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575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加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旅游公路*****加宽项目

1.1.2项目单位:

**********人民政府

建设单位:

**********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

*****

统一社会信用证代码:

住址:

**********

1.1.3建设性质:

扩建

1.1.4实施年限:

180天。

1.1.5项目地点:

**********,***至***,***至***原两段农村公路。

1.1.6项目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按单向单车道农村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度采用5.5m,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Ⅱ级,公里长9.7公里,同时配套建设路基防护工程、排水工程、涵洞等设施。

主要建设内容:

***至***:

(1)道路工程

***至***路线总长为4.17km,最大坡度不大于10%,铺筑长度4170m,加宽面积1400㎡,错车台12段,设置长度均为30m,宽度为1.5m;

路基宽度为5.5m,挖方总体积23200m³,路基挖土方21000m³,挖石方2200m³,路基填方6300m³,路面宽度4.5m,18cm厚水泥砼面层20500㎡,10cm级配碎石调平层20500㎡,硬路肩2100m³。

(2)交通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安全设计,各类标志牌28块,钢护栏3400m(26段,百米桩41,里程碑4个)。

(3)路基防护工程

仰斜式挡土墙和路堑墙共26段,最高6m,最低1m,长度共538.0m,体积为2600m³。

(4)排水工程

排水边沟1350m,圆管涵14道,长度共100m,每个涵洞的孔数及孔径均为1*1.00m。

***至***:

(1)道路工程

***至***路线总长为5.56km,最大坡度为12%,铺筑长度5560m,加宽面积1700㎡,错车台12段,设置长度均为30m,宽度为1.5m;

路基宽度为5.5m,挖方总体积41000m³,路基挖土方37000m³,挖石方4000m³,路基填方15000m³,路面宽度4.5m,18cm厚水泥砼面层27100㎡,10cm级配碎石调平层27100㎡,硬路肩2800m³。

(2)交通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安全设计,各类标志牌24块,钢护栏4550m(20段,百米桩55个,里程碑5个)。

(3)路基防护工程

仰斜式挡土墙和路堑墙共32段,最高8m,最低2m,长度共368.0m,体积为3300m³。

(4)排水工程

排水边沟5600m,圆管涵21道,长度共120m,每个涵洞的孔数及孔径均为1*1.00m。

1.1.7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

1.1.8项目资金筹措

总投资1250元,资金来源为财政易地扶贫专项资金。

1.2编制依据

《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JTGD20-2006)

本项目相关的现状资料及地形图。

1.3研究结论

该项目的建设将有效的促进建始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沿线部落的交通与出行。

改善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科技含量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因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脱贫致富步伐缓慢的问题,并能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脱贫致富,促进周边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该项目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隶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临近长江干流,长江支流清江穿境而过,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

*****版图形似蘑菇,南北长89公里,东西最宽67.5公里,最窄处12.5公里,总而积2666.55平方公里。

全县最高点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点东南部野三口(野三河汇入清江处)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

*****辖4个乡和6个镇:

2011年*****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业州镇。

20ll年,*****生产总值达到一45.33亿元,是2006年的2.6倍: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亿元,比2006年增加1.66亿元,年均增比18.3%;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050元、3700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4656元、1877元,年均分别增长10.3%、15.2%;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45亿元。

比2006年增加9.14亿元,年均增长19.6%: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122.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3倍。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47.2:

17.4:

35.4调整为2011年的31.5:

30:

30.5。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连续增产增收,被确定为全国产粮大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5万吨,较2006年增长12%;烟叶、魔芋、畜牧、林果、中药材、商品蔬菜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各类板块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

畜牧业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培植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155件,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11个,“三品一标”认证达到38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8家。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77家,预计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亿元,年均增长34.3%,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2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03亿元。

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3家,今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将突破8亿元。

工业经济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州前三名。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先后开发了野三河、云雾灵山等旅游景区,累计完成投资2.75亿元。

