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512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破冰第一集解说.docx

破冰第一集解说

第一集《走向开放》

十年内乱和闭关自守,导致中国的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1978年为了迅速摆脱落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一批高层领导排除"左"的影响,大胆迈出国门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寻找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差距,这次破冰之旅对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带来深远影响,使改革开放成为举国上下的愿望和共识。

1979年深圳特区建立,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向纵深。

破冰一—中国如何迈出改革开放第一步

  记者:

这里是上海外滩17号,上个世界30年代,美国的友邦保险公司就诞生在这里,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了冒险家的乐园,1948年友邦保险等外国公司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撤离了上海,1978年,中国第一次主动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友邦保险的母公司再次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它当时的诞生地,外滩17号,如今上海重新成为了东方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走在外滩,黄浦江两岸像一轴画卷一样铺陈开来,展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那么30年前中国是如何迈开开放的步伐?

厚重的国门又是如何打开的呢?

  解说:

1978年,无论是在中国的当代史上,还是在民间记忆里,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

  1978年1月1日,当时著名的“两报一刊”联合发表元旦社论,题为《光明的中国》。

社论说: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我们的一些朋友和同志,也包括我们的敌人,都在密切注视着中国。

在失去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失去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以后,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中国会向何处去?

  1978年5月2日,一支特殊的中国代表团从北京首都机场破空起飞,这架飞机穿越亚欧大陆,飞向五个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和联邦德国,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首次正式派出的高层代表团,他们在长达36天的时间里,考察了欧洲五国的25个城市,80多个工厂、矿山、农场、港口码头、大学和科研单位。

  杨波(原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

看完了这些国家,我大开了眼界,很难想像,首先一出去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我们当时国内一公里都没有。

  解说:

1978年的西方世界与刚刚结束文革的中国似乎行进在两个时空里,那一年,由今天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建的微软公司已经两岁,那一年,世界上第一个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美国诞生,悄然开启了全球信息时代。

二战以后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新技术革命的洗礼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

  杨波:

我们参观西德北威州的一个五千万吨的露天煤矿,多少人?

两千人,我们同样规模的五千万吨的露天煤矿,多少人,16万,相差80倍。

  解说:

第一次看到西方世界的真实面貌,给中国考察团带来的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也更新了他们之前对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固有观念。

  杨波:

过去我们读政治经济,讲的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帝国主义垄断阶段了,它阻碍新的技术创造发明,我出去一看,过去这个观念变了,它们不但不阻碍技术进步,而且是花大力量来开发研究新的技术。

  解说:

1978年的中国还是一个以粮为纲的农业大国。

大寨,是中国农村的典型代表,从1964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一直到文革结束,大寨都是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1978年7月,大寨的村支部书记郭凤莲随中国农业代表团出访美国,这也是她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这个曾经一直被称为美帝国主义的国家。

  郭凤莲(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

当时我们看了以后,确实大家都很震惊,从播种一直到上肥料的管理,一直到它的机械化的喷灌,一条龙的喷灌,一直到农产品收割,到农产品送到加工厂,全部是一条龙,那真是了不得。

  解说:

在当时的大寨,还是延续着上千年的小农耕作模式,虽然也有一些农业机械,但和美国比起来,美国的农业自动化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郭凤莲:

蔬菜收割的时候,比如西红柿,机器过去把西红柿都收了,而且收起来大的是大的,小的是小的,它一下过去,一条龙筛筛筛,各项都分离开了,所以我确实对那些很钦佩当时。

  解说:

从美国考察归来的郭凤莲向大寨人做了专门的报告,当时最让人们感兴趣的是普通美国人的衣食住行。

  郭凤莲:

比如说这吃饭,我说人家现在是早上起来是一杯牛奶,晚上是一杯牛奶,咱们那时候咱们国家还没有,像我们大寨当时自己养的鸡下的蛋还舍不得吃,大伙儿都说那真是不得了,咱们想都不敢想。

  解说:

1978年,美国人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像被隔离在太平洋两端那样陌生和遥远,当时美国家庭的电视普及率已经超过70%,美国的穷人们也并不像从前中国人认为的那样无依无靠、流落街头。

  郭凤莲:

政府也要发给他一定的生活费,这他是的最低保障。

他们退休的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了,政府就要给他几千美金,把他们都保护起来,我不知道农民还能得到保障,都不知道,因为咱们没有保障。

  解说:

这次美国之行,彻底改变了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在郭凤莲脑海里的在印象,同时也让她想到了中国的未来。

  郭凤莲:

我感到中国人民也是非常强的一个民族,我想美国能做到,我们也应该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中国也能过上那种光景,这可以说是自己的一种,好像异想天开的那么一种想法。

  记者:

郭凤莲还只是众多的出访者之一,1978年,首都机场这个老航站楼记录下了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景象。

那一年,几百架次的飞机载着几百个代表团飞往欧洲、美国和日本。

据统计,这一年中国共派出各种代表团达到了529批次,人数是3200人以上,而其中副委员长副总理以上的国家领导人就有12位,出访的人数多、级别高,而且出访的目的地主要就是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只能用热潮两个字形容的出访考察,到底会给封闭多年的中国带回什么呢?

