

⑵单子叶植物(胚只有一片子叶,有胚乳,叶多为平行脉,如玉米,小麦,水稻)。

第二节种子的萌芽

1.种子萌芽的条件:

⑴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活的、不在休眠状态)。

⑵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种子萌芽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子叶。

(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3.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公式:

发芽数÷总数×100%

第三节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

⑴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伸长区:

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生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分生区:

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根冠:

起保护作用。

2.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即细胞生长。

2.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3.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⑴植株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⑵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作用

缺乏症状

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与发育

使茎长得粗壮,促进淀粉形成

植株易倒伏

第四节开花和结果

1.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成的,花的结构:

花梗

花托连结、保护作用

萼片

花瓣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花药:

内有花粉,花粉里有精子

花雄蕊

花丝:

支持花药

花蕊柱头:

接受花粉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花柱:

连接子房和柱头

外有子房壁

子房:

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⑴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就是传粉。

⑵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虫媒花有花蜜,花粉吸引昆虫;风媒花数量众多的花粉能随风飘散)

⑶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⑷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萌发长成花粉管。

花粉管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内的精子与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花柱和柱头凋落

子房壁→果皮

雌蕊果实

子房珠被→种皮

种子

受精卵→胚

⑸在传粉不足时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⑶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⑷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如光合作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缺水的地方形成沙漠;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水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1.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分布

结构细胞特点

功能

导管

木质部

死的管状细胞

向上输送水分、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活的管状细胞

向下输送有机物

根、茎、叶中的导管、筛管各自相互联通。

2.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⑴根吸水的主要部分是根尖的成熟区。

⑵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①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使根的吸收水和无机盐面积大大的增加;②根毛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小,液泡很大;③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⑶水的运输途径:

通过各器官中联通的导管运输。

⑷茎的长粗:

主要形成层的细胞不断地分裂分化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来完成。

草本植物的茎部没有形成层,故不能长粗。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散失。

⑴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⑵观察叶片的结构:

①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②叶肉:

细胞内含叶绿体,叶绿体内有叶绿素。

③叶脉:

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

⑶场所:

主要是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大部分在叶的背面。

⑷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②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被灼伤;

③增加大气湿度,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⑸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去了。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P119.实验)

⑴方法步骤

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运转和消耗掉。

对照实验:

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正反面用黑纸遮盖,目的是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部位和不照光部位能不能产生淀粉。

脱色:

几小时后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叶片变成黄白色。

目的是让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后,便于观察。

染色:

漂洗干净,滴加碘液。

结论: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2.光合作用

⑴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能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⑵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⑶场所:

含叶绿体的植物细胞。

⑸意义:

①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

②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能量来源。

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氮——氧平衡。

⑹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合理密植。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构建植物体。

2.维持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

⑴概念:

植物利用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⑵反应式:

有机物(储存化学能)+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⑶场所:

植物体内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⑷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去。

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粮食储藏、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⑹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外界条件

影响

生产措施

温度

随升温加强,过高减弱

低温储藏水果、粮食

水分

随植物含水量增加而加强

粮食晒干后储藏

氧气

随浓度增加而加强

低氧,缺氧储藏

二氧化碳

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储藏

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生物体在没有氧参与下,分解为不彻底的分解产物(如酒精、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⑻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氮氧平衡

1.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的氮——氧平衡。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植被。

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主要面临的问题: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草场退化、沙化、土壤沙漠化比较严重。

3.我国的森林覆盖率16.55%。

每年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