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295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广东省汕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

广东省汕头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与答案

  广东省汕头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药学伴随中国古老的社会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

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药物,运用从生活、生产实践尤其是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而探索、总结和积累医疗技艺和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点。

同汉字因保留了原始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因而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独具特色一样,中医药学也因为直接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来,而同样独具特色。

  最能体现中医药学的哲学建树的是其整体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天人一体观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人相应”论,在中医学上的运用和反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为自然界是个整体,而人则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二是认为人自身也是个有机整体。

  整体恒动观是指在认为人是个有机整体的前提下,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在患病过程中则又互为因果、相互制约。

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充满朴素物本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理论上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特征,乃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所谓“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就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的这段话,把中医药学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理论特征,表述得淋漓尽致。

  诊治上的辨证论治原则,是对相应时代所不断发展着的物本主义和辩证法在医疗实践上的运用。

“辨证”就是在“四诊”即望神观形、听声嗅味、察言问病和按诊切脉的基础上,在整体观念、四诊和参等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内外征兆方面入手,了解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探明并抓住病根,然后审因论治。

具体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和“热病辨证”。

  临床上集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为一体的特点,也充满深刻的哲理。

诸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三因制宜和布阵用药中的“八略”立法、“八阵”制方等等,无一不渗透着辩证法。

而在具体选药配方中的辨析药性、熟知药味、明晓归经、炮制适度、配伍确当、药量相宜、煎煮得法等等,也都无一不是对辩证法等哲理的灵活运用。

  中医药学所蕴含的哲理远不止这些,诸如自然观、物质观、运动观、整体观、联系观、时空观、矛盾观、系统观、调控观、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认知观等众多方面,无一不在。

  (摘编自宋定国《国学纵横·中医药学之哲学建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的哲学建树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整体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B.“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八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理论特征。

  C.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热病辨证则是其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D.“八略”立法、“八阵”制方等布阵用药法以及辨析药性、熟知药味等选药配方法均体现了中医在诊治上的特点及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药物,借助生活、生产实践经验来探索、总结和积累医疗技艺和方法,这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点,也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B.汉字因保留了原始的象形文字特征而独具特色,中医药学则因直接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来而独具特色,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C.中医药学“治病求本”,但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急病采用治标的方法,对缓病采用治本的方法,这也是辩证法在中医临床上的运用。

  D.中医药学伴随中国古老社会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其哲学建树以朴素的物本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既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又是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这是中医学根据天人一体观提出的观点,也是中医药学提出整体恒动观的前提。

  B.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之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

  C.在孙思邈看来,不能慈悲为怀,没有恻隐之心,不为病人着想,贪图名利,计较个人得失,顾虑

  

  个人安危,妄论是非,自夸自许者是无法成为医生的。

  D.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病变部位、原因及性质,抓住病根,最后审因论治,这就是中医药学辨证诊治的基本过程。

  (该项语出第7段,该段主要讲中医药学在临床上的特点,故选项中“诊治上”应为“临床上”。

  (根据文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应理解为对紧急病症先“治标”以使其缓解或消除,待病情缓和稳定后再“治本”以解决根本问题。

  (孙思邈的话意思是不具备高尚医德的人“不配”当医生,而不是说其“无法成为医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

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知抚州金谿县。

郡督输赋急,大中请宽.其期,不听,纳告敕投劾而归。

已而主太常寺簿。

光宗受禅,除监察御史。

大中谓:

“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

”上疏详述。

迁殿中侍御史。

奏言:

“进退人才,当观其趣向之大体,不当责其行事之小节。

趣向果正,虽小节可责,不失为君子;趣向不正,虽小节可喜,不失为小人。

”陈贾以静江守臣入奏,大中极论其“庸回亡识,阴废正人,傥许入奏,必再留中,善类闻之,纷然引去,非所以靖国”。

命遂寝。

江、浙四路民苦折帛①和买②重输,大中曰:

“有产则有税,于税绢而科折帛,犹可言也,如和买折帛则重为民害。

今令纳折帛钱,大失立法初意。

”朝廷以其言为减所输者三岁。

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

上欲易置他部,大中曰:

