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443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docx

广西省20XX年种植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以“三农”发展为目标,

全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广西农业厅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改革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农业部指导下,经过三年多的推进,广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

一、基本情况

(一)设置情况

广西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分三大块:

种植、水产畜牧及兽医、农机,推广机构总数3625个,分省、市、县、乡四个层级设置。

省级推广机构13个,其中种植业7个,水产畜牧兽医5个,农机1个。

地市级推广机构147个,其中种植业104个,水产畜牧兽医30个,农机13个;县级推广机构881个,其中种植业559个,水产畜牧兽医180个,农机89个,综合站53个。

乡镇推广机构2584个,其中种植业726个,水产畜牧兽医1152个,农机57个,综合设置649个,水产畜牧区域站1个。

每个乡镇都设立有相应推广机构。

(二)队伍情况

全区农技推广队伍编制23458个,其中省级581个,市级1652个,县级7361个,乡镇级13864个。

实有人数20953,其中省级590人,市级1415人,县级6736人,乡级12202人。

其中种植业人员编制数8054名,实有人员7519人,全部实现有编制、有队伍、有制度、有经费的公益性财政全额设置,其中有38个县(市、区)472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实行独立设置,编制2455名,实有农技人员2305人。

673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以乡(镇)政府主管、县农业部门指导,编制5599名,实有人员5214人。

从编制与实有人数上看,在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存在一定数量的空编。

(三)管理模式

从统计看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畜牧兽医全部为县管,渔业全部为县乡共管。

种植农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别有县管和乡镇管两种模式。

其中种植业推广机构独立设置350个,农机化推广机构独立设置57个,农业农机综合设置97个,为县管模式;其余主要为种植、农机、水利和林业、经管等综合设置的推广机构480个,以乡镇管理为主。

县乡共管所占比例少,其中种植业92个,综合设置49个。

二、主要成效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结合广西实际,加快推进改革的步伐,农业推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农科教结合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主要表现为:

(一)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区农业部门上下一盘棋,以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中心,全力推进农业各项产业发展。

20XX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10亿元,比20XX年的1448.4亿元增长80.2%;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比20XX年的912.5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比20XX年的2495元增长75.5%,是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二)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大力开展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进行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的遴选,为广西的主导、优势、特色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一五”期间,广西蔗糖、桑蚕、木薯产业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优质稻、香蕉、柑桔、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位居全国前列。

20XX年,全区粮食总产1465万吨,比20XX年增长2.62%;糖料蔗总产6800万吨,约占全国60%;木薯(鲜薯)总产540万吨,占全国的70%;蚕茧总产21.4万吨,比20XX年增长42%,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水果总产830万吨,比20XX年增加45%,进入全国前四位;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1720万亩和2433万吨,产量比20XX年增加15%;葡萄产业种植面积达27万亩,产量达25万吨。

(三)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推广机构,实行公益性定位,全区农业系统依靠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大力实施“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开展良种良法引进、试验与示范和农民培训,推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XX年粮、油、蔬菜、水果种植结构由20XX年的1:

0.09:

0.33:

0.045调整为1:

0.06:

0.38:

0.31。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区优质稻种植比例占85.4%,比20XX年增加4.9个百分点;优质果品率58%,比20XX年增加28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优质粮、甘蔗、柑桔、葡萄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生态旅游等农业服务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

通过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稳妥地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创新了农技推广方法,促进了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放活经营性服务。

“十一五”末,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3家,比20XX年增加45家,其中国家级21家,自治区级11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5219个,社员44.83万人,分别比20XX年增加3269个和19.83万人,合作社资产总额24.05亿元,是20XX年底的10.36倍。

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0XX年,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XX年的19%提升到30%,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户均增收超1000元,辐射带动农户200多万户,户均增收600元以上;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户均增收6500多元。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推广能力明显增强,全区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建设了7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200多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25万亩、产品422个;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乡、基地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组织了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累计应用新采购的仪器TPCB-II-C杀虫灯10.66万台,TPJ-2病虫调查统计器170万个,绿色植保技术约2亿亩次。

使用NY-8D农药残留速测仪检测全区蔬菜农药残留测试结果平均合格率96%以上。

(六)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农技推广机构与队伍,与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和广西产业创新团队,共同形成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三大主体支撑体系,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绿色植保工程,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生态农业技术,有效推动了农科教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推广“三免”技术8558万亩,“三避”技术1.14亿亩,间套种14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4亿亩次,水肥一体化发展到23万亩。

创新集成并广泛应用“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示范村1000多个,新建生态养殖池5万多座,示范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平均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超过500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培育了农技推广多元化服务组织,推动了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实行了农技人员进村包户责任制度,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和村级技术员,建立了“农家科技书屋”,开通专家服务热线,利用“12316”、“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技术服务。

特别是在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带动下,各种推广模式、良种良法试验成为农技人员的实训基地、农民的培训课堂,科技入户工作风生水起,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十一五”时期,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的6%增加5.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

20XX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4380元,比20XX年的2495元增加1885元,增长75.5%。

三、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出台文件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下发后,区人大、区党委政策研究中心、区农业厅、区林业厅、区水利厅分别组成调研组,开展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情况调查。

形成专题报告,上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并于20XX年1月16日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8〕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文件下发以后,各市、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及时作出批示,相继建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开展了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全面调查,对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组织制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并积极推动改革工作。

(二)部门推动,措施有效

为推动改革工作,自治区农业厅出台了《自治区农业厅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通知》,多次召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推进会。

给自治区党委书记、副书记、分管副主席呈报专题报告,并获得批示。

并形成调研专题报告给自治区人民政府。

报告请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实现独立设置,职能明确,职责分明,无论何种管理模式,上下指导与管理渠道都应畅通。

