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583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小结

一、唯物论与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实质与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观点)

根本要求是:

树立创新意识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否定之否定规律

5、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质量互变规律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

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世界是统一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感性认识的两个特点:

形象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两个特点:

抽象性、间接性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

问题

1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有:

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

14、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二、联系和发展、认识与实践、对立与统一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三种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指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6、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性的关系是:

实践关系

7、在真理问题标准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实践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8、意识和认识的起源是:

一致的

9、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矛盾分析法

10、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内部矛盾)

1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12、要看主流,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1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1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人的本质是:

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却别)

2、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制造使用工具

3、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经济标准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5、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划分依据是:

生产关系的性质

7、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

8、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经济关系

9、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社会基本矛盾

10、文化的根本特性有:

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1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自然科学

准备性因素是指:

教育

1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1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

能产生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四、商品经济

1、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抽象劳动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前两个是其基本职能)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是:

价值

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6、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

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劳动了成为商品

8、土地价格是:

地租的资本化

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

无产阶级

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不变资本

4、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包括: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5、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具有:

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

6、从资本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是:

商业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利己主义

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剩余价值规律

9、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议会制

10、意识形态包括: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多数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包括: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11、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六、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

两者相等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3、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

动时间的比率

4、商业利润的来源是: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5、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

正比例关系

7、资本主义极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8、农业资本家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资本,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属于:

级差地租II

9、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包括: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平均利润

10、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有: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1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购买阶段

12、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职能形态有: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3、在购买阶段,产业资本采取的职能形式是:

货币资本

1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5、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

平均利润的形成

16、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会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降低

17、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各部门的利润率的水平、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

所占得比重

18、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

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19、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

银行利息率

20、银行利润的本质是:

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

2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分析: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2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七、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

合、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2、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垄断利润的源泉有:

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部分价值

4、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的物质基础是:

社会化大生产

5、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商品资本输出

6、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7、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是:

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参与制”的实现

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个人联合”来实现

9、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八、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1、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共产主义者联盟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4、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

5、马克思所说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是指:

社会主义社会

6、共产主义的本质是: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唯物史

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8、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实事求是

9、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

无产阶级专政机关

10、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

1936年

11、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首先要经过: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九、符号表示

1、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

G—W

2、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

W…P…W′

3、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

W′—G′

4、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符号表示:

c:

v

5、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K=c+v

6、资本主义企业所产生的商品价值=不变资本的价值+可变资本的价值+剩余价值即W=c+v+m

7、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即p=m/(c+v)

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两个:

Ⅰ(v+m)>Ⅱc、Ⅱ(c+m?

m/x)>Ⅰ(v+m/x)。

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

I(v+m)=IIc、I(c+v+m)=Ic+IIc、II(c+v+m)=I(v+m)+II(v+m)。

1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Ⅰ(v+Δv+m/x)=Ⅱ(c+Δc)(基本实现条件)、Ⅰ(c+v+m)=Ⅰ(c+Δc)+Ⅱ(c+Δc)、Ⅱ

(c+v+m)=Ⅰ(v+Δv+m/x)+Ⅱ(v+Δv+m/x)

11、资本总公式:

G—W—G

十、其他

1、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农业社会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马克思

3、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

列宁

4、提出并实施新政策的是:

列宁

5、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共产党人是:

邓小平

6、“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列宁

7、“只要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8、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有:

《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基本形成的经典著作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十一、世界观与方法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

自然界是客观的

*方法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反映物质并对物质有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3、联系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世界上一切事物处于联系之中

*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联系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5、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相互区别;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是科研的前提;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

7、发展观点

*世界观: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方法论: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

规律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10、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我们要用内外因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11、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注重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1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世界观: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13、矛盾的观点

*世界观: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

坚持矛盾的观点

14、矛盾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15、矛盾特殊性原理

*世界观: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③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1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②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

18、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互相排斥、互相依赖;

②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对事物性质的规定)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9、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世界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十二、大题目

1、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

(1)对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

(1)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3)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为什么说我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激化、有

步骤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

“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5、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答:

(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6、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

(1)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

(2)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7、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答: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8、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9、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

(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11、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

社会劳动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4)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的影响:

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增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4、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

(1)生产单位商品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2)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家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答:

(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2)二者的数量不同: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16、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7、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8、什么是垄断林润和垄断价格?

答:

(1)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后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

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19、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事什么。

答: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其本质就是资源配置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第一,生产全球化。

第二,贸易全球化。

第三,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需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③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会死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20、当代资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哪些新变化?

答:

(1)从生产力方面来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21、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鼠疫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2、怎样认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

这样,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

(2)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相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23、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