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013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支楠 生物技术二班 0701024221.docx

支楠生物技术二班0701024221

 

微生物分类学

结课论文

 

中文题目:

简述真菌分类方法及其在

担子菌分类上的应用

 

学生姓名支楠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2007级生物技术专业2班

指导教师卢显芝

成绩评定

2010年5月

 

摘要

广义的真菌(Fungl)主要包括粘菌(Myxomycota或“Fungi”-likeProtozoa)、假菌(Chromista或Pseudofungi)和真菌(Eumycota或狭义的“Fungi”即TureFungi)。

狭义的真菌主要包括单细胞真菌,例如酵母菌(Yeast);丝状真菌(Filamentousfungi),例如霉菌(Mold)和大型子实体真菌,例如覃菌(Mushroom)等。

观察真菌时也须考虑到生态性状并将它作为真菌鉴定的辅助性状。

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形态结构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等特征为辅”的分类原则。

另外,真菌的分类方法很多,传统的真菌分类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包括菌落形态、光学及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来分类。

担子菌(Basidomycetes)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个亚门,现已知900属,12000种。

此亚门的最基本特征是产生担胞子(basidiospore),它由特殊的产抱体即担子(basidium)产生。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担子菌中的应用,人们可以从以下从担子菌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标记技术、RAPD标记、重复序列标记来简述担子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而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深入,更多的基因将被标记,更高密度、实用有效的遗传连锁图谱将被建立,大量的重要基因将被定位、分离和克隆,这为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耐贮等新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化,担子菌必将更好地为人类所用。

关键字真菌分类方法担子菌分子标记

 

简述真菌分类方法及其在担子菌分类上的应用

支楠

(天津农学院农学系)

1引言

在分类上,真菌是真菌界的一个门。

真菌门(Eumycota)分为10000属,120000种。

对真菌门可以有多个分类系统。

传统上,沿用Martine(1950)的分类系统,分真菌门为藻类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

近来,国内外专著上多采用Ainsworth(1971,1973)的分类系统,该系统分真菌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等五个亚门。

还可按形态粗分之为大型真菌、单细胞藻类及原生动物三大类。

真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真菌(Fungl)主要包括粘菌(Myxomycota或“Fungi-like”Protozoa)、假菌(Chromista或Pseudofungi)和真菌(Eumycota或狭义的“Fungi”即TureFungi)。

狭义的真菌主要包括单细胞真菌,例如酵母菌(Yeast);丝状真菌(Filamentousfungi),例如霉菌(Mold)和大型子实体真菌,例如覃菌(Mushroom)等。

分类单元又称分类单位、分类阶元或分类群。

种以上的分类单元自上而下可依次分为7级:

界Kingdom(拉:

Regnum)

门Phylum(拉:

phylum)或Division(拉:

Divisio)

纲Class(拉:

Classis)

目Order(拉:

Ordo)

科Family(拉:

Familia)

属Genus(拉:

Genus)

种Species(拉:

Species)

在以上7个主要级别中,当必要时,各级都可补充若干辅助单元,包括加上“亚”、“超”或添上“族”等[l]。

2真菌的分类方法

真菌的分类方法很多,传统的真菌分类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包括菌落形态、光学及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分类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形态结构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等特征为辅”的分类原则。

形态特征的主要分类依据:

⑴性征(或交配型);⑵性器官的形态,包括性器官的大小、形状、壁的厚度;⑶无性世代的形态,包括分生抱子的形态、抱子梗的长度、乳突、菌丝的肿大体等;⑷致病性,不同的种类侵染的对象和部位不一样,侵染方式不同。

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是传统(或经典)分类法的基础。

生理生化特征主要分析真菌之间的蛋白质、代谢产物、代谢途径等的关系,以生理生化分析为依据能从多方面研究真菌,但采用的指标较多。

另外,不同真菌在形态、营养、繁殖等诸方面对生态因素都有特定的要求和耐受的界限,因此观察真菌时也须考虑到生态性状并将它作为真菌鉴定的辅助性状。

2.1按真菌细胞壁碳水化合物的组成

真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在分类群间具有差异。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蛋白质及脂质,其中以微细纤维形式存在的多糖是细胞壁的骨架部分,其组成成分为几丁质与葡聚糖,这是真菌区别于其它高等植物的重要标志。

