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064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docx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语文版DOC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1.说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释]“说”通“悦”,高兴。

2.女

[例]诲女知之乎。

(《论语》)

[释]“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知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释]“知”通“智”,智慧,明智。

4.不

[例]尊君在不?

[释]“不”通“否”。

5.要

[例]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释]“要”通“邀”,邀请。

6.转

[例]哀转久绝。

(《三峡》)

[释]“转”通“啭”,鸣叫。

7.阙

[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释]“阙”通“缺”,中断。

8.反

[例]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释]“反”通“返”,返回。

9.强

[例]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

[释]“强”通“僵”,僵硬。

10.属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释]“属”通“嘱”,嘱咐。

11.坐

[例]满坐寂然。

(《口技》)

[释]“坐”通“座”,座位。

12.少

[例]意少舒。

(《口技》)

[释]“少”通“稍”,稍微。

13.指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

[释]“指”通“直”,一直。

14.惠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释]“惠”通“慧”,聪明。

15.扳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释]“扳”通“攀”,牵,引。

16.食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释]“食”通“饲”,喂。

17.见

[例]才美不外见。

(《马说》)

[释]“见”通“现”,表现。

18.材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释]“材”通“才”,才能。

19.邪

[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释]“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羞

[例]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释]“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21.简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释]“简”通“拣”,挑选。

22.曾

[例]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曾”通“增”,增加。

23.衡

[例]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衡”通“横”,梗塞,不顺。

24.拂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拂”通“弼”,辅佐。

25.乡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释]“乡”通“向”,从前。

26.得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释]“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7.辩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释]“辩”通“辨”,辨别。

28.与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释]“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9.辟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释]“辟”通“避”,躲避。

30.徧

[例]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释]“徧”通“遍”,遍及、普遍。

31.孰

[例]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孰”通“熟”,仔细。

32.被

[例]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释]“被”通“披”,穿着。

33.支

[例]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释]“支”通“肢”,四肢。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集(语文版)

                    【七(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六则》)“说(yuè)”:

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àng)”:

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

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

(《期行》)“不(fǒu)”:

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

(《陌上桑》)“不(fǒu)”:

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

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

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

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

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

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

通“缺”,断缺。

  

11、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

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g)”:

通“耸”,高耸。

 

                       

                      【七(下)】 

1、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huò)”:

通“座”,座位。

 

2、 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

通“藏”,躲藏。

 

3、 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4、 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

通“现”,出现。

 

5、 技止此耳!

(《黔之驴》)“止(zhǐ)”:

通“只”,只不过。

 

6、 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岳飞》)“阙(quē)”:

通“缺”,缺少。

 

                       【八(上)】 

1、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

通“现”,出现,显现。

 

2、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

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

通“增”,增加。

 

4、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

通“弼”,辅佐。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

通“遍”,遍及,普及。

 

6、能不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堕(huī)”:

通“隳”,毁坏。

 

7、门人然烛来。

(《崂山道士》)“然(rán)”:

通“燃”,点燃。

 

8、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陇(lǒng)”:

通“垄”,田埂。

 

9、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零丁(língdīng)”:

通“伶仃”,孤苦无依。

 

                     【八(下)】

1、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shǔ)”:

通“熟”,仔细。

 

2、 军士吏被甲。

(《细柳营》)“被(pī)”:

“披”,穿。

 

3、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距(jù)”:

通“拒”,挡。

 

4、 公输盘诎。

(《公输》)“诎(qū)”:

通“屈”,折服。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jù)”:

通“俱”,全,皆。

  

6、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zhǔ)”:

通“嘱”,嘱咐。

 

7、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细柳营》)“式(shì)”:

通“轼”,车前横木。

 

8、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圉(yù)”:

通“御”,抵挡。

 

9、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要(yāo)”:

通“邀”,邀请。

 

                      九(上)】 

1、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泾(jīng)”:

通“径”,直流。

 辩(biàn)”:

通“辨”,分辨。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指(zhǐ)”:

通“直”,一直,直接。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fǎn)”:

通“返”,回家。

 

4、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huì)”:

通“慧”,聪明。

 

5、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wù)”:

通“无”,没有。

 

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cuò)”:

通“措”,放置。

 

7、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lǒng)”:

通“垄”,阻断交通的山冈。

 

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huán)”:

通“旋”,回转,掉转。

 

9、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汤(tàng)”:

通“烫”,用热水焐。

 

10、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jì)”:

通“剂”,汤药。

 

1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bì)”:

通“避”,躲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biàn)”:

通“辨”,辨别。

  

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得(dé)”: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xiàng)”:

通“向”,从前。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sì)”:

通“饲”,喂养。

 

16、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xiàn)”:

通“现”,表现,显现。

 

17、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cái)”:

通“才”,才能。

 

18、其真无马邪?

