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063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成品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2010年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Themaker:

WE

一、填空题:

1、《左传》在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过程。

(P21)

2、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

(P99)

3、《三国志注》所注内容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补其阙”,二是“以备异闻”,三是“以惩其妄”,四是“有所论辩”。

(P99)

4、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

(P105)

5、《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

《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

(P117)

6、《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125)

7、《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

《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P135)

8、经邦、致用,是杜佑史学思想的核心。

(P137)

9、《人物志》把人材分为三大类,即兼德、兼材、偏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评准则,只有“兼德”才符合这一准则。

(P147)

10、北宋时期史学思想突出的是名教思想,强调名分等级,认为这是历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

(P173)

11、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

《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略》、《金石略》、《图谱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

《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

(P177P196)

12、朱熹和吕祖谦的争论集中在经史关系的问题上。

(P207)

13、在编纂形式,《资治通鉴纲目》有纲、有目,创立了史书中纲目体。

(P207)

14、朱熹史学上反映出强烈的理学性质,讲究凡例的严整以行褒贬劝诫,表明天理纲常为著史之宗旨。

(P208)

15、朱熹辨伪书的方法,有两条,一是以其“义理之当否”,来判定是否为伪书。

二是“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

(P210)

16、马端临提出另外三个标志论述论述的变革。

第一个是光岳之分。

第二个是职官之别。

第三个标志是人的才智之殊。

(P213)

17、体裁创新,是《绎史》显著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史书体裁,主要是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P269)

18、钱大昕考证法,主要是三点:

一是取证,二是比较,三是专题考索。

(P275)

19、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绌”的观点,提出“尊史”说,强调史学的重要性。

(P293)

20、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成就对史学的近代化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体现在历史观点的更新上,也体现在史料学域的拓宽、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史书编纂等方面。

(P366)

21、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

22、王国维的古史新政、二重证据研究历史法为近代史学的重大发展的标志,这与甲骨文的成果有关。

23、陈寅恪提出史料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

24、诗文笺证是以历史记载去笺证诗文。

同时诗文又可用来证史,探讨史事的新线索,从而扩大视野,得到新解。

陈寅恪写的《读秦妇吟》,为“治唐五代史者之参究”。

《元白诗笺证稿》是这方面的又一部成功的作品,以诗证史,开治学新途径。

他晚年写的《柳如是别传》。

25、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

《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典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弥补了(P99)

26、《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

《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

(P117)

27、《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

《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P135)

28、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

《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略》、《金石略》、《图谱略》,四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

《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

(P177P196)

29、钱大昕考证法,主要是三点:

一是取证,二是比较,三是专题考索。

(P275)

30、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

堪称是“新史学”理论在研究实践中的第一个硕果。

31、魏源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32、在《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33、陈寅恪提出史料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

“民族文化之史”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提出来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是他两部著名的史论。

34、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拙”的观点。

提出“尊史”说。

二、名词解释:

1.《尚书》:

《尚书》是即上古之书,记载上古历史的书籍。

是殷代和宗周时期的历史记载,它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下迄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按虞夏商周四代的顺序编辑,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它比卜辞,金文记载更有鲜明的官文书性质,也有更明显的自觉意识。

《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25篇,是依托之作。

但各篇所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

“今文”尚书28篇,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尚书》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不像卜辞、金文记载那样的片段和细碎。

《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2.《诗经》:

《诗经》是宗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它包括《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和《商颂》,共305篇。

《国风》按诸侯国编次,内容多与抒情为主,基本上是东迁以后王朝和列国的作品。

《雅》、《颂》以咏事为主,也有一些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诗篇。

《雅》、《颂》是文学作品。

作为史诗来看,它们半是文学,半是历史。

他们对先王功业的歌颂,可以说是对后来史学在传记、纪事本末方面的发展,都包含着创始的意义。

中国有不少民族创作了大量史诗,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文献。

3.《战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了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这是战国时人的作品,也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大约在战国末年桕辑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定为《战国策》。

今传33卷,与刘向校订后篇数相同。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所写辞令,善于铺陈形势,阐述利害,意在打动和说服对方。

《战国策》的表达与其时代相适应,写出少有的气势。

它还善于描写人物,而且往往是在记言中显示出人物的精神及思想变化。

4.《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撰,它由“帝后纪”10卷,“志”20卷,“列传”80卷,共120卷组成。