“是尝为刑部,固以深刻称。

”章三上不报。

又论大理少卿宋之瑞,章四上,又不报。

大中以言不行,求去,改吏部侍郎,辞不拜,乃除大中直宝谟阁,而大同、之瑞俱与郡。

城南民田,潮溢不可种,大中捐公帑治石筑之,民不知役而蒙其利。

郡讹言夜有妖,大中谓此必黠贼所为,立捕黥之,人情遂安。

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及侂胄诛,即召见,落致仕,试吏部尚书。

嘉定改元,兼太子宾客。

是年六月卒,年七十有八,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正惠。

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及其遇事而发,凛乎不可犯。

自少力学,趣向不凡。

所著有奏议、外制、文集三十卷。

  (节选自《宋史·林大中传》)

  【注】①折帛:

指折纳绢帛的一项重赋。

  ②和买:

指政府于春季贷款给农民,至夏秋

  

  时令农民以绢偿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请宽其期宽:

宽延。

  B.非所以靖国 靖国:

使国家安定。

  C.命遂寝 寝:

罢免。

  D.固以深刻称 深刻:

严峻苛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B.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C.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D.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大中正直敢言,他认为应提拔志趣志向端正的君子、退抑不正派的小人,他曾多次上奏章检举大理少卿宋之瑞,但朝廷最终不予回应,未作处理。

  B.林大中关心百姓,他看到江、浙四路的百姓苦于折帛、和买的重赋,就向朝廷进言减免,看到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进无法耕种,就用公款为百姓修筑田地。

  C.林大中颇有见地,听到郡中夜间有妖怪的谣言,他认为这一定是狡黠的盗贼干的,立刻捕获并对之施以墨刑,使人心得以安定。

  D.林大中从小学习努力,志趣志向不同一般。

他清心修行不嗜欲,平时表现出来的样子很柔弱,等到遇事发作起来时,却凛然不可侵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

(5分)

  

(2)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

上欲易置他部。

(5分)

  (寝:

停止。

  (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朝廷最终不予回应,未作处理”错,朝廷最后改任宋之瑞为郡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沿续承袭不循正道,不能用来尊重典法礼仪、安定神灵(或“使神灵安定”)。

  【评分细则】“沿袭”“所以”“妥”各1分,句子

  

  大意2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沿袭”翻译为“沿续承袭”“沿用因袭”“依照旧例行事”“沿续继承”等给1分;“所以”翻译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等给1分;“妥”翻译为“安定”“使……安定”等给1分;整体句意给2分。

  

(2)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弹劾他执行法令太严苛。

皇上打算改换他到其他部门。

  【评分细则】“为”“用法”“易”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为”翻译为“掌管”“治理”等给1分;“用法”翻译为“执行法令”“依法断罪”等给1分;“易”翻译为“更换”“更改”“改变”“变更”等给1分;整体句意给2分。

  参考译文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

进入太学,绍兴三十年进士及第,为抚州金谿县知县。

郡守督促缴纳赋税非常急迫,林大中请求宽延期限,不接受,交上委任状递上弹劾自己的文书而还乡。

后来任太常寺主簿。

光宗接受禅位,授为监察御史。

林大中认为:

“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沿续承袭不循正道,不能用来尊重典法礼仪、安定神灵。

”上奏疏详细论述。

调任为殿中侍御史。

上奏说:

“提拔退抑人才,应当观察他志趣志向的大体,不应当对他行为的小节求全责备。

志趣志向确实端正,即使小节应该责备,也不失为君子;志趣志向不正派,即使小节可嘉,也还是小人。

”陈贾以静江守臣身份入朝奏事,林大中极力论斥他“用心奸邪(回,通‘违’)、没有知识,暗中罢退正人君子,假如(“傥”,同“倘”)准许他入朝奏事,必然再度留在朝中,好人听说了,将纷纷离去,不是使国家安定的办法”。

命令于是停止。

江、浙四路百姓苦于折帛、和买的重赋,林大中说:

“有产业就有税收,对于税绢收取折帛税,还有得可说,假如是和买又折帛就是对人民的双重祸害。

现在命令缴纳折帛钱,大大违背了当初立法的本意。

”朝廷由于他的进言而减免了三年要征的税收。

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弹劾他执行法令太严苛。

皇上打算改换他到其他部门,林大中说:

“他曾管理刑部,本来就因严峻苛刻著称。

”奏章三次递上去没有答复。

又论列大理少卿宋之瑞,奏章四次递上去,又没有答复。

林大中因进言不能实行,请求离职,改为吏部侍郎,辞谢不到任,于是任林大中直宝谟阁,而马大同、宋之瑞都担任郡守。

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进无法耕种,林大中拿出公款购石料修筑田地,百姓没有服劳役就蒙受了惠利。

郡中谣言说夜间有妖怪,林大中认为这一定是狡黠的盗贼干的事,立刻捕获他施以黥刑(指

  

  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人心于是安定。

林大中罢官还乡,退处十二年,未曾把得失放在心上,在龟潭上建园林,客人来了,采摘枸杞菊花,钓捕溪中游鱼,饮酒赋诗,对当时政事一句也不谈。

等到韩侂胄被杀,林大中立即被召见,特命复出任职,试任吏部尚书。

嘉定改元,兼任太子宾客。

这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号正惠。

林大中清心修行不嗜欲,柔弱的样子好像承受不了衣衫的重量,等到他遇事发作起来时,却凛然不可侵犯。

从小努力学习,志趣志向不同一般。

著作有奏议、外制、文集三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泥溪

  【宋】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①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②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笑窝:

同“笑涡”。

②齐:

(jì)调和味道。

  8.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

(5分)

  9.诗人为何“屡问程”?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问”的原因。

(6分)

  8.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淡红色的野花比作酒后脸上泛着淡淡红晕的少女,(1分)将水面泛起的涟漪比作少女脸上的浅浅笑涡,(1分)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春夏之交的傍晚,泥溪路边野花娇美动人、溪面静中有动的景象,(1分,说对其中一个就给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

(1分,喜爱或愉悦有其一即可)

  或:

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野花、溪流当作少女来写:

野花在余晖下呈浅红色,说成是酒后泛起淡淡红晕(1分);平静的水面泛起涟漪,说成是脸上露出浅浅笑涡(1分)。

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春夏之交的傍晚,泥溪路边野花娇美动人、溪面静中有动的景象,(1分,说对其中一个就给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

(1分,喜爱或愉悦有其一即可)

  补充:

1)赋分情况:

修辞1分,分析各1分(共2分),作用1分,情感1分

  2)修辞手法:

①答出比喻或拟人(1分);②答出比喻或拟人,外加其它修辞手法共不超过2种的也得1分,超过2种手法不得分。

  3)修辞手法分析(2分):

①能答出本喻体之间相似性得满分(1个1分共2分);②能答出“野花”“溪流”人格化特点的得满分(1个1分共2分);③颔联第一句答比喻,第二句答拟人而分析对应合理的得满分;④修辞手法回答正确,分析出现“张冠李

  

  戴”情况的可给1分(如,修辞手法写拟人,分析按比喻进行分析时,则分析部分得1分);⑤回答“对仗”“对偶”分析到位,2个得分点共3分最多给1-2分,分析不到位不给分。

  4)修辞手法作用(1分):

能答出意象特点就可得1分,如:

只答出“野花”或“溪流”中任一形象特点则得1分。

从形象的神态、姿态或画面感,或氛围特点等均可得1分。

  5)情感作用(1分):

①答出“喜爱”“闲适”“愉悦”“开心”均可;②拔高文意不给分,如:

热爱“祖国”山川胜景;“归隐”,对“自由的向往”等。

  9.①诗人因为贪看泥溪美景,一路不时在树荫下停驻欣赏,误了赶路;(2分)②因为夕阳西下,天色昏暗,(2分)③因为乡村人家已经在做晚饭,飘出了让人觉得比珍馐佳肴还美味的饼的香气,让人顿觉饥肠辘辘,(2分)因此屡次询问轿夫还剩下多少路程。

  补充:

1)赋分情况:

三个原因,答出1个得2分,三个共6分。

  2)原因①围绕“贪景误途”、“日落问途”、“饥饿问途”则可。

②关注关键词给分:

如答“因贪恋泥溪美景,不知不觉夕阳已西下,误了赶路”可视为答对2点,给3分;③若仅摘原诗句答对“原因”而没有分析,则每一个原因只给1分,如答“斜阳塞轿明、喜阴时休驾”、给2分。

但抄最后两句“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则不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动物的鸣叫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____?

