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545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docx

经济法基础班Z11反垄断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

第一单元反垄断法律制度概述

【考点1】《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P436)

1.地域范围

(1)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反垄断法》;

(2)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反垄断法》。

2.主体和行为类型

(1)经营者

①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②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③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行业协会参与的垄断行为

(3)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3.《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

(1)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

经营者依法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

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不可排除《反垄断法》的适用。

(2)农业生产中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

《反垄断法》对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排除适用。

4.国有垄断企业

对于铁路、石油、电信、电网、烟草等重点行业,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国有企业以垄断性经营权,但是,如果这些国有垄断企业从事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或者从事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同样应受《反垄断法》的限制。

【考点2】相关市场界定(P437)

1.相关市场的概念

相关市场:

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在反垄断执法实践中,通常需要界定相关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

2.相关商品市场及其界定

相关商品市场,是指具有较为紧密替代关系的商品范围。

所有具有较为紧密的相互替代关系的商品构成同一个市场。

此处的“商品”,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而且还包括服务。

在技术贸易、许可协议等涉及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中,商品的概念还会拓展到技术以及为完成某项技术创新而从事的研发活动,即“相关技术市场”和“相关创新市场”。

(1)从需求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需求者因商品价格或者其他竞争因素变化,转向或者考虑转向购买其他商品的证据。

②商品的外形、特性、质量和技术特点等总体特征和用途。

商品可能在特征上表现出某些差异,但需求者仍可以基于商品相同或者相似的用途将其视为紧密替代品。

③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

通常情况下,替代性较强的商品价格比较接近,而且在价格变化时表现出同向变化趋势。

反之,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相差悬殊,即使彼此的功能和用途相同或者非常接近,也很难发生竞争关系,也就不可认定为属于同一相关商品市场。

④商品的销售渠道。

销售渠道不同的商品面对的需求者可能不同,相互之间难以构成竞争关系,属于同一相关商品市场的可能性较小。

⑤其他重要因素。

如需求者偏好或者需求者对商品的依赖程度;可能阻碍大量需求者转向某些紧密替代商品的障碍、风险和成本;是否存在区别定价等。

(2)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一般考虑的因素包括:

1.经营者的生产流程和工艺

2.转产的难易程度

3.转产需要的时间

4.转产的额外费用和风险

5.转产后所提供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6.营销渠道

【单】在“唐山人人诉XX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中,人民法院将该案的相关市场界定为“中国搜索引擎服务市场”,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搜索引擎服务”属于(A)。

A.相关商品市场B.相关创新市场

C.相关时间市场D.相关技术市场

【单】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时所应考虑的因素的是(B)。

A.商品的功能及用途

B.其他经营者的转产成本

C.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D.商品间的价格差异

【解析】

(1)选项ACD:

属于从需求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考虑的因素;

(2)选项B:

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时,一般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经营者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转产的难易程度,转产需要的时间,转产的额外费用和风险,转产后所提供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营销渠道等。

3.相关地域市场及其界定

(1)从需求替代角度界定相关地域市场,可以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方面:

①需求者因商品价格或者其他竞争因素变化,转向或者考虑转向其他地域购买商品的证据。

②商品的运输成本和运输特征。

相对于商品价格来说,运输成本越高,相关地域市场的范围越小,如水泥等商品;商品的运输特征也决定了商品的销售地域,如需要管道运输的工业气体等商品。

③多数需求者选择商品的实际区域和主要经营者商品的销售分布。

④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地方性法规、环保因素、技术因素等。

如关税相对商品的价格来说占比较高时,则相关地域市场很可能是一个区域性市场。

⑤其他重要因素。

如特定区域需求者偏好;商品运进和运出该地域的数量。

(2)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地域市场时,一般考虑的因素包括:

其他地域的经营者供应或者销售相关商品的即时性和可行性,如将订单转向其他地域经营者的转换成本等。

【考点3】《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P440)

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采取行政执法与民事诉讼并行的“双轨制”模式。

1.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行政责任主要包括

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2.没收违法所得

3.罚款

4.限期恢复原状

当事人不服反垄断法执法机构有关处罚决定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

主要包括

1.停止侵害

2.赔偿损失:

损害赔偿责任是最主要的民事责任

相关当事人可以主张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形

1.因经营者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而受损的

2.因垄断协议当事人一方对违反垄断协议的他方实施处罚,给其造成损失的

3.因垄断协议无效,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主张返还对价、恢复原状的

4.因垄断协议无效,消费者向实施垄断协议的经营者主张返还多付价款的

(3)刑事责任

《反垄断法》未对“垄断行为”规定刑事责任

两种情形,规定了刑事责任:

1.阻碍、拒绝反垄断执法机构审查、调查行为

2.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多】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经营者因实施垄断行为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类型有(AB)。

A.行政责任B.民事责任C.刑事责任D.宪法责任

【解析】选项C:

《反垄断法》未对“经营者的垄断行为”规定刑事责任。

2.反垄断执法机构

国家工商局负责

1.非价格垄断行为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工作

国家发改委负责

依法查处价格垄断行为

商务部负责

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工作

【解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并非执法机构,而是关于反垄断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单】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对于价格垄断协议行为,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的机构是(C)。