所记载从新莽灭亡到献帝建安25年,共计195年史事,包括整个东汉一代,为纪传断代史史书。

今书中之志30卷是梁刘昭作注时,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志而合之著。

本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为妇女立传的先例。

本书汇集一代史事,是研究东汉历史的基本资料。

5.《通典》:

中唐时期,杜佑所著《通典》的问世,标志着典制史的崛起,从而改变了历史编撰的格局,成为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纪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

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末年,共200卷。

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

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创造了综合性的典制体通史形式,奠定了独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础,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

《通典》除分门立目外还有两个特点——讲求会通和重视议论,以“典”跟“通”相连,表明作者的会通之意。

6.《通志》:

《通志》200卷是郑樵修撰的,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巨著。

《通志.的编撰在史书体裁上是一个发展。

第一,把表提高到相当高的地位;第二,从致用的角度看,重视史志;第三,纪传篇目的重新安排。

《通志》体现了作者的史学思想:

1.会通;2反对灾祥学说:

3.反对任情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

7.《文献通考》:

宋元之际马端临撰,348卷。

记载从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分为24门类,资料较通典为详,是一部典制体的通史。

通考记载宋代制度犹称详备,史料价值在三通首屈一指。

作者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变革的,反对神秘主义的五行说,反对春秋主褒贬。

本书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有创新,保留大量史料,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8.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夏氏书出,破天荒第一次以进化发展观点为指导,提出一套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自成体系的学说。

夏曾佑掌握了进化论者哲学观,接触了西方社会学知识,用来分析中国丰富的史料,使他在书中提出了系统的新见解,并且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批判专制主义相合拍,跟书中新鲜的内容相适应,他在编撰上也运用了新颖的形式,借鉴当时刚传入中国的外国史书分章叙述的方法,同时吸收中国纪事本末的优点,将二者结合起来。

这样,中国古代史的出版让人耳目一新,被评为“上下千古,了然于目”。

20世纪初,《新史书》、《中国古代史》在新史书思潮中分别撰成,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以史学理论和通史撰著的出色成就,成为近代史正式产生的标志。

9.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

P371

蔡和森(1895—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之一。

《社会进化史》是一部宣传阐释唯物史观的编译性著作,共3篇35章,约14万字。

它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联系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阐述有史以前人类演进之程序,家庭之起源与进化,财产之起源与进化,国家之起源与进化,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社会发展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对传播唯物史观发挥过重要作用。

10.翦伯赞的《中国史纲》:

P377

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

1943年和1949年,翦伯赞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与殷周史和第二卷秦汉史。

《中国史纲》是一部未完成的通史著作,但它仍能显示出来自己的特点。

它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我国自战国至秦汉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

该书在材料上重视考古材料并注意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结合。

在观点上,这本书注意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总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这两点,一直到现在,还是对于史学工作有指导意义的。

1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P263

明朝顾祖禹著,是中国史学史上著名的历史地理书,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所参考。

正文凡130卷,280多万字,本书体现了作者的经世致用思想:

1可供军事参考;2可供君臣四民治国谋业的参考。

此书与其他著作比较,有鲜明的著述特点:

1历史与地理的结合;2军事与其他的轻重;3他利与人为的衡量。

12、唐朝史馆(P115)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并“移史馆于禁中”,“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

宰相负责监修,后称监修国史,成为定制。

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或以卑品而有史才者任之,称直史官;凡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

此后,历代修史机构大致袭用此制。

唐代以下修史工作绵延不断,史馆起了重要作用。

13.孔子修《春秋》(P14)

孔子所修的《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他依据鲁国国史为记事的中心并参考列国国史而修《春秋》。

《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春秋》所记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等。

它在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

《春秋》重视属辞比事,它的比事在对史事处理、史书编纂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此外,它还重视尊王道重人事。

《春秋》在历史表述上,是先秦时期的史籍中最早摆脱天、神羁绊的史书。

《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14.王国维的《古史新证》(P356)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亦称二重证据法,是把新发现的材料跟古史记载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是也。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等是也。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等是也。

15.《通鉴胡注表微》(P364)

抗日战争时期,陈垣写的《通鉴胡注表微》是他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本书集中反映出他在治史、文献学各个方面的成绩和见解。

《表微》言史法,是从整个史学工作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着眼,把考据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同时这本书把校勘、目录、考证等各类的方法作为相互关联的内容,作为一个方法的整体来把握。