2011年,预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同时,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物流、餐饮、商贸等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

2010年,*****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着力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确立了“人类起源地·自然探秘区”的旅游形象定位。

编制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野三河景区、“建始直立人”遗址保护开发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己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

应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为旅游产业史好的发展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路的扩建已是刻不容缓。

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对农村公路的发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村地区拥有机动车辆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农村交通运输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就对农村公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地区的政府要对公路加宽建设工作予以重视,引导广大农民既重视建设,对于资金和技术上的各种困难,也要给予适当的支持,确保农村公路可以长期造福于农民,真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

2.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2.3.1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当地农民积极性高涨。

对于道路的加宽建设,快快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脱贫,必须先修路,因此,当地村民加宽公路的积极性空一前高涨,愿意出资、出物、出力,决心很大,可为公路建设排除诸多干扰。

劳动力资源充足。

项目区所实施涉及农民们的自身利益,其中劳动力资源充足,且这些劳力易组织发动。

2.3.2有政府与投资的支持

项目区域内的群众人数多,对道路使用的车流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贫穷,缺乏资金,自身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三农”问题,对贫困地区在政策及资金上均有所倾斜与支持。

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施易地扶贫”,并把易地扶贫确定为“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已经把扶贫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承诺为项目建设提供各项优惠政策,采取项目资金整合等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项目涉及面广,建设内容多,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群众创建起增收致富的平台,积极稳妥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建设地基本概况

*****位于*****中部,地跨北纬30°33′至北纬30°39′,东经109°56′至东经109°47′。

东南邻红岩、高坪、西与小溪口电站接壤,北与长梁、茅田毗邻,南与***市崔坝镇相连。

面积为170.7平方公里。

湖北省**********行政区划*****现有36个行政村,346个村民小组。

2004年末农业年报统计*****有11239户,42825人,其中:

男性21825人,女性21000人,劳力21015人。

民族构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乡共有汉、土家、苗、回族4个民族,总人口为43362人,其中汉族36135人,占总人口的83.4%;其余3个少数民族7227人,占总人口的16.6%。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人口最多的是土家族589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2%,苗族932人,回族400人。

少数民族没有聚居区,散居在全乡境内。

3.2地理位置

乡境内山峦起伏,峰峦叠翠。

地形南北长19.5公里,东西宽21.2公里。

西北较高,东南略低,中部沿东龙河、河水坪一带沿岸至蟠龙,由北而南形成12公里长的冲积河谷,呈陷落盆地。

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系高山、二高山、低山相间。

全乡境内平均海拔800——1000米,属暖温带——中亚热带季风湿润的山地气候过渡带。

年降水量在1300——1400毫米之间。

最高峰是大丰村的望天坪海拔1563米;最低大沙河村七组(膝渡溪)河谷与***崔坝镇洞门村相邻,海拔477米。

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阴雨,气温变化异常,昼夜温差大。

共有大小河流10条,东龙河、马水河(小溪口)、中坦河龙家沟形成三大流域,东龙河西流与马水河(小溪口)相汇,龙家沟经长梁两溪河汇入马水河,三河相汇大沙河入清江。

东龙河流至九母滩两岸一马平川,万亩良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

3.3交通

乡内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省道业红公路横穿乡境内石牌等7个村,蟠龙至三里坝宽阔的13.5公里油路横穿其境,石牌小康村2.8公里环村油路与业红路接壤,全乡有乡道28.5公里,村道240.76公里,组户公路225公里;形成12公里三高公路,10.3公里三中公路、18公里中槐公路、14公里河槐公路(原建官路)四条环形主干道;通村率100%,入户率70%。

3.4自然资源

*****有着物华天宝的资源优势。

境内沃野千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形成了三里种养两大特色:

种植业主要是油菜、棉花,号称上半年"金",下半年"银"。

全乡油菜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由于籽粒饱满、出油率高、无公害、无污染,曾连获南昌市的"金花奖";棉花种植面积达万亩,因水份低、纤维长,20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县第一个获得单产百斤皮棉乡,曾得到国务院的嘉奖,声誉长久不衰。

养殖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巨大的潜力,全乡河湖池溏,星罗棋布,草洲肥沃辽阔,有面积高达3.2万亩的陈家湖,千亩以上的坎下湖,溪湖,高塘湖,沙湖,段子湖等。

窑场村耕地面积408亩,主导产业为茶叶,村茶园、茶厂承包,种植面积达300亩。

3.5旅游资源

湖北省**********小溪口:

位于乡境西部的小溪口电站风景独特,高楼林立的移民社区,碧波蓝天的坝区水库,衬托出一片温馨宜人的景象。

汪家寨峡谷:

汪家寨峡谷两侧峭壁对峙,马水河穿峡而过。

峭壁上洞穴遍布,内产峭土、五灵指等,峡谷滩水中有鲢鱼、水獭等,峡岸的壁缝中生长有防风等名贵药材。

左岸峭壁上凿有小道一条,昔为县通往蟠龙和***崔坝要道。

新建的汪家寨大桥把两岸峡谷连为一体,形成一道壮丽的彩霞飞虹。

大沙河漂流:

顺小溪口水库大坝而下,过牛肝马肺峡,穿江家寨峡谷,经错开峡,降龙潭与鹰嘴岩入洞伏流的东龙河水相汇而入大沙河。

为近年来新开辟的旅游线路。

仙人洞:

位于擦擦坡林场,洞底部占地4余亩,洞身呈木椭园形,洞内宽敞明亮,洞口悬有巨大的灯型石钟乳,洞中右侧上下相连石钟乳石柱10余根,左侧有菩萨型石钟乳大小数十个。

放眼洞内,俨如庙堂,相传此洞曾住"神仙"。

东龙河峡谷:

东起青猴子坡,全长14.5公里,东龙河水穿流全峡,水利资源丰富,在茅田寒池沟建有一、二级电站。

在峡谷的出口处有一偏岩壳表似"牛肝"、"马肺",它与"引水天桥"和一级电站相连构成自然风景旅游区。

石牌湖:

石牌湖生态旅游区是2002年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石牌湖(原红卫水库)畔,曲径通幽,亭台相望,群山逶迤,如翠如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及方案设计

4.1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按单向单车道农村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度采用5.5m,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Ⅱ级,公里长9.7公里,同时配套建设路基防护工程、排水工程、涵洞等设施。

主要建设内容:

4.1.1***至***:

(1)道路工程

***至***路线总长为4.17km,最大坡度不大于10%,铺筑长度4170m,加宽面积1400㎡,错车台12段,设置长度均为30m,宽度为1.5m;

路基宽度为5.5m,挖方总体积23200m³,路基挖土方21000m³,挖石方2200m³,路基填方6300m³,路面宽度4.5m,18cm厚水泥砼面层20500㎡,10cm级配碎石调平层20500㎡,硬路肩2100m³。

(2)交通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安全设计,各类标志牌28块,钢护栏3400m(26段,百米桩41,里程碑4个)。

(3)路基防护工程

仰斜式挡土墙和路堑墙共26段,最高6m,最低1m,长度共538.0m,体积为2600m³。

(4)排水工程

排水边沟1350m,圆管涵14道,长度共100m,每个涵洞的孔数及孔径均为1*1.00m。

4.1.2***至***:

(1)道路工程

***至***路线总长为5.56km,最大坡度为12%,铺筑长度5560m,加宽面积1700㎡,错车台12段,设置长度均为30m,宽度为1.5m;

路基宽度为5.5m,挖方总体积41000m³,路基挖土方37000m³,挖石方4000m³,路基填方15000m³,路面宽度4.5m,18cm厚水泥砼面层27100㎡,10cm级配碎石调平层27100㎡,硬路肩2800m³。