____”。

  

(2)《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

  10.

(1)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此句应注意“鹃”字)

(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句应注意“渺”字)(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此句应注意“箸”字及“拔”字)【细则】按句给分(1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捉鳖大王

  孙方友

  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

刘二就是远近闻名的捉鳖大王。

  世间凡事称王者,必有绝技。

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

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

  鳖,食居有规律。

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

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

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找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

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此说有所失真。

但无论冬夏春秋,皆逃不脱他的火眼金睛这一点无疑。

鳖还有向阳向绿之脾性,更有“两不卧”之习——不卧污泥窝,不卧石头窝,一般爱卧在清水浅沙处和多螺蛳的绿色水草下。

一看便准,刘二就蹑手蹑脚,出手如箭,一举之劳,鳖便成了瓮中之鳖。

  刘二能日捉几十只,自然称得起“王”。

  鳖称团鱼,又叫甲鱼,味鲜美,能壮阳延寿。

刘二家特备养鳖池,池内有浅沙,捉了便放进去,冬夏皆有鲜货。

  刘二不但卖鲜团鱼,也出售团鱼汤。

刘氏团鱼汤,肉色鲜活,味美别致,堪称陈州一绝。

刘氏团鱼汤不在街上出门面,更不挂招牌,只在家中做。

若有人前来定汤,他便到鳖池内捉出一只,用草戏出鳖头,一刀剁了,放入热水中,褪去鳖衣,掀开鳖甲,取出五脏,只留苦胆。

刀解数块后,把胆汁搦进肉里,然后爆炒。

等五味“吃”进肉里,方添水烧汤,顿时满屋异香。

  据传鳖之最贵处便是这股异香和鳖裙,因而刘家人皆长寿。

  大凡来陈州的官员或贵客,除去品尝蒲根儿外,更不忘喝一顿刘氏团鱼汤。

每每酒过三巡,刘二便按时送来了鲜汤。

客人盛情不过,敬酒三杯。

刘二也不客气,一气喝干,双手抱拳晃一周说:

“见笑!

”然后便端起托盘出门,并不急走,直等满棚赞誉声起,方心满意足回家忙活。

  刘氏生意极红火。

  这一年,陈州沦陷。

一日本大佐听说刘二汤绝,便派人命令其日送一汤。

刘二应下,做了,端汤直送宪兵队部。

那大佐正在院里纵使狼狗撕一个女人的衣服。

那女人惧怕地惊叫着。

大佐哈哈大笑,双目放出淫光……刘二面色苍白,双腿禁不住地打颤,鳖汤溢了一托盘。

  日本大佐见刘二送汤来了,便止了狼狗,放刘二进了他的卧室。

刘二余悸未消地放了汤,正欲回走,突然被大佐喝住。

那大佐的鹰眸时而盯汤,时而盯着刘二那苍白的脸,突然冷笑一声,命人从食堂

  

  内端出两只碗,把鳖汤一分为二,指着其中的一碗命令刘二道:

“你的,先喝!

  刘二擦了一把被吓出的汗水,端汤先喝了。

好一时,大佐方喝,喝毕,伸出拇指对刘二说:

“汤的大大的好!

你的良民大大的!

  刘二如万针刺心。

  即日起,刘二每天皆来送汤,照例是一分为二,他先喝,大佐后喝。

  大佐喝过鳖汤,精力旺盛,杀人作乐,强奸妇女,无恶不作。

  街人大骂刘二,说他用鳖汤养肥了一只狼。

这只狼杀人成性,南京大屠杀时曾砍卷三把柳叶刀的刃。

刘二对狼如此孝敬。

可见是一条没有血性的叭儿狗!