(《马说》)“邪(yé)”: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9、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zhēng)”:

通“怎”。

 

20、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乎(yú)”:

通“于”,对。

 

21、莫春者,春服既成。

(《论语十则》)“莫(mò)”:

通“暮”,傍晚。

 

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与(yú)”:

通“欤”,吗。

 

23、则梦见夫人居安其身。

(《订鬼》)“安(ān)”:

通“按”,按着。

 

                     【九(下)】 

1、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zhī)”:

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pī)”:

通“披”,穿。

 

3、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凄凄(qīqī)”:

通“萋萋”,茂盛的样子。

 

4、故今具道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具(jù)”:

通“俱”,详细。

 

5、 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zhí)”:

通“值”,价值。

 

6、 鼎彝元赖生成力。

(《咏煤炭》)“元(yuán)”:

通“原”,原本。

  

7、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与妻书》)“彀(gòu)”:

通“够”,能够。

 

8、绿杨阴里白沙提。

(《钱塘湖春行》)“阴(yīn)”:

通“荫”,树荫。

 

9、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出师表》)“阙(qūe)”:

通“缺”,缺点。

 

1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简(jiǎn)”:

通“拣”,挑选。

 

1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有(yòu)”:

通“又”,整数加零数。

 

12、于反复不宜卤莽。

(《答司马谏议书》)“卤莽(lǔmǎng)”:

通“鲁莽”,粗疏草率。

 

 2016年遵义中考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

编者按:

遵义市中考题对于文言文字词解释的考查,大多出自《遵义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实施意见》中规定掌握的124个字中,其中一般带文言现象的词也来自课本中的课下注释。

据此,此附录系统梳理语文版教材中的所有通假字,并将重点虚词进行梳理,相信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答题有很大帮助。

(一)语文版教材通假字梳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罔”通“惘”,迷惑不解

3.尊君在不?

《〈世说新语〉二则》

“不”通“否”,可译为“吗”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扳”通“攀”,牵,拉

5.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

“著”通“着”,穿

6.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帖”通“贴”,粘贴

7.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

“杓”通“勺”,勺子

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阙”通“缺”,断缺

9.亡何,其人亡。

《古文二则》

“亡”通“无”,不久

10.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口技》

“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

11.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强项令》

“臧”通“藏”,隐藏

12.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班”通“颁”,分发

13.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岳飞》

“阙”通“缺”,缺少

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

“澈”通“彻”,穿过,透

15.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

“还”通“环”,转,绕《游恒山记》

16.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堕”通“隳”,毁坏《满井游记》

1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19.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弼,辅佐

20.月渐暗,门人然烛来。

《劳山道士》

“然”通“燃”,点燃

2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通“熟”,仔细

2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细柳营》

“被”通“披”,穿

23.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细柳营》

“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2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文二则》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5.公输盘不说。

《公输》

“说”通“悦”,高兴

26.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距”通“拒”,抵挡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圉”通“御”,抵挡

28.公输盘诎。

《公输》

“诎”通“屈”,折服

2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要”通“邀”,邀请

3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具”通“俱”,都,全

31.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通“嘱”,嘱咐

3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辩”通“辨”,分辨

3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反”通“返”,返回

34.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35.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亡”通“无”,没有

36.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37.汤熨之所及。

《扁鹊见蔡桓公》

“汤”通“烫”,用热水焐

38.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齐”通“剂”,药剂

39.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食”通“饲”,喂养

40.莫春者,春服既成。

《〈论语〉十则》

“莫”通“暮”,即暮春,指农历三月

4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恩德

42.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订鬼》

“案”通“按”,按着

4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食”通“饲”,喂

44.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表现,显露

45.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材”通“才”,才华,才能

46.其真无马邪?

《马说》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7.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转”通“啭”,鸟叫声

4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反”通“返”,返回

49.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肢体

50.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穿

5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与妻书》

“彀”通“够”,能够

5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与妻书》

“旁”通“傍”,依傍,依靠

53.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二则》

“反”通“返”,转身

5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简”通“拣”,选拔,选择

55.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阙”通“缺”,缺失,疏漏

56.不复一一自辨。

《答司马谏议书》

“辨”通“辩”,辩解

57.于反复不宜卤莽。

《答司马谏议书》

“卤”通“鲁”,鲁莽

(二)语文版教材重点虚词梳理

一、之

1.代词,可译为“他”“它”“他们”“这”或自称等

(1)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六则》)

(2)下车引之。

(《期行》)

(3)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

(4)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5)愿藉子杀之。

(《公输》)

(6)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7)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8)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10)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2.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1)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2)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

(3)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4)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5)春冬之时。

(《三峡》)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3.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2)宋何罪之有?

(《公输》)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1)妇拍而呜之。

(《口技》)

(2)心乐之。

(《小石潭记》)

(3)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5)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5.代词,代指这件事

(1)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2)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

(5)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6)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6.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2)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4)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7)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

(8)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公输》)

(9)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7.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8.动词,译为“去”“往”“到”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满井游记》)

二、其

1.代词,代人、事或物,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等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

(3)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口技》)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

(8)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2.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其真无马邪?

(《马说》)

3.语气助词,加强语气,表猜测,译为“大概”

(1)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

4.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5.相当于介词“于”“在”

颓然乎其间者。

(《醉翁亭记》)

6.其中的

(1)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2)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三、而

1.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1)相委而去。

(《期行》)

(2)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满井游记》)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5)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6)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公输》)

2.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1)学而时习之。

(《〈论语〉六则》)

(2)愿乞一言而死。

(《强项令》)

(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小石潭记》)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5)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6)将其固可袭而虏也。

(《细柳营》)

(7)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公输》)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

(1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1)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六则》)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卖油翁》)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4)而纵奴杀良人。

(《强项令》)

(5)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包拯》)

(6)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公输》)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8)而轻伯夷之义者。

(《秋水》)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并列,不译

(1)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3)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5.连词,“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6.表因果关系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六则》)

(2)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7.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了”“罢了”等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8.词缀,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

(1)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2)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四、以

1.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凭借”“依据”“按照”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介词,表示动作方式,可译为“把”“用”“拿”“靠”等

(1)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4)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6)成,将以攻宋。

(《公输》)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8)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3.动词,译为“认为”,有时“以”“为”连用

(1)以为妙绝。

(《口技》)

(2)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5)皆以美于徐公。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6)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

4.动词,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满井游记》)

(3)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5.连词,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