(2)交通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安全设计,各类标志牌24块,钢护栏4550m(20段,百米桩55个,里程碑5个)。

(3)路基防护工程

仰斜式挡土墙和路堑墙共32段,最高8m,最低2m,长度共368.0m,体积为3300m³。

(5)排水工程

排水边沟5600m,圆管涵21道,长度共120m,每个涵洞的孔数及孔径均为1*1.00m。

4.2工程方案设计

4.2.1设计规范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B20-2006)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局部修改版);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04-200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公路路面基础施工技术规范》(9JTG034-2000);

其他有关的规程、规范及相关行业标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

4.2.2设计概况

公路等级:

农村公路

设计速度:

20km/h

路基宽度:

5.5m

行车道宽度:

4.5m

圆曲线最小半径:

15m

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

150m

最大纵坡:

12%

竖曲线最小长度:

20m

路面结构:

水泥混凝土路面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Ⅱ级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小桥1/25

4.2.3路线平面设计

***至***路线起点位于***处,止于***处,路线全长4.168公里。

路线平面设计共设交点108个,平曲线最小半径为6.5m,平曲线占路线总长57.439%。

***至***路线起点位于***处,止于***处,路线全长5.558公里。

路线平面设计共设交点175个,平曲线最小半径为7.3m,平曲线占路线总长64.601%。

4.2.4路线横断面设计

路线纵坡设计主要利用原来老路路基,受填挖工程量、桥涵及与已有道路衔接的控制,设计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到能节约投资,减少占地,在现有的道路上做级配碎石调平厚直接加铺路面结构。

***至***路线共设变坡点26个,平均每公里6.237个,最大纵坡9.9%,最小凸曲线半径200m,最小凹曲线半径200m。

***至***路线共设变坡点35个,平均每公里6.477个,最大纵坡12%,最小凸曲线半径200m,最小凹曲线半径200m。

4.2.5与已有道路的衔接及旧路利用情况

根据业主要求,各路线起点处与现有道路和路线止点与现有道路以平交的形式进行衔接设计;为减少公路用地,节省造价,路线平、纵设计时采用了基本拟合旧路线形的设计形式。

4.2.6路线平、纵面线形及其组合设计

设计中始终贯彻与沿线地形条件、桥涵设置及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平纵组合线形设计中,自始至终着重于平纵线形的配合,将平纵横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线形设计依照平面均衡、纵面平缓,配合得当并兼顾安全美观与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

4.2.7交通安全设施方案设计

(1)设计内容

本项目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交通标志、护栏、里程碑、百米桩和公路戒备及其他特殊安全设施。

(2)路基护栏设计原则

①车辆驶出路外有可能造成二次特大事故的路段必须设置路测护栏;

②路测有江、河、湖、沼泽、航道等水域的路段;

③路测有悬崖、深谷、深沟等的路段;

④因公路线形、运行速度、填土高度、交通量和车辆构成等因素易造成更严重碰撞后果的路段,应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06)中规定的枯寂护栏防撞等级的基础上提高护栏的防撞等级。

⑤路测护栏的最小设置长度应符合规范的规定,相邻两段路侧护栏的间距小于规定的最小长度是宜连续设置。

(3)交通标志

①标志布置:

在纵坡、急弯路段没置警告标志。

②版面设计以司机在行驶时能及时辫认标志内容为基本原则,同时版面布置美观、醒日,并且标志具有夜间反光的性能。

③标志基础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基础预埋件均应作热浸镀锌防腐处理,所用锌为1号锌,镀锌量不低于350g/m2。

④标志结构型式

本项目交通标志结构型式的选择,结合标志所提供的信息的重要性、标志板面的尺寸、道路的交通量和车型构成以及道路条件等因素,根据交通组成及车道数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

(4)施工注意事项

①开工前应对全线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全面复测,确认精度满足施工要求后方可施工。