  解说:

就在大批的考察团启程之前,1978年2月26日,全国五届一次人大会议提出了中国未来23年的发展目标,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萧东连(中国改革研究会当代中国史特聘学者):

全党共识,民心所向。

更深刻的就是文革本身它是一个灾难性的一个大动乱,文革结束以后,引发了全党性的,或者是全民性的一种思想的反思。

  廖汉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不转就要垮台,我们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谷牧:

(原国务院副总理):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下定决心,经经济工作必须发展快一点。

  陈东林(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邓小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他想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国家,高速发展不走向世界是不行的。

  解说:

实现现代化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过的历史主题和民族梦想,从清朝末年兴起“洋务运动”,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系统地提出现代化思想,再到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央政府首次提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构想,1975又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确定为20世纪末。

但是长期的极左路线、闭关锁国和十年文革使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数次停顿,举步维艰,1978年,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中国百废待兴,种种因素都为实现现代化造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作家韩素音时透露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陈东林:

他说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学习外国,,一个是科学技术,一个是学他它的先进管理。

  肖东连:

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就是好的东西我们都要拿来,要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在世界先进技术的水平之上。

  解说:

1977年国家计委提出在5到8年时间里引进56亿美元项目的计划,但是当时面临一个最大问题,谁也不知道国外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先进技术,具体怎么引进。

于是,1978年大批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代表团第一次走出国门。

  谷牧:

我走之前,小平同志特别找我谈话,好的要看,坏的也看,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过来。

  解说:

在前往世界各地的大批考察团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由谷牧副总理率领的欧洲考察团,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欧洲五国,中国考察团受到了最高的礼遇和异乎寻常接待。

  杨波:

到(联邦德国)北威州,州长接待我们,在宴会上讲,你用50亿美金马上就可以定,用二百亿美金的话宴会以后,我们会谈一个小时就可以签字。

我们代表还没有回来,法国银行的行长已经到北京,提出25亿美金的贷款。

  解说:

当时的西方世界在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之后大量的资金正在寻找投资机会,恰好这时中国政府公布了大规模的引进计划。

回国之后,考察团专门向中央进行了汇报并提出建议。

  陈东林:

谷牧提出来了,要大胆地用欧洲西方国家的资金,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的思想。

  解说:

当时不仅谷牧提出引进资金,从日本回来的考察团也提出战后日本利用外资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是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这在1978年之前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举动。

  肖东连:

你是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制度上来讲是消灭资本主义的,你消灭了资本主义,你还引进外国的资本主义的资金,这是说不通,从理论上说不通,

  陈东林:

我们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宣传的就是我们向国外借钱就会被资本家控制,所以借钱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日德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最具启示意义

  解说:

在新中国30年的历史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直是绝对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但是到了1978年,出访考察的热潮使这个禁区开始慢慢出现突破的迹象。

  陈东林:

当时古牧在向政治局汇报的时候,讲了一句很大胆的话,说我们讲资本主义是垂死的,他说我看他离死期还早,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就笑了,有的人就说,谷牧啊,也就是你敢讲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

  肖东连:

王震去访问英国,失业工人有二层楼,感慨,英国发展不错,社会福利也挺好,差别也基本消灭了,如果加上共产党领导,那就是我们所想到的共产主义,当时对于领导人的精神思想上的解放,开阔思路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说:

在出访考察的众多国家里,对中国最具启示意义的是战败后的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他们与新中国几乎同时间起步,在15到20年里就实现了现代化。

  肖东连:

一个基本的经验、共同的经验,大量利用外资。

  杨波:

资金不够,它有的是资本,为什么不可以用?

  解说:

当时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方式,仅仅用外汇来购买技术和设备,中国还不具备那种财力。

  萧冬连:

当时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外汇存底是10来个亿,,实际上现实的需要,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突破了。

  解说:

1978年的中国尽管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达成了共识,但是“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笼罩着中国,在这种政治形势之下,任何的实质性的改革和突破都是难以进行的。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矛头直指“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公开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1978年的中国开启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邓小平: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的争论,从争论的情况看来,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解说:

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长达2个月的务虚会,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如何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陈东林:

邓小平大胆提出来,只要看准了,可以引进500亿美元,只要能生产出东西来,不怕借债。

有些人提出来,有些顾虑,这么大规模的和西方国家借贷,我们会不会被它们控制。

姚依林就提出这么一个说法,我们要在狼群中学会狼叫

  解说:

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邓小平访问日本。

在日产汽车厂公司,他得知日产汽车的生产率是当时中国长春汽车厂的99倍。

  王效贤(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邓小平访问日本随团翻译):

因此他发表感想,他说我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这就是现代化的速度。

  解说:

在日本为期8天的访问里,邓小平参观了4个工厂,还坐上了新干线列车。

  翻译:

怎么样?