另一以基质形式存在的多糖内主要成分除葡萄糖多聚体或与蛋白质结合的糖蛋白外,甘露聚糖含量最高,是真菌细胞生存的必要成分,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真菌的形态与分化,在不同类别的真菌中具有明显的差异(见表1),由此可以作为真菌分类学的基础之一。

通过大量的真菌胞壁组分的研究,发现木糖、鼠李糖和岩藻糖等可作为某些真菌属的分类依据。

甘露糖对葡萄糖的比例是区分不同类群的有用特征。

表1细胞壁成分与真菌分类

主要成分门、亚门纲目(科)

纤维素、糖原黏菌门集胞菌纲

纤维素、葡聚糖鞭毛菌亚门卵菌纲水霉目

霉霜目

水节霉目

纤维素、几丁质鞭毛菌亚门卵菌纲水节霉目(水节霉科)

葡聚糖

纤维素、几丁质鞭毛菌亚门前毛壶菌纲

接合菌亚门

几丁质、葡聚糖鞭毛菌亚门壶菌纲

子囊菌亚门(半子囊菌纲除外)

担子菌亚门(掷孢酵母科除外)

甘露聚糖、葡聚子囊菌亚门半子囊菌纲另加掷包酵母科

糖芽孢纲红酵母科

目前此方法主要应用于酵母菌的分类,研究发现酵母菌细胞壁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虽然量上有差别,但在组成成分上却很稳定,酵母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两种多糖组成,两种糖的数量与比例在不同的类群间有差异。

Hanjorg等将酵母细胞壁归纳为七种不同类型:

酵母(Saccharomyces)型、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型、原囊菌(Protomyces)型、徽孢(Microbotryum)型、黑粉菌(Ustilago)型、花耳(Dacrymyces)型和银耳(Tremella)型。

2.2按血清学

血清学方法最早是用于医学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和诊断上的,将血清学试验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控制是由Jones在1913年开创的,最早是将试管凝集试验用于鸡白痢的诊断。

从此以后,许多血清学检测技术应运而生[2],其原理主要根据蛋白质的免疫学差异进行亲缘关系的分析。

血清学技术以其灵敏、快速、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血清学的方法已被应用于真菌的研究中,尤其是酵母和酵母状真菌等医学真菌的分类鉴定上。

其原理是以真菌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利用精密的血清学技术可以测出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其中,免疫荧光法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较先进的技术,它具有免疫学特异性和敏感性,又能在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染色体对象的形体特征,从而显著地提高了结果判断的可靠性。

利用此方法,李启新等将棉花枯萎病菌公安菌株鉴别到尖抱镰刀菌种的水平,但此方法不能鉴别到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某些真菌的抗原性差,抗血清的效价不高,而且特异性与灵敏度不一致等使该方法在真菌分类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该技术主要在进出口农产品及植物检疫、国内种子苗木调运检疫及田间病原真菌的快速检测等方面用途广泛。

2.3按同工酶技术

同工酶的概念是Fischer于1895年提出的,直到Hunter及Markert发明了酶谱技术后,同工酶技术便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同工酶是功能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其结构是由基因决定的,同工酶结构的相似性反映了生物间的亲缘关系,酶的电泳图谱是在分子水平反映细胞中各种酶的结构。

由于同工酶结构的相似性反应了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因此酶谱分析可用于种和种下的分类。

酶谱资料可以作为鉴定物种,研究分类、进化、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指标。

它弥补了以菌落形态、颜色、孢子形态、子实体形态等特征加以分类的传统方法的不足。

同工酶的分离方法有电泳法、层析法、酶学法和免疫学法等。

利用该技术,陈文强[3]等对猴头5种不同菌株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五种菌株亲缘关系的远近。

刘新育[4]等选用我国白灵菇(Pleurotusnebrodensis)的13株主栽品种和1株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作为参照,应用3种同工酶酶谱对这些菌株进行研究。

杜萍[5]等对7个桑黄(Phellinusigniarius)菌株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亲缘关系的远近。

贾定洪等通过对38个灵芝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研究及DPS数据分析,发现灵芝菌株间具有很高的多态性。

