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030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概论总结.docx

中医学概论总结

中医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  1、中医学理论形成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

  ①>:

成书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②>:

成书于汉代以前,托名秦越人,医学理论难题问答③>: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四诊辨证治法④>:

东汉时期,托名神农著,最早的药物专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阶段)  ①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②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③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④《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2.宋金元时期  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②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③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  ④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①命门学说——藏象理论  ②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③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④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⑤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⑥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4.近代与现代:

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①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①整体观念②恒动观念③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⒈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内联脏腑,外络肢节”?

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

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相反相成”⒉病理上?

内脏→形体官窍  ?

体表组织器官→脏腑  ?

脏腑间相互影响⒊诊断上以外测内⒋治疗上整体调治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⒈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  ?

昼夜晨昏    ?

地区方域环境  ⒉诊断治疗?

诊断:

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

治疗: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属性  健康:

社会安定,丰衣足食.关系融洽,进步文明.疾病:

社会大乱,饥饱无常.精神压抑,环境污染.  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⒈生理上的恒动观(生长壮老已)  ⒉病理上的恒动观(发生,发展,转归)  ⒊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与论治  ⒈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⒉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    综合  病性      病位      正邪关系  ⒊论治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二)辨证与辨病  ⒈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  ⒉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  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    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⒈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⒉异病同治——不同病相同或类似证←相同治法3、什么是辨证论治?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医临床的基本特点之一。

  4、“天人相应”在中医学中有何指导意义?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

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

第二章    1、简述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的消长平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彼消:

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阴阳对立制约  此消彼长: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皆消皆长  此长彼亦长:

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阴阳互根互用  此消彼亦消:

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转化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

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

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手足阳表上左腰背背胸六腑心肺三阳外侧经  手足肝脾阴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三阴肾经  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阴阳属性归类色泽声息症状脉象病变部位概括疾病证候阳鲜明高亢宏亮热、动、燥数、浮、大、洪、表、外、上表证、实证、热证阴晦暗低微无力寒、静、湿迟、沉、小、细、里、内、下里证、虚证、寒证  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性能  归纳药性:

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

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分析五味: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3、阴阳偏盛偏衰表现为哪四类基本病变?

①阴阳偏生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      4、请画出五行生克、乘悔的关系示意图?

    5、何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如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实则泻其子,如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第三章  1、何谓藏象和藏象学说?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藏象学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

  3、何谓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和六腑各有何共同的生理功能?

  ?

系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经  脉?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4、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方面?

  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

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心主血脉  生理:

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心气充足:

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  缓有力。

  病理:

血脉空虚,脉虚无力。

心气不足:

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

心主神志  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狭义:

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

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

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5、分别简述“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气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的生理、病理学意义  ①生理: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病理:

心气血不足,面色白、晦滞;血瘀则面色青紫。

  ②生理:

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较强;病理:

肺气虚多汗和易感冒,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

  ③生理:

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有光泽  病理:

脾失健运,气血衰少,营养不良,则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

  ④生理:

肝血充盛,则爪甲红润、坚韧明亮  病理:

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色泽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⑤生理:

肾精足则血旺,血旺则毛发黑而润泽病理:

肾中精气虚衰,则毛发转白、枯槁或脱落  6、分别简述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及气与津液的关系如何?

精与气血:

  ①精能化气:

肾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化生卫气、营气、宗气等②气能生精:

水谷精微  脾运化  后天之精③气能摄精:

肾气固摄津液④精能生血:

“精血同源”⑤血能化精  气与血的关系  ①血能载气:

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血脱②血能生气:

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血虚气与津液的关系  ①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气旺  津足;气虚  津不足  ②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气行  水行;气停  水聚    ③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

  气虚--------多汗、多尿、遗尿。

  ④津能载气:

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

  津脱-------气虚: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

血与津液的关系  ①“津血同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②病理:

失血  伤津;  伤津  血燥7、体质的含义是什么?

