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989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 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7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

专题7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

☆壹中国近代道路的演变

★★1学习西方——洋务运动

★★2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

★★3学习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

★★4学习俄国——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成立之初,理论上不成熟,主张“走俄国人的路”,效法俄国十月革命,在城市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没有成功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制定实施“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共领导下)走自己的路——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农村革命道路,形成毛泽东思想。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中国近代道路——反外国侵略与反本国封建势力的国家独立道路

★★7中国近代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翻封建主义压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1)新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概况——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2一大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③成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4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背景)——①(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国际条件)共产国际支持

★★5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含义——①新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③新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④新的奋斗目标: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⑤广泛的群众基础:

代表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⑥新的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6理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7中国共产党性质——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

★★8红船精神(中国一大精神)——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②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③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9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召开,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合作形式: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孙中山经过多次反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标志——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

(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建立

二北伐战争及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2重要战役——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通过湖北的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吴佩孚主力。

3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战争

5开始时间——1926年7月

6胜利进军——北伐军击溃吴佩孚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7结果(影响)——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两派军阀,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8北伐胜利进军原因——①作战方针正确,战争的正义性②国共两党齐心合力③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

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一南昌起义

1背景——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②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加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发动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城。

随后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在南下广东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武装(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一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举行秋收起义,受到严重挫折。

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进军途中,毛泽进行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共同意义——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2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工农武装割据——①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策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新思想。

②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③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④1931年冬,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启示——①不能照搬别人经验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红军长征

1原因——1933年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长征转折点,1935年1月召开

(1)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遵义会议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地位)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

3继续长征——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4红军胜利会师陕甘——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原因——①中共依据国情把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7长征精神——①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革命精神②英勇无畏、不怕困难的牺牲精神③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④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8如何理解、落实长征精神的意义——①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②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③要热爱祖国,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努力学习,为正义事业英勇奋斗

★★9红军长征的认识(启示)——①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②我们要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0长征胜利的原因——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红军战士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乐观的革命必胜信心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1长征特点——历史长,规模大,行程远,环境险恶,战斗激烈

★★12长征的两个战略转移——①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②革命任务由反蒋转向抗日

★★13长征遇到的困难——①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③粮食严重短缺,医疗条件差④内部矛盾,与“左”倾错误和分裂主义作斗争。

☆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斗争(1931--1945年)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

(1)背景——①(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②(根本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发动侵略战争③(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对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④(国际因素)列强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2)概况——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3)影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3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抗日部队改编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4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日军侵犯华北地区,中华民族最危险的关头,聂耳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义勇军进行曲》体现的革命精神——团结战斗、必胜信念、不怕牺牲

5西安事变

(1)背景——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在中共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③(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体中外的“西安事变”。

(3)中共态度——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4)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5)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抗日的诚意)

★★1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光大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①热爱祖国,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前途②以历史使命为己任,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西安事变启示——①共产党不计前嫌,愿意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这表明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②在大敌当前之时,中国各阶层采取各种方式赞同或支持抗日,把民族利益摆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3张学良与杨虎城的精神——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人民深切怀念张学良而唾弃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原因——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爱国的,维护了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李、陈之流不顾人民的反对,逆历史潮流而行,妄想分裂国家,搞台独,是历史的罪人

★★5人民深切怀念张学良而唾弃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认识——①维护国家统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人必将流芳千古②分裂国家的行为必将受到世人的唾弃。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在整个解决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③张学良、杨虎城等国民党爱国将领的爱国精神。

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1)概况——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均悍然进攻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结果——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7月底,北平和天津相继失陷。

(3)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1)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军队改编——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4)影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南京大屠杀

(1)概况——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

(2)南京大屠杀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最惨痛的一幕,充分显示了法西斯的残暴,暴露了法西斯势力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和罪恶本性。

★★(3)南京大屠杀启示——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②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凝聚力量,奋斗拼搏③以史为鉴,面向未来④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燃,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1)概况——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壮烈牺牲。

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

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2)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台儿庄战役

(1)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铁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一部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沿胶济线西进,企图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

(2)概况——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在李宗仁指挥下歼敌1万余人。

(3)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3武汉会战

(1)概况——1938年6月,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军队进攻武汉。

为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万人参战。

中国军队在江西万家岭歼灭日军3000余人。

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2)影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4第三次长沙会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2)概况——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3)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败。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44年初,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评价正面战场——①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给予日军重大杀伤②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③在抗战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平型关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2)概况——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将日军1000多人全部歼灭

(3)影响——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作战方式方法——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4)巩固根据地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5)作用——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延安精神——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

3百团大战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因笼政策”,依托公路与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日伪据点。

(4)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5)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4敌后战场的影响——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1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不同点——①抗战路线:

国民党正面战场推行了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实行了动员和依靠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②作战方式:

国民党正面战场主要进行以阵地战为主的防御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主要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③战略地位: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日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逐渐上升为抗日主战场。

★★2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联系——①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在军事上共同抗日的合作表现②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积极抵执,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敌后战场的开辟,又为正面战场抗战牵制了日军③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反“扫荡”;敌后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④国共虽有摩擦,但两个战场相互配合,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3对敌后战场的认识——①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步发展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主力军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侵华方针改变

(1)背景——广州、武汉沦陷后,日本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改变侵华方针。

(2)表现——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江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共产党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4全民族抗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影响——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历史意义。

5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2)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义的中国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6战略反攻——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德国在欧洲战场处于劣势,败局已定。

在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下,日本在大平洋战场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7日本投降

(1)背景——①国际——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

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②国内——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2)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8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