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372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9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14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学案

【高频考点解读】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热点题型】

热点题型一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变式探究】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

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提分秘籍】

(1)变化

①商业活动场所: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④流通领域: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⑤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⑥商人地位: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⑦生产关系:

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②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③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⑤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方法技巧】

1.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角度命题。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朝代,其发展速度和呈现的特点各异。

命题人往往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品种类、商业区域专业化等方面设置。

解题时需结合不同时期的商业成就及特点来分析。

2.从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

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响尤为重要。

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举一反三】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选A项。

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热点题型二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例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变式探究】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提分秘籍】

总体趋势: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方法技巧】

方法1 从城市职能的变革角度命题。

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唐末宋初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解题时需注意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从商业发展、经济政策等角度思考。

方法2 从市坊关系的变化角度命题。

市坊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严格控制,唐代及其之前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宋代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

唐宋时期是命题考查的重点。

解题时需结合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来分析。

【举一反三】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A

热点题型三“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例3.(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变式探究】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

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提分秘籍】

1.从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角度命题。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且每一王朝“抑商”措施不同、程度不同。

高考命题多运用原始史料,考查不同时期“抑商”政策的表现、特点。

解答时应注意紧扣所给情境,抓住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2.从农商关系及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商商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农业的发展会促进商业的进步,因而并不能完全抑制商业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了农商并重、工商皆本等进步思想。

解题时往往从逆向思维角度,结合具体史料分析。

3.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但在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抑制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举一反三】

《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D

热点题型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例4、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答案】

(1)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所处的地位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提分秘籍】

1.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仅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但是它代表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趋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解题时往往从其积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2.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

明清时期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反映了西方文明进步及东方文明的逐渐落后的差异。

高考会从中西方发展趋势及综合链接角度进行命题。

解题时需结合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高考风向标】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

【答案】B

【解析】这一题考查空间概念,根据一般的地理常识可知,朱仙镇是在今天的河南省,而景德镇则在今天的江西省,据此再结合地图可知B正确。

3.(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4.(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E.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F.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G.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H.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5.(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6.(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3)问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白银成为货币、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

7.(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

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

【答案】影响:

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8.(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以看出①正确;由“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②正确;③中的“放弃”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问题,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①正确;纸币的发行自然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

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④正确;根据“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见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排除③,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4.(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分)

【答案】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8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