同工酶技术简便、快捷、花费低廉。

相对传统形态指标而言,还具有不易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等优点。

2.4按DNA中(G+C)mol%含量测定

这是最早用于真菌分类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在酵母菌的应用较为成功。

其原理是利用真菌DNA中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基因大小相似性的遗传特征,测定DNA中的碱基含量(G+C)mol%含量作为真菌分类鉴定的重要遗传指标之一。

DNA含有四种碱基,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双链DNA碱基配对规律是A=T和G三C,然而不同有机体(G+C)):

(A+C)的摩尔百分比各不相同,在不同的DNA制品中这两类碱基比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动,但每个有机体的(G+C)mol%均有较稳定的值。

该值的含义为:

{(G+C)/(G+C+A+T)}%。

DNA中(G+C)mol%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三种:

热变相温度法、浮力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因为每种真菌都有固定的(G+C)mol%范围且较为稳定,不同生物种的(G+C)mol%含量是不同的,生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其(G+C)mol%含量差别就越大,反之亦然,因而可作为真菌的分类学指标。

Belozersky首先对真菌的碱基组成进行了研究,随后Storck等系统研究了真菌的DNA(G+C)mol%,并以此为指标对真菌的分类鉴定作了实质性评价。

通过对大量的真菌菌群间的DNA(G+C)mol%值的比较发现,该数值随着真菌由低等向高等菌属进化而递增。

原核生物的DNA(G+C)mol%最宽,为25%~75%,真菌为27%~70%,其中子囊酵母27%~50%、担子酵母34%~67%、无抱子酵母27%~69%。

一般认为,(G+C)mol%差别大于20%是不同属的菌;差别在10%~15%之间是同属不同种,差别在5%以内则可能是种内不同菌株。

需要指出的是(G+C)mol%值在分类中主要用于否定,即若2株菌的(G+C)mol%差异显著,则肯定它们不是同一类群,因而是个判定指标。

2.5按核酸杂交技术

根据G+C碱基比测定能得知生物体DNA中各种核普酸的百分比,但却无法得知DNA的核营酸序列。

由于具有许多相似或相同基因的两个生物在其DNAS中拥有很多相同的核普酸序列,因此DNA的核营酸序列显得非常重要。

按照这两种DNA的序列相似性,它们可以进行杂交。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真菌分类方法,尤其对于解决种及种以下的进化关系。

具体操作为:

从真菌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并用32P或3H进行放射性标记,剪切成小片段,并与分离自第二种生物并以同样方法处理的未标记DNA混合在一起。

然后将DNA混合物降温退火,并将双链DNA与未杂交的单链DNA分离。

随后检测杂交DNA的放射性,并与对照进行比较,对照是100%的杂交度。

至于将两个生物归入相同的分类登记需要多大的基因组同源性,这并无一定的标准。

但同源性大于60%的两个菌株被认为是同一个种,同源性大于20%的两个菌株被认为是同一个属。

来自不同属的DNA通常只显示本底杂交,约1%~5%,因此,基因组杂交是相关真菌分类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但对于高分类等级的进化关系则无效。

另外,DNA:

DNA杂交并不能显示高分类等级的系统发育史。

在对属或属以上的水平的分类则采用DNA:

rRNA杂交,这是因为rRNA在进化过程中更为保守。

将用示踪物标记的rRNA分别与DNA杂交,根据Tm值或RNA结合数可获得被测分子亲缘关系的资料。

近年来该技术又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结合,成为对真菌不同属种及种以下单元进行鉴定诊断的一项有力工具。

该方法的缺陷是结果不易分析,研究中需要两两比较,相关物种的不同研究的结果不易比较。

2.6按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Molecularmarker)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昔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

与其它几种遗传标记—形态标记、同工酶标记、细胞标记相比较,分子标记具有很多优越性:

大多数分子标记共显性遗传,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直接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胜状无必然的连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发了几十种基于DNA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并且分子标记已大量的应用于真菌的遗传进化、菌株鉴别及遗传育种]等研究领域中。

在真菌的研究中用途最广泛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有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等标记技术,ITS(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和rRNA测序也有大量的报道[6]。

2.7按RAPD分析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是由杜邦公司的Williams和加利福尼亚生物研究院的Welsh于1990年创立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己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种标记技术。

提出后短短几年中已应用于连锁标记检测主基因、建立遗传图谱、确定染色体的同源发生、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图谱分析以及分类、杂种和品种的鉴定方面,这种技术也很快应用到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上[7]。