乘新干线以后有什么感想

  邓小平: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解说:

在访日期间,邓小平还专程两次会见了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这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有一些招商引资的意味。

  王效贤:

小平同志第一句话就跟他说,这次我是抱着向你们请教的态度来的,然后就讲到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电子工业的现代化是不可以想象的。

所以,我很希望你们的电子工业到我们中国去。

  解说:

后来日本松下公司率先进入中国,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访问日本之后,邓小平又出访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

  施燕华(邓小平访问新加坡随团翻译):

他就发现确实是,新加坡把很多的外国的大公司吸引过来,所以这个税收方面是有一部分收入的,另外邓小平说创造了就业机会,新加坡人进入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工作,素质就提高了,也是一种培养。

所以这就是派生出来的第三方面的好处。

  解说:

据李光耀的回忆,当时邓小平就中国的改革问题和他单独会谈了三个多小时,他说,邓小平在1978年所看到的新加坡,为中国人要争取的最基本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在闭幕式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随后这也成为十一届三种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中国当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会议提出,今后中国要从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墨守陈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邓小平:

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解说: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一天,外贸部部长李强在答香港记者问时明确宣布了中国对外资禁区的突破。

  陈东林:

我们现在可以打开两个禁区,一个是我们过去不搞国家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贷款,说这个禁区现在没有了。

第二个,国外的资金到中国来投资,这个禁区也没有了,

  解说: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两天,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将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甚至对于全世界,这都是一个改变历史进程和外交格局的大事件。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他们认为邓小平向世界推出了中国的新形象。

  翻过永载史册的1978年,中国引来了1979的春节,正当举国都沉浸在充满希望的节日气氛时,邓小平在正月初二踏上了访问美国的破冰之旅。

  邓小平:

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在经历着新的转折。

  解说:

邓小平在访美期间说,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纽带,李光耀当时也感慨地说,我感到中国的大门再也关不上了。

  不久,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向前突破了关键的一步。

1979年4月,广东省委和1978年派出的港澳考察团都向中央提出建议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对外开放的出口加工区。

  王全国(原广东省委副书记):

这是小平同志的原话,这样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记者:

16年前在深圳,竖起了邓小平的画像,在许多人心目当中,它已经成了深圳的标志,甚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30年前,是邓小平为这个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起名叫特区,1984年在特区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争论当中,也是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来到深圳,明确肯定了特区政策的正确性。

随后十四个沿海城市和海南相继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面形成了沿海地区全境开放的格局,而接下来的课题,就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如何向纵深发展呢?

  解说:

1984年以后,中外合资企业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并从最初的加工和服务业转向重大产业乃至高新技术产业,上海贝尔公司是中国的第一家高新技术合资企业。

1989年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使他们的中外合作突然搁浅。

  冯大慈(原上海贝尔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是不是在改革开放上面要有一些什么动作了。

所以说他们就准备撤了。

  解说:

当时全国都出现了外方人员撤离和撤资的现象,美国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封锁,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急剧恶化。

1990年春节,邓小平来到了上海。

当时这个经济重镇的经济增长已经连续七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很快在他的提议下,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向世界宣布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赵启正(原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

浦东开发就是告诉它,旗帜鲜明地说,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向前走,但国际舆论反响不一致,有相当的舆论认为这是一个口号性的东西,

  李佳能(原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他不相信,你可能在上海这样一个敏感地区,这样一个关键地区,能把门打得这么开

  解说:

就在这一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当时,还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成为整个中国都在思考的问题,“反和平演变”、“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成为舆论的主导力量。

1991年2月15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文章大胆提出“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文章署名是“皇甫平”,《解放日报》的副总编周瑞金是作者之一。

  周瑞金(原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

所以当时很显然当时面临着一个关口,中国到底是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还是重提阶级斗争,走回头路。

  解说:

随后“皇甫平”又连续发文,提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如果我们仍然囿(you四声)于姓社姓资的诘难,就只能坐失良机。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主要媒体都纷纷批驳不问姓社姓资将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

  周瑞金:

因为当时提出来两种改革开放观,实际上把我们的改革开放当成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观。