《表微》言史法和言史事有机结合起来,把前人的“通经致用”的治史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把研究历史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现实的关注结合起来,表现出对历史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这部书是他的“学识记里碑”。

《通鉴胡注表微》总结的史学方法,符合中国史学自身的特点,陈垣提出具有民族特点的史学方法论,这部书体现出史家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16.刘知己及其《史通》:

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己写出了《史通》一书,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通》20卷,包括内篇10卷39篇;外篇10卷13篇,合52篇。

内篇是全书的主要部分,以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为主,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而外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杂评史家,史著得失,并略申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

刘知己撰述《史通》的目的是志在总结历史撰述中的得失利弊,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理论的分析,提高史家的认识,推动史学的发展。

17.甲骨学:

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来的系统发掘中,获得24000多片甲骨,使得研究甲骨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在殷商历史上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甲骨学的成就对于古文献的认识、使用有重要的价值,一是辩证古籍的史料的可信程度,二是纠正古籍记载中的谬误。

甲骨学的成就直接影响到史学研究的方法。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二重证据研究历史法为近代史学的重大发展标志,这与甲骨文的成果相关。

18.李大钊《史学要论》:

P373-374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里,专章阐述了“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他认为,现代史学即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进步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同时李大钊也在该书里设专章阐述重视史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

《史学要论》一书,不仅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处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因此可以认为《史学要论》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写成的史学概论。

三.简答题:

1.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P57-59)

刘向父子总校群书,为历史文献的整理、分类和系统地论述学术源流提供了范例,奠定了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基础,贡献很大。

首先是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的内容、篇目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

其次,创造了整理文献优良方法。

后人尤为赞扬的有三项:

一是广集众本,二是保存异说,三是开创了写叙录的范例。

再次,依现存《别录》零篇和《汉书·艺文志》所删存的《七略》的材料来看,刘氏父子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尤有出色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学术分类的概念。

《艺文志》由于继承了刘氏父子全面著录、学术分类和辨章学术的成就,因而成为后代学者从事目录、辨伪、考证和研究古代学术史的基本依据。

2、《资治通鉴》编修的步骤(P189)

第一步是将收集的史料,按照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

只要是与事件相关的材料,即注之,虽然多一点也无妨,这叫“丛目”。

第二步是整理丛目,对材料加以选择,重新组织编排,润饰文字,考订的材料作为附注,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

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叫“长编”。

第三步是定稿,中间要经过“删”“细删”多层次的加工,不断地修改、润饰而成的。

3、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成就

黄遵宪《日本国志》的观点进步,体例严密,成一家之言,堪称为继《海国图志》之后近代史学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

《日本国志》共40卷,采书200余部。

共分12篇“志”:

国统、天文、地理等。

全书以“志”为主体了,用“论”和“表”配合而成。

它有三方面的出色成就:

第一,对明治维新“改从西法,革故取新”作出及时的总结,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了效法的榜样。

第二,结合日本的新政,进而介绍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迫切希望中国赶上世界潮流。

第三,结合史实发表议论,直接提出救亡图强的主张。

在编撰上,由于黄遵宪多年担任驻日外交官,亲自了解、观察、访求,直接获得大量资料,熔铸成篇,因而此书较《海国图志》、《法国志略》更有系统性。

4、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成就(P281)

第一,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

只有经世致用,“切合当时人事”,才可称为史学,其具体表现为“六经皆史”,章学诚史学经世之说,主要是强调知而实用。

第二,章学诚重视“别识心裁”,就是强调“独断”与“成一家之言”,是在历史编纂学中提倡独创的思想与精神。

第三,章学诚提出“史义”与“史德”。

所谓“史义”,是指历史著述的宗旨,或是指探索学术文化演变之法则。

意思是,著述历史之义,要在记事行文的基础上,总结历史,表述思想,以达到一定的宗旨。

著述历史,要对客观事实的演变,探明法则,或揭示要点。

所谓“史德”是指著述历史的写作态度,也就是讲求史学家的思想修养。

学诚提出著述历史要有史德,要做到“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第四,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

具体表现为:

首先,提出了“志为史体”的观点;其次,对于地方志体例有所创新,学诚提出了“必立三家之学”,分立“三书”之说;再次,对于修志工作作了总结,并提出了指导思想;最后,建议各州县设立志科。