在农业部门推动下,全区108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制定了改革方案,解决了突出问题。

全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实现编制内财政全额,明确了乡镇推广机构职能与分工,制定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岗位责任,开展进村包户责任制。

从机构、编制、队伍、经费、制度上实现全方位保障。

乡镇种植业推广机构与改革前比有所调整,财政全额拨款上升了十几个点,每个农技人员配套工作经费1000-3000元/年不等。

(三)强化管理,制度先行

根据农业部有关要求,20XX年是制度建设年。

为进一步彰显基层农技改革的成效,全区乡镇推广机构以强化农技人员考评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考评、培训、责任、推广制度。

继续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各乡镇推广机构的管理与指导。

县级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县级派出到乡(镇)或跨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和资产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以钱粮双增为标准,重点在农技人员的考核评价和农技人员培训提高上下功夫,强调制度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果,真正实现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效果创新。

与农技人员签订责任状,实行制度上墙,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

(四)加强推广,示范带动

为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作用,区、市、县三级农业系统大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通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实施“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和“万元增收”339工程,凝注全区上下农技推广力量,形成上下一条心、系统一条线的农技推广队伍,以强化农业主管部门在农技推广中的管理与指导作用,共同促进农业各项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

同时,充分发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区的改革与建设工作。

20XX年以来,全区以重点推广超级稻、“三免”、“三避”技术和作物间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和“沃土工程”、绿色植保“三诱”技术,以及看禾选种、测产选肥活动等为抓手,累计引进区试的主要农作物品种21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良法覆盖率70%以上;各种新品种与实用技术给示范户带来收入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累计举办各种培训班32000多期,培训600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00万多份。

特别是全区柑桔黄龙病防控推行“三个一联动”(1个民约+1个合作社+1个机防队)机制,病株率从20XX年初的5.98%下降至20XX年的0.9%,病株下降了85%。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

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需求,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

要利用农业服务热线、“三电(电脑、电视、电话)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科技特派员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搞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探索建立新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五)科技创新,成果下沉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国家、自治区科研团队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设立了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启动了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和广西产业创新团队,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形成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三大主体支撑体系。

2009-20XX年聘请了19位农业院士、109位产业专家作为广西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启动了9个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在主产区设立了43个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品种与技术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辐射了100%主产区,使广西的桑蚕、甘蔗、木薯、柑橘等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柑橘黄龙病防控上成为全国标杆,跃身成为全国食用菌、秋冬菜大省,科技支撑和农业技术推广起到关键作用。

(六)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为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我区在财政困难情况下,仍坚持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

近年来,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加强试验示范基地、病虫害监测预报与统防统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科技入户交通工具等方面基础建设。

同时通过开展“一村一品”建设、乡村休闲农业开发等拓宽农业推广工作的视野与创新推广工作思维,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对龙头企业的产业扶持加大推广工作的力度与推动推广成效显现。

20XX年,率先支持了14个沿边乡镇开展乡镇站条件建设,20XX年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立项,80个乡镇推广机构成为国家首批建设试点,为进一步提高乡镇推广体系服务能力提供了保障。

(七)队伍提升,培训推进

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素质,作为我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

20XX年以来,全区农业系统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每年培训农技人员达1.8万人次以上。

同时,通过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改革示范县,建立农技人员外出培训制度,每年外出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把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由市、县两级组织集中培训,主要开展公共知识、时事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主推技术的培训,把农技人员当作政府联系百姓的重要桥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

四、存在问题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艰巨而漫长,乡镇推广机构“三权归县”模式推进进展缓慢。

虽然广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已实现财政全额和公益性定位,并且也实行了农技、农机综合设站,基本体现“剥离”,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仍旧有许多老问题无法解决。

主要是以乡镇为主的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难业务指导问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问题,以及农技推广的统一协调问题,农技人员的推广工作时间保证问题等等。

各级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认识上还有待提高。

(二)农技队伍建设仍旧是推广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让许多乡镇事业单位包括基层推广机构的进人问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部分乡镇推广机构缺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偏远山区县,甚至出现极个别推广站没有人员的情况。

(三)乡镇推广机构推广手段仍旧落后。

由于广西多为山区县份,自然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对农技人员下乡指导带来很多不便。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中,为解决下乡难问题,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允许配备下乡交通工具,但由于建设资金偏低也无法解决(地方配套有困难)。

(四)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偏少,广西各县、乡农技推广经费800-2000元/人不等,与承担庞大的农技推广工作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五)基层技人员的待遇偏低。

一是工资福利偏低,二是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住房不解决,很多农技人员寄住在乡镇推广站办公场所。

三是职称晋升难度大,长期在基层工作,工作量大(要承担乡镇中心工作),学习进修机会少。

五、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汇报与沟通。

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推进乡镇推广机构“三权归县”工作,充分发挥乡镇推广机构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真正实现科技助农增收、增效。

积极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更多的支持;加强与编制部门的沟通,争取在机构设置与管理模式上做到更科学更合理更能实现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的发挥。

做到上有支持、下有支撑。

(二)加强管理与指导。

继续创新机制,加强县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指导,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推广制度、用人制度、考评制度、培训制度的创新。

要善于做抓人的工作,切实落实好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制度,通过考评解决人的问题,岗位问题和绩效问题,提升能力,发挥作用。

(三)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在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把健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以确保推广工作有渠道,科技入户有桥梁、解决问题有支撑。

继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努力实现基层农技人员每年一轮训的目标,全面提高队伍人员素质。

(四)加强机构条件建设。

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在农业部、发改委的支持下,把条件建设作为绩效考评的内容,纳入各区设市、区政府考核指标,争取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全面提升乡镇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