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都认为是改革引起的,有的领导到上海严厉地批评皇甫平文章影响很坏,把好不容易统一的思想,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现在又提出一个什么搞市场经济,把全党的思想搞乱了。

邓小平南巡让中国迎来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解说:

实际上,皇甫平的系列评论来源于邓小平1991年在上海过春节时的讲话。

  赵启正:

小平同志说浦东开发晚了,他说如果早几年的话,形势就不一样了,长江流域和长江沿岸的城市,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形势会更好,

  李佳能:

另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周瑞金:

然后他又特别强调了,计划和市场这是手段。

资本主义有计划控制,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不要受市场经济的障碍。

他说改革开放一定要推进,

  解说:

《解放日报》皇甫平的四篇评论一刊登,迅速引发了一场全国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思想大交锋。

那么这场争论结果又将如何呢?

  上海贝岭公司是当时上海贝尔公司的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合资企业。

在这里,有一台非常特殊的设备,它为一次历史性的思想交锋给出了答案。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来到了这里,看到这台从国外引进的设备。

  陆德纯(原上海贝岭公司总经理):

他就问这个设备姓社还是姓资,我们就说这个设备是姓社的,那么他后来就说了,这个设备是从资本主义引进的,我们拿来用了就是姓社,

  邓小平(现场):

奥妙没有别的,是关起门来,还是开放,很简单。

  解说:

这是邓小平的第二次南巡。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南巡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在深圳他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此之后,任何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国迎来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邓小平:

要发达起来,穷了几千年,是时候了,不能等了。

  周瑞金:

我们说第一次思想解放是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这一次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的思想解放,它主要是破除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邓小平:

中国这个时候,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个条路都是死路,动摇不得。

  ,

  解说:

在中国当代史上,1978年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元年,1992年则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元年。

邓小平南巡之后,党的十四大召开。

  江泽民: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萧冬连: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改革,是开放推动了改革,我们中国的市场化的过程跟对外开放梯度推进的过程是完全吻合的,也就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到腹地这么一个过程,恰恰是我们市场化推进的一个过程。

  解说: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以往的观念突破转向市场制度的创新,从局部开放转向全面开放,从引进外资转向与国际接轨。

当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开始启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上海浦东这片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大上海这艘中国经济的旗舰终于拔锚启航。

  赵启正:

浦东开发重要的目的,第一目的是振兴上海,振兴上海的目的是服务全国的经济,并且加强国际对话,小平同志说了,希望上海成为一个金融城市,因为上海过去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还要这样搞。

  李佳能:

当时说要抓紧浦东开发,不动摇。

要在上海再造一个香港,

  解说:

解放前的大上海是远东的世界金融中心,外滩是当年世界各国的银行、公司和饭店汇聚的十里洋场。

1992年,浦东大开发做出了一个让历史都为之心动的决定,未来上海的金融中心就建在十里洋场的对面,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被命名为金融贸易区,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金融为产业核心的区域。

今天5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汇聚在这里,曾经在老外滩辉煌一时的很多外国银行和公司又回到了上海,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展现在黄浦江的东岸。

  赵启正:

现在陆家嘴金茂大厦这是中国第一个摩天大楼,接近30万平方米,超过沿江金融区的全部金融面积,规模和建筑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了。

黄浦江的历史在建国前,有相当一段是屈辱史,而今天呢,是我们中国自主了。

  解说:

浦东大开发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创造了很多记录,比如中国的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第一家获批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等等。

改革开放使浦东乃至上海成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希拉克(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浦东发表演讲《我喜爱中国,让我们携手共事》):

我就愿意站在浦东发言,浦东,黄浦江的东岸,太阳升起的地方,上海营造21世纪,重返亚洲经济大都会之列。

  解说:

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经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令世界为之瞩目。

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

从1993年起,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一直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今天,已经有一万六千多家外资企业落户浦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甚至在这里安家落户,并获得了永久居留权。

  威廉·凯乐(原瑞士罗氏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成功故事,而且我确信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很多益处,惠及到每一个中国人,而且也惠及了整个世界。

  记者:

2001年11月10日晚上11点38分,这一刻,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卡塔尔首都多哈,谈判席上一锤定音,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为了这一刻中国已经进行了15年艰苦的谈判。

而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舞台,也意味着中国从前用经济特区和优惠政策来推进对外开放的时代告一段落,从此,对外开放作为一种制度行为,更要遵循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一个全球化世界当中的中国,他的改革利益所及将不仅仅是中国。

  解说:

2006年1月23日,已经沉寂了15年的名字“皇甫平”再一次出现,这一次,他发表的评论仍然与改革开放有关,题目叫《改革不可动摇》。

  周瑞金2:

我认为当前出现了一股以反思改革的名义来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