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088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7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一章导言

课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2.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3.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

难点

重点: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难点: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

1学时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1学时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

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4.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课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

重点、

难点

重点:

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难点:

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

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

(5分钟)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0分钟)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

(10分钟)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

(10分钟)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10分钟)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

(10分钟)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10分钟)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

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

(10分钟)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

(5分钟)

复习思考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参考文献

3.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4.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

重点、

难点

重点:

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

难点:

六淫致病的季节性,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六淫的致病特点,各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

(10分钟)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

(10分钟)

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

①较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

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

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

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

“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

④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

(20分钟)

4.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

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

(10分钟)

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风:

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

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

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

教学过程设计

玉真散加减。

寒:

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

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

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

②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③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

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

燥:

①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

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

火:

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0分钟)

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

(5分钟)

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

(5分钟)

复习思考题

1.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

2.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3.各有其不同4.的发病特点。

5.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

重点、

难点

重点: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

难点:

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发病机理、其临床特征、相互关系、治法、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15分钟)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15分钟)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

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

(20分钟)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

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

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

内寒:

①阴寒内盛,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

②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

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胃苓汤加减。

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③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教学过程设计

内燥:

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②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

内火:

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

(20分钟)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

(5分钟)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

(5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内生五气的概念。

2.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3.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

4.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肺系病证)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重点、

难点

重点:

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难点:

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5分钟)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

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

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

(5分钟)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

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

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0分钟)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

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气。

常用治法:

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

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

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

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

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

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

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

⑩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

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15分钟)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5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2.肺系病证的辨证原则治疗原则。

3.如何对肺系病证进行寒热虚实的辨证。

4.如何理解肺系病证外感、内伤的互相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心系病证)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

重点、

难点

重点:

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

难点:

虚实转化错杂、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5分钟)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

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有联系。

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5分钟)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

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有痰(饮)、火(热)、瘀的不同。

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

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人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5分钟)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

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

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

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5分钟)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

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

②温补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

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

④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

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

⑥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

⑦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

⑧通阳泄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⑨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加味。

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

(20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2.心系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

3.心系病证如何辨证。

4.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

5.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脾胃病证)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

重点、

难点

重点:

脾胃病的主要原因、病理因素、脏腑病机。

难点:

辨治原则、虚实标本,脾、胃、肠的病理特点、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

(5分钟)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

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

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

(5分钟)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胃、肠病证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

(10分钟)

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

分别介绍①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

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温运脾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

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

⑤清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

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

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

⑧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

⑨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

⑩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

⑩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

⑩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20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2.脾胃系病证的病因、病理因素、病理表现。

3.脾胃疾病的辨证要点、证候特点、治疗原则及方药。

参考文献

3.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4.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肝胆系病证)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重点、

难点

重点:

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5分钟)

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

(5分钟)

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10分钟)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泄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

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

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

④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

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

⑥清肝化湿法,蒿芩清胆汤加减。

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

⑧养血祛风法,当归饮子加减。

(20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2.肝胆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

3.如何理解肝胆病证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

4.肝胆病证的治疗原则、治法方药。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肾系病证)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

重点、

难点

重点:

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病理变化,本虚标实证。

难点:

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5分钟)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

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

(5分钟)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

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

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10分钟)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

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

治疗大法:

①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

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

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

④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

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

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

⑦清利湿热法,八正散加减。

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

(20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肾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

3.如何理解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

4.如何理解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一版)

授课内容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五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的与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