A.国家工商总局

B.商务部

C.国家发改委

D.国家质检总局

3.反垄断调查措施

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进入被调查的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者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

2)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

3)查阅、复制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有关单证、协议、会计账簿、业务函电、电子数据等文件、资料;

4)查封、扣押相关证据;

5)查询经营者的银行账户。

【多】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中,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时可以采取必要的调查措施,下列各项中,属于此类措施的有(ABC)。

A.查阅、复制被调查经营者的有关单证、协议、会计账簿等文件和资料

B.查封、扣押相关证据

C.进入被调查经营者的营业场所进行检查

D.冻结被调查经营者的银行账户

【解析】选项D:

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查询”(而非冻结)经营者的银行账户。

4.反垄断调查程序

1)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依举报人的举报对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也可以依职权主动立案。

2)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

经营者履行承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否则,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恢复调查。

【考点4】反垄断民事诉讼(P442)

1.原告资格

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以及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的章程等违反《反垄断法》而发生争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

可见,消费者是可以作为垄断民事案件原告的。

2.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的关系

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可见,人民法院受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是不以执法机构已对相关垄断行为进行了查处为前提条件的。

3.专家在诉讼中的作用

(1)专家出庭就专门问题进行说明

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相应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

根据这一规定,“原被告双方”都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专家出庭;经人民法院准许,双方聘请的专家都可以出庭并发表专业意见。

(2)专家出具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作出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

经人民法院同意,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4.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起算

因垄断行为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受侵害之日起计算。

(2)诉讼时效的中断

1)原告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被诉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从其举报之日起中断。

2)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决定终止调查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撒销案件或者终止调查之日起重新计算。

3)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后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计算。

(3)持续性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抗辩

原告起诉时被诉垄断行为已经持续超过2年,被告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损害赔偿应当自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2年计算。

第二单元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也称限制竞争协议、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根据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之间是否具有竞争关系,一般将垄断协议分为

横向垄断协议

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如生产相同产品的经营者达成的固定产品价格的协议)

纵向垄断协议

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市场环节而具有买卖关系的企业通过共谋达成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如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关于限制转售价格的协议)

从我国执法体制的角度,垄断协议还可分为

价格垄断协议

由国家发改委依法查处

非价格垄断协议

由国家工商局依法查处

【考点1】《反垄断法》禁止的横向垄断协议(P445)

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协议

除了赤裸裸地通过协议锁定、维持或者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外,还可以表现为对经营者定价过程设定统一的限制条件,从而实现固定价格、限制竞争的目的。

根据《反价格垄断规定》,上述限制条件主要包括

1.固定或者变更价格变动幅度

2.固定或者变更对价格有影响的手续费、折扣或者其他费用

3.使用约定的价格作为与第三方交易的基础

4.约定采用据以计算价格的标准公式

5.约定未经参加协议的其他经营者同意不得变更价格等

 

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的协议(限制数量协议)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数量限制协议可具体表现为:

(1)以限制产量、固定产量、停止生产等方式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限制商品特定品种、型号的生产数量;

(2)以拒绝供货、限制商品投放量等方式限制商品的销售数量或者限制商品特定品种、型号的销售数量。

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协议(划分市场协议)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划分市场协议可具体表现为:

(1)划分商品销售地域、销售对象或者销售商品的种类、数量;

(2)划分原料、半成品、零部件、相关设备等原材料的采购区域、种类、数量;

(3)划分原料、半成品、零部件、相关设备等原材料的供应商。

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协议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协议的表现形式有:

(1)限制购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

(2)限制购买、租赁、使用新设备;

(3)限制投资、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4)拒绝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5)拒绝采用新的技术标准。

5.联合抵制交易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联合抵制交易协议的表现形式有:

(1)联合拒绝向特定经营者供货或者销售商品;

(2)联合拒绝采购或者销售特定经营者的商品;

(3)联合限定特定经营者不得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考点2】《反垄断法》禁止的纵向垄断协议(P447)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限定最高价格没事儿】

【多】经营者与其交易相对人达成的下列协议中,被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明确禁止的有(AC)。

A.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B.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高价格

C.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D.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地域范围

【解析】

(1)选项B:

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属于《反垄断法》明确禁止的纵向垄断协议,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高价格”,并不违法;

(2)选项D:

“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就“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达成的垄断协议,属于《反垄断法》明确禁止的横向垄断协议,而“经营者与其交易相对人”(如生产商和销售商)达成的“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地域范围”的协议,并不违法。

【考点3】垄断协议的豁免(P449)

1.可被《反垄断法》豁免的垄断协议类型

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技术性卡特尔)

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标准化卡特尔、专业化卡特尔)

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合作卡特尔)

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不景气卡特尔)

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出口卡特尔)【不需证明】

证明责任:

对于上述第

(1)至第(5)项垄断协议的豁免,《反垄断法》要求经营者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豁免与适用除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制度:

1)《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是指将特定领域(如农业生产中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排除,根本不予适用