体质的形成主要因素有哪些?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和两个方面密切相关。

第四章  1、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六淫的性质:

①外感性②环境性③季节性④相兼性⑤地域性⑥转化性  六淫致病特点:

  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  ④其性主动  寒邪:

①伤寒——寒邪伤及肌表②中寒——寒邪直中于里③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④寒性凝滞,主痛⑤寒主收引⑥寒性清澈  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火(热)邪: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扰心神③火易耗气伤津④火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2、七情、淤血的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

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  ?

影响脏腑气机:

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忧)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  气结  ?

影响病情转归  瘀血致病特点:

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紫⑤脉涩或结代第五章  1、五色主病:

  青色:

主寒、痛、淤血、惊风赤:

主热证  黄:

主脾虚、湿白色:

主虚、寒  黑色:

主肾虚、水饮、瘀血2、望舌  舌质:

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

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胃气熏蒸而成。

  望舌注意事项:

光线;自然伸舌;顺序:

舌尖→舌中→舌根→两侧;舌苔→舌质。

注意辨别染苔。

  3、三部九候:

如此脉分三部,每部有轻、中、重取三法,共称三部九候。

  4、正常脉象的特点: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第六章  1、八纲: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2、脏腑辨证:

    第七章  1、中医学的预防原则有哪些具体内容?

  ①预防为主②治病求本③调整阴阳④扶正祛邪⑤病治异同⑥三因制宜2、“治病求本”包括哪些内容?

  

(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又称“从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

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二)标本缓急:

①急则治标②缓则治本③标本兼治3、举例说明反治法包括哪些内容?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

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4、何谓“八法”?

“八法”的临床适应征有哪些?

“八法”:

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

“八法”的临床适应征:

  ①汗法适应证:

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

  ②吐法适应证:

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③下法适应证:

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  滞、虫积等里实证。

  ④和法适应证:

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

  ⑤温法适应证:

适用于里寒证。

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⑥清法适应证:

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⑦补法适应证: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⑧消法适应证:

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

第八章  1、道地药材:

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

2.植物药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可归纳为:

  ①全草:

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②叶类:

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③花及花粉:

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④果实及种子:

在成熟时采摘。

⑤根及根茎:

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⑥树皮及根皮:

在春夏之间采剥。

  3、中药的干燥方法:

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4、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技术的优点:

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灭微生物。

  5、中药的贮存:

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6、中药的炮制目的:

①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②增强药效③改变药物性能④利于贮存⑤便于服用  7、中药的炮制方法:

  ①修治法:

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②.水制法:

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③火制法:

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④水火共制法:

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⑤其他制法:

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8、四气:

  ①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②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③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④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9、五味:

  ①辛味: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②甘味: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

③酸味: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④苦味: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

  ⑤咸味: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

“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

10、升降浮沉:

①升,即上升提举;②降,即下达降逆;③浮,即向外发散;④沉,即  向内收敛。

11、归经:

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  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12、中药毒性分级:

  ①大毒:

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

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②有毒:

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

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③小毒:

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13.中毒原因:

①剂量过大②服用太久③炮制不当④配伍失误⑤制剂不妥⑥外用失控⑦误食误用  14、配伍七情  

(1)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3)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5)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7)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15、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16、妊娠用药禁忌:

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

17、中药煎药法:

  ①煎药用具:

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

②煎药用水:

自来水、井水均可。

  ③煎煮火候:

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宜用武火急煎。

  ④煎煮方法:

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煎煮2~3次,分2~3次服。

18、中药煎法特殊要求:

  先煎:

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川乌、草乌等药宜先煎1小时以上。

  后下:

薄荷、荆芥、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

  包煎:

对于蛤粉、滑石、旋复花、车前子、灶心土等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另煎:

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往往单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熔化:

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入煎粘锅,宜加热后熔化兑服。

19、服药法的服药时间:

  ①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

②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

  ③胸膈以上病宜饭后服,胸膈以下病宜饭前服。

④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