5、中国猿人发现的影响

第一、科学地证明劳动创造人的真理。

猿人已经是人,他们和猿猴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原始人的发现,把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70万年左右,人们的历史观念得到更新。

第三、中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得到科学证明。

第四、史学编纂,特别是通史编纂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原始社会开始写中国通史的做法已成为史界普遍接受。

第五、有关远古传说的文献得到了考订的一种依据。

6、郭沫若的贡献

郭沫若开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科学道路。

他在1929年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著作。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论证了中国历史上有奴隶制的存在,而奴隶制是由原始公社制转化而来,奴隶制本身后来又转化为封建制。

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而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样是受这个普遍规律所制约的。

这是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重要贡献,也是有利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论点。

1945年郭沫若出版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这是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姐妹篇,他还为中国古史研究作出了文献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在古文字学、古器物学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

他根据形式、花纹、文体和字体,为中国青铜器的分期提出了权威性的看法。

7、史学近代化的特点

在近代化过程中,史学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情况,它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史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变了。

以前的史学工作是以帝王将相和其他方面历史上的大人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现在注意力转移到所谓“文化史”方面,包括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等,实际上就是要以社会的制度、社会生活及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历史为主要内容。

二是传统的某些历史观点受到了批判,研究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跟研究世界史、国家关系史得到一定的联系。

历史传统的观点认为尧、舜、禹汤以至神农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他们的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些沿袭久远的传统观点经过批判后,相信的人很少了,而这些观点起源和演变本身的历史还受到了审查。

中国遭受侵略历史的研究,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被放在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去考察。

三是在史料方面,利用了古老的文化遗存,利用了出土的文献,还利用了佛教、道教的典籍和档案材料,利用了域外的材料和语言学的材料。

“五四”以后,在史料考证上的成绩,继承了乾嘉考据学的传统,而又大大发展了这个传统。

我们称之为新考据学。

四是用新的有系统的形式写的中外交通史、各种专门史和有系统的长篇论文相继出现。

专门性的历史刊物也相继出现。

8、宋元时期的史学特点P162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又是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

宋元时期史学进一步发展,是当时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

在史书体例、体裁上、在史书内容上,从汲取材料方面,都各具特色。

宋元时期的历史著作是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

编年体史书比前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官修的《日历》和《实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典志体史书的发展

③通史在史书编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

④古史和当代史的史书增多,宋人记录、编修当代史成为一种风气

⑤新体裁、体例史书出现

⑥名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有很大的发展

9、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发展的情况P175

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和前一时期有显著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两方面:

是历史文献学各个方面的成就,表现在:

文献研究的范围扩大了

目录学分成两派③类书和丛书的编撰

在考订、辨讹文献方面,宋元历史文献学在这方面的成就也相当突出

刊误和纠谬的专书出现

考异的专书也出现了③辨伪形成一种风气

古籍的注释

历史考据的成就

总之,宋代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上承隋唐、下启明清。

在这方面,宋代学者的成就既是独到的,又是开阔的。

10、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P270-273)

第一,文献目录学《四库全书》是明清时期目录著作的代表作,也是古代目录学之集大成者。

章学诚撰《校通义》,对我国目录学的传统进行总结。

目录学的任务,不只是甲乙丙丁地排列书目,更重要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起到指导读书治学的作用。

第二,版本与校勘对版本的著录与研究,南宋尤袤撰《隧初堂书目》已发其端,到了清代有所发展,但明清时期始终未有系统性的版本学著作问世。

对于校勘,宋人有一定成就,明人则无显著成绩。

清代校勘大盛,超越前代,如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第三,辨伪与辑佚辨伪与辑佚,都是为了揭示或恢复原书的面貌。

这种工作,明代以前已有之,至于明清更未发展。

明代的辨伪,以宋濂和胡应麟为大家。

如宋濂的《朱子辨》。

清代的辨伪,大家辈出,名著继踵。

如万斯同撰《群书疑辨》。

辑佚工作,清代以前成绩不大,至于清代才有显著的成就,其中史部著录的辑佚书,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徐松《宋会要辑稿》等。

第四,注解和考证注解和考证,是为了使读者了解古籍或弄清史事。

学者对此也很重视,并有很大成就,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顾炎武的《日知录》等。

11、魏源在历史编撰和历史文学上的成就?

P303

鸦片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