2)豁免则是在适用《反垄断法》的过程中,发现某些行为符合法定条件而不予禁止

【多】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对于特定种类的可豁免垄断协议,经营者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下列各项中,属于上述特定种类的可豁免垄断协议的有(ABC)。

A.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垄断协议

B.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垄断协议

C.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垄断协议

D.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垄断协议

【多】下列垄断协议中,须由经营者证明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且能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才能获得《反垄断法》豁免的有(ABD)。

A.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达成的垄断协议

B.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达成的垄断协议

C.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达成的垄断协议

D.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达成的垄断协议

【考点4】“其他协同行为”的认定(P450)

1.价格性“其他协同行为”的认定

根据《反价格垄断规定》,对于价格垄断协议中的“其他协同行为”的认定,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1)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具有一致性;

(2)经营者进行过意思联络。

认定协同行为还应考虑市场结构和市场变化等情况。

 

2.非价格性“其他协同行为”的认定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其他协同行为”是指,经营者虽未明确订立书面或者口头形式的协议或者决定,但实质上存在协调一致的行为。

认定其他协同行为,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经营者的市场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

(2)经营者之间是否进行过意思联络或者信息交流;

(3)经营者能否对一致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此外,认定其他协同行为,还应当考虑相关市场的结构情况、竞争状况、市场变化情况、行业情况等。

【考点5】对行业协会组织达成和实施垄断协议的规制(P450)★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应被禁止的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的行为具体包括:

1.制定、发布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行业协会章程、规则、决定、通知、标准等;

2.召集、组织或者推动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协议、决议、纪要、备忘录等。

【单】某行业协会的全体会员企业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5%。

由于近期原材料涨价影响了行业利润,该协会遂组织召开了由会员企业领导人参加的“行业峰会”,与会代表达成了提高产品价格的共识。

会议结束后,该协会向全体会员企业印发了关于提高本行业产品价格的通知,明确要求会员企业统一将产品价格提高15%。

接到通知后,会员企业按要求实施了涨价。

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行业协会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B.行业协会实施了经营者集中行为

C.行业协会实施了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

D.行业协会实施了组织本行业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行为

【多】某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7家主要企业的领导人召开“行业峰会”,并就共同提高本行业产品价格及提价幅度形成决议,与会企业领导人均于决议上签字,会后,决议以行业协会名义下发全行业企业,与会7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达85%,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AC)。

A.行业协会实施了组织本行业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

B.7家企业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C.7家企业实施了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

D.行业协会实施了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

【解析】

(1)选项AD:

该行业协会“召集、组织或者推动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协议、决议、纪要、备忘录等”,属于“组织本行业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的行为”;该行业协会不属于“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谈不上“行政垄断”的问题;

(2)选项BC:

根据本题所述内容,7家企业实施了“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尽管7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达85%,但不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单】下列行为中,涉嫌违反我国《反垄断法》的是(B)。

A.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联合上调成品油价格

B.某行业协会召集本行业经营者,共同制定本行业产品的定价公式

C.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少数几家国有电信企业共同占据我国电信基础运营业务市场的全部份额

D.某生产企业通过协议,限制分销商转售商品的最高价格

【解析】

(1)选项AC:

对于铁路、石油、电信、电网、烟草等重点行业,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其垄断性经营权,但是,如果这些国有垄断企业从事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或者从事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同样应受《反垄断法》的限制;

(2)选项B: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应被禁止的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经营者从事垄断协议的行为具体包括:

①制定、发布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行业协会章程、规则、决定、通知、标准等;②召集、组织或者推动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协议、决议、纪要、备忘录等;(3)选项D:

限制分销商转售商品的“最高价格”(而非最低价格)不属于法律禁止的纵向垄断协议。

【考点6】法律责任(P451)

1.民事责任

经营者因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

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

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10%的罚款

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

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

行业协会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第三单元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解释1】《反垄断法》对经营者合法取得的市场支配地位(包括垄断地位)并不视为非法,而对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则严加规制。

主要表现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

排他性滥用

排他性滥用是指寻求损害竞争者的竞争地位,或者从根本上将它们排除出市场的行为

1.掠夺定价

2.搭售

3.价格歧视

4.拒绝交易

剥削性滥用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对交易对方进行剥削的行为

不公平定价行为

 

【考点1】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P453)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时应当依据的因素

1.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2.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3.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4.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5.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2.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标准

(1)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即可推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2)对于多个经营者可能共同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况,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3的,或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4的,这些经营者被推定为共同占有市场支配地位。

同时,对于多个经营者被推定为共同占有市场支配地位时,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10%(<10%)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解释】由于市场份额不是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唯一的和绝对的标准,因此,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如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考点2】《反垄断法》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P455)

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认定“不公平的高价”和“不公平的低价”,应当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1.销售价格或者购买价格是否明显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同种商品的价格

2.在成本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是否超过正常幅度提高销售价格或者降低购买价格

3.销售商品的提价幅度是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或者购买商品的降价幅度是否明显高于交易相对人成本降低幅度

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因下列情形而进行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