  此后,再没人去刘家订汤。

  刘二有苦难诉,仍得垂着眼皮去送汤,每日一次,从不敢怠慢。

  这一天,刘二照例前来送汤,大佐照例一分为二,刘二先喝,大佐后喝。

没想半夜时分,大佐七窍流血,一命呜呼。

宪兵队第二天才发现大佐身亡,便火速捉拿刘二。

谁知到了刘家,刘二也早已七窍流血,命丧九泉了……

  据陈州人说,刘二为寻这种慢性剧毒药,曾送人二十只大团鱼。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二送鳖汤,客人盛情敬酒,连日本大佐也要刘二与其共享鳖汤,说明鳖汤“味美别致”,刘二因鳖汤而享有很高的威望。

  B.街人因为刘二天天给日本大佐送鳖汤而大骂刘二,这体现了民众对侵略者的反抗意识,但他们并不理解刘二内心的痛苦。

  C.面对侵略者,刘二是个弱者,但他身上隐藏着一股血性,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书写了一个小人物生命辉煌的一笔。

  D.小说视角独特,作者以历史的眼光去观照现实,写出了一个民族英雄在压抑中扬起民族气节的那种壮烈,感人至深。

  E.品尝蒲根儿、喝刘氏团鱼汤是陈州风俗,小说携带着“陈州”这片土地的气味,体现着乡土文化对人性的诠释。

  

(2)小说运用哪些手法来突出刘二的捉鳖绝技?

(6分)

  (3)请简要分析刘二的形象。

(6分)

  (4)小说题为“捉鳖大王”,而文中除了写“捉鳖”还叙写了刘二的哪些故事?

这些情节是否离题?

为什么?

(8分)

  

(1)CB(答C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答A、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E项中“喝刘氏团鱼汤是陈州风俗”于文中无据。

A项中“日本大佐也要刘二与其共享鳖汤”及“刘二因鳖汤而享有很高的威望”有

  

  误;D项“以历史的眼光去观照现实”及“民族英雄”有误,小说用当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书写的只是一个小人物。

  11题主观题评分细则:

  

(2)小说运用哪些手法来突出刘二的捉鳖绝技?

(6分)

  答案:

1侧面描写,通过写鳖的食居规律,或“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从侧面来表现刘二深谙捉鳖之道;2通过动作描写,如“蹑手蹑脚”等来突出刘二捉鳖的高超技艺;3运用比喻,如“出手如箭”,表现刘二出手的准和快。

④衬托,以“陈州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来衬托刘二捉鳖技艺之高。

  评分细则:

以上4点任答对3点可得6分。

其中每点答对手法1分,分析说明1分。

  (3)请简要分析刘二的形象。

(6分)

  答案:

1捉鳖技艺精湛。

捉鳖眼真、手准,能日捉几十只。

②做鳖汤厨艺高明,做鳖汤味美别致,堪称陈州一绝。

2舍生取义,为民除害。

为了毒杀侵略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克制忍耐,忍辱负重。

面对街人痛骂,他依然每日一次垂著眼皮去送汤,不敢怠慢,内心却选择用生命去反抗。

⑤为人豪爽。

客人敬酒三杯,刘二也不客气,一气喝干,双手抱拳晃一周。

  评分细则:

以上5点任答对3点得6分。

其中每点答对形象要点1分,分析说明1分

  (4)小说题为“捉鳖大王”,而文中除了写“捉鳖”还叙写了刘二的哪些故事?

这些情节是否离题?

为什么?

(8分)

  答案:

小说还叙写刘二做鳖汤(团鱼汤)和用鳖汤毒死日本大佐的故事。

(2分)这些情节不会离题。

1叙写这些情节能够使人物性格更加多面,丰富“捉鳖大王”的形象;(2分)2做鳖汤也是“捉鳖大王”的绝活之一,这个情节是在捉鳖故事上的延伸(或:

为下文写刘二毒杀日本大佐的情节做了铺垫);(2分)3刘二毒杀日本大佐也类似在“捉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分)所以,这些情节并不离题。

  评分细则:

写出“还叙写做鳖汤(团鱼汤)得1分,“毒死日本大佐的故事”得1分。

这些情节不会离题。

1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合理可得2分;2从前后结构情节角度分析合理可得2分;3从主题角度分析,能看出惩处日本人是真正的“捉鳖”可得2分。

(第二问有观点,有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