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9147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心理学.docx

《传播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心理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心理学.docx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

㈠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

㈡传播心理学又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义时期;

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

㈢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行为主义发展的第三时期。

第一节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质。

他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看来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第二节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第三节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生理内驱力、遗传因素、过去的经验或训练、年龄等。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主要观点

㈠交互决定论

他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是相互影响、交互决定的,构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这一理论的提出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决定论的倾向。

㈡自我调节论

他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㈢自我效能论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第五节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提出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而且行为主义并不否认人的思维、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这对观察和分析判断媒体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必须是能被直接观测到的。

在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的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研究思路。

二、S—R联结与魔弹论

在行为主义体系中,S—R联结是解释一切行为的基础,S—R学习理论就是研究刺激和反应形成联结的规律。

“魔弹论”也就是“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骇人的威力,它将受众看作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者护士面前昏迷的病人,使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存在,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病人,子弹和注射液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三、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传媒效果的研究也许是对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传媒研究,而传媒暴力与行为暴力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非常受人关注,这二者之间有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一直困扰着传媒和传播研究人员,一些证据表明,攻击性原型的魅力和对攻击性原型的认同程度,加深了媒体暴力的影响,有些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但我们也要谨慎对待,因为测量手段的人为性和对传媒暴力影响大小的判断也会造成一些偏差。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首先提出。

它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不是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精神分析是从对精神疾病的分析和治疗实践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

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又是研究潜意识活动的理论。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整套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开拓了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领域,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史学家波林(Boring)在其巨著《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谁想在今后3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

㈠生平介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犹太人,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成就就是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

1956年他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4岁时随父母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生活了近80年。

1873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5年他去法国向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夏尔科学习对癔病的治疗和催眠技术,返回维也纳后,他便开始了对神经症的心理学原因的探索。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理论新编》、《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1930年弗洛伊德荣获了歌德奖金。

他晚年患了口腔癌,为了解除病痛,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了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

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在82岁高龄时被迫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㈠潜意识论

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现象和内容不同,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层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潜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它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

潜意识则是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的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由于这些冲动不被社会习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

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察觉,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更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

㈡本能论

本能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格理论的动力学基础。

1.定义: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

2.本能的特征

⑴、来源:

任何本能都源于身体内部的需要或冲动,并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⑵、目的:

本能的目的是消除某种本能刺激的根源,以满足体内需要状态,重建内在平衡。

⑶、对象:

本能的对象是指本能行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以及所采取的手段。

⑷、原动力:

本能的原动力决定于身体欠缺的程度。

㈢人格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⑴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

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和基础。

⑵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本我并使本我得到满足

⑶超我:

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监督自我的部分,它遵循至善原则,督促自我控制、引导、压抑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这些理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思想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㈤、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1、焦虑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使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作出的反应,所以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

2、焦虑的发展阶段

⑴、原始焦虑阶段

人的焦虑最早来自婴儿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

⑵、后续焦虑阶段

后续焦虑是指个体在出生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遇到无法应付的情形或自我意识到本我的涌现可能使自己再次陷入被动物能的状态,就会以焦虑为信号调动内部已经形成的防御机制来应付。

2、自我防御机制

⑴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⑵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

A压抑

压抑是指个体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派遣到潜意识中去。

压抑有两层含义,一是压抑是一种主动遗忘的过程;二是被压抑的思想观念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地活跃着,一旦条件许可,如前意识放松警惕,它就会经伪装进入到意识中。

B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

C投射

投射是指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

D否认

否认是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

E移置

移置是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或是转变驱力,前者是对象移置,后者是驱力移置。

F升华

升华是指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

G自居作用

自居作用指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

H倒退

倒退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倒退有两种:

一是对象倒退,二是驱力倒退。

3、焦虑的类型

A现实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产生,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

B神经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以自我对来自本我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也以现实性焦虑为基础而产生。

C道德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觉为基础而产生。

㈥、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

1、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

2、他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欲望的改头换面的表达和实现,是受到抑制的无意识冲动与自我监督力量之间的一种妥协,因而对梦的分析也就是人们通向人的无意识的最好途径。

3、梦的内容分为“显在内容”和“潜在思想”两部分,前者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的形象或事件,它往往受到了理性、意识、道德原则的规范而变得形式化和修饰化;而后者则是这些形式和修饰所掩盖的真正的愿望和本质。

