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520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docx

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

2016届高考之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

古代诗歌阅读(第8-9题)

规范答题必须遵循的解题3步骤——步步为营,稳“抓”稳“答” 

古代诗歌阅读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四个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深受命题人的青睐。

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

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读不懂,找不到答题方向,答题不规范。

为此,二轮复习重在提供给考生一套可操作的解题流程,教考生依据流程答题,一步步缩小思考范围,一步步检索加工。

抓关键词句,明诗歌意旨;抓设问角度,明答题指向;抓答题规范,明表述逻辑。

做到步步为营,稳“抓”稳“答”!

第一步:

“泡”开诗歌,知道“是什么,说什么”

诗歌题目难不难?

读懂诗歌最关键!

怎么读懂诗歌?

用谢冕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泡”。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读诗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和作者;调动联想和想象,努力还原诗歌的情境;经由“检索加工”,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翻译成同学们更熟悉的表达方式——散文、故事,乃至诗人的一篇日记。

明确了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这首诗歌说了什么(具体内容),解答考题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以明诗情。

[典例] 把下面这首唐诗译成现代散文。

苏小小墓

李 贺  

幽兰露,如啼痕。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注]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伎,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1.“泡”题目——初判题材

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凭吊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对苏小小坟墓的吟咏,感情基调应是悲凉的。

2.“泡”注释——检索加工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伎——南齐(479—502)在唐代(618—907)之前,李贺(790—816)比苏小小晚约300年。

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才子佳人。

但为阮家所阻——可能因为门第不当。

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痴情而凄凉。

时年十九——非常年轻。

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苏小小死后三个世纪,一位唐代的年轻诗人李贺,来到西湖畔西泠凭吊她的坟茔。

3.“泡”诗句——联想想象

幽兰露——幽僻处兰草上的露水。

哪里的“幽兰”?

应该是苏小小坟茔上的幽兰吧?

如啼痕——谁的“啼痕”?

李贺的吗?

路人的吗?

当然不是。

应该是墓主人苏小小的吧?

人死了三百年,眼泪还没干。

 

诗人大胆想象,起笔不凡。

这真是一首“长恨歌”啊。

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连接制成同心结。

谁和谁的同心结?

当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

坟墓上,看不见这件爱情信物。

烟花不堪剪——因为烟雾笼罩下的花朵,无法剪下用来当作同心结的丝绦。

草如茵——放眼坟茔周边,野草凄迷,像是铺就的地毯。

松如盖——坟茔周边的松树摇摆,又像是车乘的顶盖。

风为裳——夜风织成清冷的长裙,鼓动摇曳。

谁的长裙?

苏小小的吧?

水为珮——露水凝结成幽凉的佩玉,晶莹闪烁。

谁的佩玉?

也是苏小小的吧?

 

简洁几笔,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

每位读者面前都会呈现一位江南女子的形象:

清秀、憔悴、凄婉。

油壁车——一乘小小的油壁车,悄无声息。

夕相待——夜色中,久久地守候。

谁在守候谁?

应该是苏小小在守候阮郁吧?

300年了,痴心不改,还在等候心上人前来迎娶。

诗人安排了一场冤魂的婚礼。

冷翠烛——寒冷夜气包裹着小小的绿色蜡烛。

劳光彩——蜡烛的光焰微弱,难以照射到远处。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李贺,手执一柄小小的绿色蜡烛,借着如豆的烛光,照看苏小小的坟茔,看幽草,看墓碑,看凄迷的野草,看摇动的树冠,心潮涌动,泪眼婆娑。

西陵下——西陵,就是西泠,坟茔周边。

风吹雨——寒风吹着冷雨。

 

我们也可以想象,那一只小小的翠烛,它那微弱的焰火,就如同墓中这位女孩子微弱的生命,如同她生命的全部寄托,在寒风冷雨中顽强抗争,苦苦支撑。

4.“泡”情感——晓情明旨

通过以上的检索加工,泡开诗句,还不能算是读懂了这首诗歌,只有理解了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是真正读懂了诗歌。

那么,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最表层的是,表达了诗人对墓中埋葬的苏小小的由衷同情,对这种坚贞爱情的高度赞佩。

这还只是表层感情。

所谓“诗言志”,还是指诗歌的内在感情。

其实,苏小小只是诗歌寄寓感情的一个形象。

要理解诗人内在的感情,需要检索加工诗歌创造的核心形象。

第一处:

“油壁车,夕相待”。

诗人通过苏小小的形象,传达了自我的一份守候情结。

至于李贺在守候什么,我们不知道,诗歌没有明说。

想要知道吗?

需要去研究李贺——也许守候他的心上人,也许是文学探索,或者政治理想,或者人格诉求……不经过专门研究,难以破解。

这首诗能够流传,引发共鸣,挑动许多读者的心弦,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守候情结。

像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样,守候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第二处:

“冷翠烛,劳光彩”。

被风雨寒气包裹威逼的“翠烛”,不仅是苏小小形象与处境的写照,也应该是诗人对自身形象与处境的诉说。

当然,李贺何以有这般感受,他受何威逼,又因何不被理解,也只有研究李贺才能破解。

苏小小墓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同眼泪的痕迹。

没有可以用作同心结的丝绦,因为凄迷雾霭里绽放的花朵,总是被无边的黑暗吞噬。

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织成清冷的长裙,水凝为幽凉的佩玉。

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

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

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第二步:

“锁”定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题,很多学生常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他们往往乱答一通,答题答不到点子上。

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审题不细,找不准思考方向;积累不够,不能迅速检索相关知识。

编者将古代诗歌中的“常考题型、常见设问、答题要点”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归纳汇总,旨在教给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锁”定设问,“审”定方向,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一、形象类

常考题型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满分感悟

人物形象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1)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①概括形象:

性格+身份。

②分析形象:

一言一行一心理。

③形象意义:

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要点①)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要点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

(要点③)

1.这首诗刻画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作用?