RAPD是建立在PCR技术之上,是以一条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单链寡核营酸(一般为10个碱基长度)为引物,对所研究的生物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通过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EB染色来检测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

对于任一条特定的引物,它同基因组DNA序列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这些特定的结合位点在基因组DNA的某些区域内的分布如果符合PCR扩增的条件,就可以扩增出DNA片段。

通过对PCR产物的分析检测即可得到基因组DNA在这些区域的多态性。

该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己得到大量应用,Bidochka等利用RAPD技术成功地区分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黄绿色绿僵菌(Metarhziumflavovifide)和球抱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三个昆虫病原真菌的种,并将先前根据形态特征无法鉴定是属于黄绿色绿僵菌还是属于金龟子绿僵菌的几个菌株准确地鉴定为黄绿色绿僵菌,显示了RAPD技术在真菌种的鉴定中的价值。

Castella等采用RAPD和AFLP技术对66株疵抱青霉(Penicilliumverrucosum)进行扩增,比较形态、次生代谢等方面的特征,把66株庆抱青霉分为2个种群,并分析其系统发育之间的联系。

Boysen等对娄地青霉(Penicilliumroqueforti)进行RAPD技术分析、次生代谢产物和DNA杂交各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把娄地青霉分为两个变种。

2.8按rDNA序列分析

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中的核糖体RNA(r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关键成分,具有功能和进化的同源性。

由于rRNA是细胞中最古老的分子之一,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活化石”。

编码rRNA前体的基因即rDNA,包含着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信息,近年来成为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焦点。

基因序列分析广泛用于重构真菌系统发育关系的理由在于,序列数据包含关于基因初级结构可能得到的最多的信息。

最初的序列分析技术要求克隆基因组,繁琐费时,现在借助PCR技术,rRNA及rDNA序列直读技术己经成熟,极大促进了rDNA序列分析在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rDNA用于界定真菌分类群的报道大量涌现,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基本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在发展新的真菌分类系统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运用rRNA序列分析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己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Coetzee对全球的密环菌(Armillariellamellea)狭义种进行了IGS和ITS的DNA序列的分析,发现了该种存在于亚洲、欧洲、东北美和西北美4个独立的进化群体。

王洪凯等[8]应用5.8SrDNA及ITS区序列对20个链格抱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将形态差异大的种得以明确区分。

余知和[9]等利用18SrDNA基因核营酸序列分析方法探讨该科粒毛盘菌属及其相关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2.9按真菌的数值分类

数值分类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分类学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的一个进步,是对传统分类学的补充和完善。

它是建立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数值分析方法,分类指标的选择是分类的基础也是关键,指标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类结果的可信程度,所选的指标既要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又要尽可能减小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

借助计算机的功能采用数值分类可更精确地作出中间的类比分析,并可作出某个新标本是否是新种或新属的决定[10]。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技术应用到真菌分类上,用于鉴定形态上难于区分的种,研究真菌的亲缘关系以及真菌的遗传、变异、分布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关键是要结合其它的分析方法来消除。

任何一种好的分类学指标不能单独用于物种分类,必须结合多个可靠的分类指标,才可能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自然分类系统。

3担子菌亚门概述

担子菌(Basidomycetes)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个亚门,现已知900属,12000种。

此亚门的最基本特征是产生担胞子(basidiospore),它由特殊的产抱体即担子(basidium)产生。

担孢子通常是单核、单元体的。

它的核配作用和减数分裂都发生在担子内。

它的教日通常是有定数的,往往是4个。

不少真菌学者,由于看到担子和子囊的形成方式相似,因此认为担子菌起源于子囊菌。

担子菌亚门的菌休结构繁简不一,相差悬殊。

较简单的种类一般没有特殊的组织体,而较复杂的种类都有各种质地的特殊形态的组织体。

因为大多数的担子菌的菌体结构明显且形状较大,各目、科之间都有显著的差别,所以能够顺利地凭外部形态特征鉴定目、科的分类地位。

担子茵的分布极为广泛,目前已经了解的担子菌大约25000种,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担子菌很多,像生在粮食作物上引起黑粉病的黑粉菌,生长在一年生和多年生经济植物上引起锈病的锈菌,能毒死人的毒菌,昧美质佳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马勃,生长在树木和木料上引起腐朽的各类胶质菌和多孔菌,以及在庭园、田间经常可见的鸟巢茵,都是担子茵亚门的真茵。