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意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人的心理结构、心理动力等方面做出了富于洞察力的探索和阐述;

2、由于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的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因此其观点早已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理解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的科学;

3、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他的“泛性论”的观点也致使他的理论存在着片面性的缺陷。

三、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的主要观点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起被称为早期精神分析或古典精神分析。

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8年阿德勒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不可分割的实体,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或“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一个总目标,力图做一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

2、自卑与补偿

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与生俱来的,在婴幼儿时期,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劣势,需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由此必然产生自卑和补偿。

3、生活风格

阿德勒把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人格的统一性、个体性,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方法和希望对人生做出贡献的愿望等。

4、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

一种是优越情结,即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另一种是自卑情结,即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万念俱灰,甚至陷入神经症中。

他还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统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赖型;三是回避型;四是社会利益型。

他认为前三种类型的人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都是错误的,只有第四种类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5、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的。

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的思想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是针锋相对的,他极其重视自我及其创造性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这深深地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的自我概念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㈡、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荣格毕业于瑞士的巴塞尔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21年他出版了《心理类型学》一书,标志着分析心理学的创立。

荣格把自己的思想叫做分析心理学,是为了区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

1904年荣格和他的同事对患者做了大量的字词联想实验,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

荣格发现患者对有些联想词会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包括反应时的延长、对反应词的再现错误、对反应的的重复,他把这些联想词叫作“情结指示词”,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些词的分析,就可以探测出患者心理的症结所在。

荣格认为,情结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一个个独立单元,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而有自己的驱力;情结是潜意识的,但足以影响意识活动;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它是集体潜意识或原型和个人经验相联合而形成的;情结是人人都有的,但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上因人而异,荣格认为,情结主要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道德与人性的冲突。

2、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⑴意识: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它由各种感知、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同时意识也在不断发展,重新塑造和完善新的自我,他把这一过程叫做个性化。

⑵个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个体人格大多是有其所具有的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

荣格认为心理治疗就是要帮助患者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他后来发现情结不只是消极的,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⑶集体无意识位于心灵的最深层,它是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他认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

3、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⑴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人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还不具备完善的自我,虽然有意识但意识结构不完整,他们的一切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父母,随着记忆的延伸和个性化的作用,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⑵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

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狭窄意识,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⑶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

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许多中年人虽然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

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⑷老年期

老年人容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第二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后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精神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以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在弗洛伊德去世后,他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心理学家,我们来看看具有代表性的埃里克森的主要观点。

一、生平介绍

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德裔美籍的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此后对人的自我发展问题、儿童指导研究及文化人类学进行潜心钻研,1950年他的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出版,他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埃里克森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精神分析必须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将精神分析范围从对个人的分析评价扩展到对集体乃至整个文化的分析评价。

㈠、自我及同一性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而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他把自我看作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共同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个人的命运。

在自我特性中,埃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具有健康的建设性机能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及自我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

这一复杂的内部心理状态包括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性、一致性和连续性以及社会团结性,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同一性危机。

㈡、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依照渐成论原则进行,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的力量,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他认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能够增加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反之则反。

健康的人格发展必须综合每一次危机的正反两个方面,否则就会有弱点,人的发展阶段是以一种循环的形式相互联系着,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圆圈。

㈢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修正并扩充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他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论突破了其他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早期人格发展的局限性,埃里克森所划分的八个阶段,其中的前五个和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是一致的,但埃里克森在描述这几个阶段时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

1、婴儿期(0—1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

理冲突;

2、儿童期(1—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5—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20岁):

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

繁殖对停滞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感的冲突。

第三节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一、潜意识与广告说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潜意识研究为广告人提供的极好的机会,广告人很快意识到采用更微妙的说服方式的重要性,他们将广告诉求通过心理层面隐藏起来,使广告可能在完全意识不到的层面上起作用。

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的对象性

大众传播的对象性是指针对特定的受众提供特定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启示我们,大众传播要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不仅要考虑到受众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节目定位、节目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还应遵循不同阶段的个体人格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一、广义的认知心理学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以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心理学流派和理论。

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以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宣称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我国也被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

二、核心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示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认知发展的理论,他从对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