2.××意象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中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全诗分析。

(1)题干中有“意象”或“景物形象”字样。

(2)涉及意象的题目,一般要涉及意象的作用或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①明确意象:

明确意象(景物)本身蕴含的季节、时令、地域等特点或意象(景物)构成的画面。

②分析意象:

从景物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画面的色彩等方面分析。

③探求意境(情感):

分析意象(景物)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要点①、②)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要点③)

事物形象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

)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请简要分析。

(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

(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

(3)题干中有“事物”字样。

①概括特征:

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②对接情感:

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情操、品行)进行对接。

③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

(要点①)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要点②)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要点③)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

①描景: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构境: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意境相关术语”详见“第三步:

‘套’用模板,做到‘有多少,答多少’”)

③析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

(要点①)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要点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要点③)

 

二、语言类

常见题型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满分感悟

炼字、炼句

1.诗中的某词(句)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2.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字(句)”是哪一个?

为什么?

(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或“××”句字样。

(2)题干中有“诗眼”或“关键”字样。

①明观点:

你认为哪个字(词)好。

(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省略)

②释义明法:

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若运用手法,须点出运用的手法。

③说作用:

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空”与“同”。

(要点①)“空”是指六朝繁华荡然无存,“同”是指大自然未改其本色。

(要点②)这两个诗眼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的伤感。

(要点③)

语言风格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①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两个字或四个字概括,“语言特色常用术语”详见“第三步:

‘套’用模板,做到‘有多少,答多少’”)

②列例证: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析效果:

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平易质朴(平白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

(要点①)“与谁同赏”“莫学衰翁样”,接近口语,朴实自然。

(要点②)这是一首小令,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

(要点③)

 

三、技巧类

常见题型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满分感悟

修辞手法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1)题干一般提“修辞”二字。

(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

①明技巧: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

②释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

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

拟人。

(要点①)将“垂杨”和“春”人格化,(要点②)表现了“垂杨”对“春”的依恋和不舍。

(要点③)

表达方式(重在描写与抒情)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试作简要分析。

(1)题干有“表达方式”字样。

(2)题干有“描写(描绘)”“抒情”字样。

(3)题干中有“写景抒情”字样。

高考在表达方式方面,一般就在“描写方式方法”和“抒情方法”等方面设题。

①明技巧:

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表达方式及特点。

(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

②释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

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

(要点①)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

(要点②)表现了景物的凄冷萧条。

(要点③)

表现手法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1)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2)题干中一般有“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等字眼。

①明技巧: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重点关注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②释运用:

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③析作用: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对比。

(要点①)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和下句描写与友人久别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点②)突出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扬之情。

(要点③)

结构章法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

请简要分析。

(1)题干中一般有“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

(2)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等字样。

①明技巧:

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

②释运用:

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③析作用:

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以哀景作结,(要点①)“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要点②)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的主旨。

(要点③)

 

四、思想情感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满分感悟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某一句某一联表现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题干中有“情感”“人生情趣”“人生追求”等字样。

①概述情感:

如忧国忧民之感、怀才不遇之愤、国破家亡之痛、离别思念之伤等。

②阐释分析:

阐释分析时可采用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逐句分析的思路,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

本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

(要点①)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

下片则是“愁”字的生发和具体化。

先写灞桥话别,直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之后,红楼美人正卷帘伫望;然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来由。

(要点②)

 

第三步:

“套”用模板,做到“有多少,答多少”

 

如果说前两步“‘泡’开诗歌,‘锁’定设问”是圈定思考范围、信息输入的过程,那么第三步就是在范围内检索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

此步骤不仅要求考生将获取的信息“有多少,答多少”地罗列出来,更要求考生在表述时逻辑清晰、用语规范,将得分点条理地展现出来。

编者现归纳出7大题型的答题模板,让考生在考场上做到思考有方向,答题有套路,做到有法有据答题,满分满意而归。

一、分析形象型(包含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象)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  )的形象。

诗歌中(  )句写了(  ),表现(  );(  )句写了(  ),表现了(  )。

诗人通过塑造(  ),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  )的情感(态度、情操等)。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因丈夫久出未归,而百无聊赖、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

(要点①)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地减弱其清晖,渐变为缺月。

(要点②)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要点③)

二、分析意境型

[答题模板] 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附:

意境相关术语

类型

术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要点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要点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要点③)

三、分析技巧型(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章法)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要点①)“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

(要点②)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要点③)

四、炼字、诗眼型(语言类题)

[答题模板]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这里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  )的作用,具有(  )(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②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要点①)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要点②)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要点③)

五、炼句型(语言类题)

[答题模板] 本句是写(  )景(事、情、物、人)的(  )特点,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  )的情怀(感情)。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槛①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 ①水槛:

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

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②赊:

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

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