它们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人类生活发生着密切关系。

冬孢菌纲:

黑粉菌目如黑粉霉使宿主患黑粉病;

锈病目如禾柄锈菌使宿主患锈病;

层菌纲:

银耳目如银耳、金黄银耳有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植;

木耳目如黑木耳、毛木耳口感好,属于山珍;

伞菌目如蘑菇属、香菇属很多种类为人们日常食用,毒伞属有毒;

非褶菌目如灵芝、猴头菌为贵重药材及食品;

腹菌纲:

鬼笔目如短裙竹荪、白鬼笔味美为高级山珍;

马勃目如梨形马勃、大秃马勃有止血、抗菌等药用价值。

.4真菌的分类系统在担子菌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担子菌中的应用,担子菌的品质、有效成分、药用价值或经济价值等都得到了一定改善。

以下从担子菌的分子标记技术、基因转化技术、基因转化系统等几方面来简述担子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4.1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在担子菌中的应用主要见于食用菌。

20世纪70年代初,常用的遗传标记是蛋白质标记,如同种异型酶、同工酶等。

随着1980年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1990年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出现,开创了直接利用DNA分子标记揭示遗传多态性的新阶段。

利用RELP及RAPD可以识别同核体和异核体,检测同核体之问的杂交,还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例如,平菇的遗传连锁图谱就是由178个RAPDDNA标记、23个RFLP标记等构建的。

4.2RFLP标记

RFLP是指用某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来自不同个体的基因组DNA或某一个基因,得到不同长度和数目的酶切片段。

特异的DNA/限制性内切酶组合所产生片段是特异的,它能作为某一DNA的特有“指纹”,直接反映生物的遗传多态性。

科学家们对红褐蘑菇(Agaricusbrunnescens)和大肥蘑菇(A.bitorquis)进行了RFLP研究,研究发现红褐蘑菇的减数分裂时发生低频重组,非姐妹染色体倾向于进入同一个担孢子。

双孢蘑菇的系统性改良过程也使用了RFLP,Xu等用RFLP方法证实了双孢蘑菇在不同时间和地方种植可产生不同品种。

4.3RAPD标记

RAPD标记建立于PCR技术基础上,利用一系列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寡聚核苷酸单链(通常为10聚体)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这些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

Khush等用RAPD比较研究了双孢蘑菇的野生和栽培品种,在8个异核体中识别出7个不同的基因型,结果进一步说明了RAPD标记在遗传研究中的通用性和对菌株指纹识别的有效性。

4.4重复序列标记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除了基因的编码序列和调控序列外,还有许多未知功能的重复序列。

有些重复序列有丰富的多态性,可作为遗传作图的分子标记。

这在担子菌中也已有应用,Abrl是双孢蘑菇中的一段重复序列,长300bp,每个单倍体基因组中有15个拷贝,已被作为标记有效地用来鉴别不同的菌株。

5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的发展使我们能对担子菌进行基因水平上的改造和应用,突破了传统栽培技术的改造限度。

许多担子菌具有药用价值和工业价值,能分泌多种酶、初级代谢产物(如有机酸)和次生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转化技术的发展,使过量表达这些产物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担子菌的应用价值。

同时,在进行野生稀有担子菌的驯化时,利用转化技术确定目的基因在一系列代谢过程中的功能和对菌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从而设计最佳代谢工程策略。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深入,更多的基因将被标记,更高密度、实用有效的遗传连锁图谱将被建立,大量的重要基因将被定位、分离和克隆,这为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耐贮等新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仍有许多基础研究要做,来改进现有的基因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应用水平。

例如:

质粒在担子菌中的转化频率依然很低,这对基因克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障碍;缺少有效的担子菌转化系统来表达一些有价值的异源蛋白质和改良菌种。

我们需对后转录修饰和蛋白质加工等知识进行继续深入研究,还需解决宿主菌自身蛋白酶对外源重组蛋白的降解和破坏问题。

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化,担子菌必将更好地为人类所用。

 

参考文献

[l]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0~41.

[2]苗得园.血清学检测在传染病诊断与控制中的应用.中国兽医杂志,2006,42(3):

29~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