②施工期间应注意对导线点、水准点定期进汀检测,以防止松动、沉陷,影响放样精度。

③路线应严格按坐标法进行放样,路线平纵面设计变更须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方可进行。

④两块以上标志牌设置在一根立柱上时,应按警告、禁令、指示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

⑤车道边缘线白色标线施工应向尽量避免气温过高或过低的天气进行。

4.2.8路基方案设计

根据沿线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当地土壤、筑路材料及筑路经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合理的路基断面形式以及路基边坡坡度,对路基排水和防护设计,确保路基安全,水流通畅,并使路容美观,与周围景观协调。

充分利用老路,节约投资,以绿色防护为主,减少圬工材料。

(1)填挖方路基边坡

木项目没有高填深挖,一般填方路段边坡坡率采用1:

1.5,一般挖方路段边坡坡率采用1:

0.5。

(2)低填浅挖路基设计

本项目位于山区,全线无高填深挖路基、陡坡路堤。

低填浅挖路基处理是当路基填土高度≤路面结构层厚度+路床厚度时,将地表超挖至路床底部标高,然后在路床范围内全部采用碎石土进行回填,填筑压实度应满足相应部位要求。

(3)新旧路基衔接设计

新旧路基衔接的路段,为均匀路堤受力,减少差异沉降,采用开挖台阶处理。

沿原路基边坡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lm,高度50cm。

内倾坡度为4%,并及时填筑,同时自下而上,开挖一段,填筑一段。

(4)边坡防护

根据沿线气候、地形、地质和当地材料等情况,并密切结合排水工程作综合考虑,确立以边坡稳定、边坡形态美观,环境保护为总体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实用、合理、经济、美观、环保的防护形式,防止雨水及大气等因素对坡面的冲刷和风化,确保公路路基的稳定,同事达到保持生态环境,美化公路的效果。

本项目本着环保节约的原则,坡面防护方案以生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

(5)挡土墙设计

防护工程设计本着合理利用地形安全经济的原则进行设计。

全线挡土墙采用浆砌片石直立式和倾斜式挡土墙二大类。

原则上,墙面高度小于2米的采用直立式挡土墙,2米以上均采用仰斜式挡土墙,同时在土质上边坡设置路堑墙。

较长且较高的挡土墙区段,宜根据养护和维修的需要,设置检修台阶或检修梯。

浆砌工程施工时应首先在坡面上放样,施工时应保证厚度及砌筑质量,砂浆要求饱满,坐浆充实。

4.2.9道路方案设计:

车行道4.5m宽,20cm厚级配碎石+18cm厚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

修建水泥砼路面结构道路设底基层和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片拳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15cm,基层可采用二灰碎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10cm,水泥砼面层厚度不得低于15cm,设计为C30普通水泥混凝土,设计抗折强度为4.0MPa,采用42.5级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中粗、细集料均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

对坡度≥10%路段进行防滑拉毛处理。

4.2.10涵洞方案设计

本项目共有涵洞32道,其中:

新建圆管涵31道,接长圆管涵1道。

(1)净空与填土高度

圆管涵:

内径100cm

填土高:

0.705-0.935cm

涵洞斜交角度:

涵洞轴线与路中线法向夹角或涵洞轴线与路中线夹角90°

设计荷载:

公路II级

(2)主要材料:

本次新建的涵洞均设计为钢筋混凝上圆管涵,填土高度不得小于0.5米(路面结构以下),管壁采用C30混凝土,基础采用C15混凝土。

 

第五章节能和环保

5.1节能分析

该项目属农村道路建设项目,项目实施后主要能源消耗为道路建设用水和用电,该项目属于改善提高该地区交通运输能力的民生工程,项目能有效提高当地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

切实加强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的推广路面基层除浆拉毛工艺、路基灰土补强处理、二灰碎石细集料二次拌和工艺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将低碳理念、节能减排工作贯穿于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强化低碳施工组织和运营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