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932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海洋科技知识点.docx

m海洋科技知识点

1.知识点:

人类在认知地球的历史过程中使用过三种平台:

最早是地面与海面观测平台,其次是空间观测平台,第三个观测平台是海底。

相对于前两个观测平台,海底观测平台技术虽然最难,但是由于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8%,而深海大洋占据海洋面积的92.4%,且深海海底也是人类认识地球的窗口,不过人类对其又知之甚少,故发展海底观测平台,其科学意义更显重大。

2.知识点: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逐步深入,利用地震方法来探测水合物已经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海洋地震勘探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才开始开展。

最初,除所用勘探设备的防水和水密性措施之外,其余设备和方法都是将陆地地震勘探照搬到了海洋上,由于设备和方法的限制,最初的海洋地震勘探主要是集中在濒临陆地的浅水区域。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地震勘探接收装置采用了晶体检波器,采用了将光点式地震仪安放在观测船上进行采集的办法。

20世纪50年代末期,伴随多次覆盖技术的出现和数据的可重复处理,地震勘探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同时,采集、记录装置的更新以及非炸药震源尤其是电火花震源的出现,使得海洋地震采集技术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开始使用漂浮组合电缆在水下进行接收。

极大地提高了勘探的效率和精度。

这期间所使用的地震仪都是模拟地震仪。

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电子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直接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数字地震仪的出现,伴随地震道数逐步由24道发展到96道,对震源能量和激发效率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地震逐步朝着高分辨率、大激发能量、大接收道数的方向发展。

3.知识点:

挑战者号科学考察是1872年至1876年期间,使用英国舰队挑战者号实施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它完成了多项发现,为海洋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挑战者号于1872年12月21日从英国的朴茨茅斯启程。

列出了超过4000种先前未知的物种。

经过1606天不间断的考察,713天的海上航行,挑战者号于1876年5月24日回到了汉普郡的斯彼特海德海峡。

在它68,890海里(127,580千米)的旅行中,它进行了492次深海探通、133次海底挖掘、151次开阔水面拖网以及263次连续的水温测定,发现了约4717种海洋新物种,并首次获得了海底的多金属结核。

考察的结果被收入《1873~1876年间英国舰队挑战者号进行探索性航海科学结论的报告》

4.近年,西班牙一家公司利用绿藻生物研制出了能在不断循环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可再生“生态石油”研究人员挑选了约30种绿藻生物,先用太阳光、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磷和氮对它们进行培育,分离后再加以提炼或干燥碳化。

每1千克这种有机物质团含有5700千卡热量,就像煤炭一样。

它可用来发电,而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可用来培育在另一边工厂生长的“生态石油”,两者互相供应原料,互为补充。

5.知识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底科学考察有别于陆上,由于海底为海水所覆盖,限制了各种科学仪器的使用,必须发展集成各种高技术的科学考察仪器以深入海洋。

各种潜水器无疑实现了人类与海底的“接触”,用于海底科学考察的潜水器可分为:

(1)载人深潜器(HOV)

目前全世界有200多艘载人潜水器(HOV),潜深>4000m有:

中:

蛟龙号;美:

Alvin、日:

DHINKAI-6500(深海6500);法:

Nantile;俄:

MIR1和MIR2。

深海载人深潜器装备有最新的声成像声纳系统、摄影机、录像机、电视系统、机械手以及各种自动测量仪器,是高度复杂精密的尖端技术产品。

(2)无人遥控潜器(ROV)

目前全世界超过1000,一半以上用于海上油气工程,潜深>5000m的不超过10艘。

真正能制造深海ROV的只有美、日、法、加、俄。

日:

海沟号(丢失),潜深11000m;英意联合研制ROV,重点改进能源供给系统,潜深6000m,续航250h;中:

海龙1号(丢失),3500m。

(3)自治式潜器(AUV)

研制国有美、法、挪、德、加、日、中、韩,潜深>6000m的5艘(2008):

美:

AUSS、俄:

MT-88;法:

PLA2;中:

CR-01、CR-02;德:

DeepC,潜深4000m,60h,航程400km,同时正着手试验用于探测南极冰层、可在浮冰下行驶的AUV;挪威:

Hugin000,观测与作业功能兼备的、远程声遥控与智能自治相结合,能对深海海底进行近距离的高分辨率测绘;日:

AUV-EX1,潜深5500m,航速3kn,高性能电池支持水下航行300km(这是很大突破)。

(4)混合型潜器(HROV)

自治式无人深潜器(AUV)受能源和数据通讯的限制,有缆遥控深潜器受缆长度的制约,两种潜器在长距离、大范围水下探测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美WHOI建造HROV具有ROV和AUV双重功能,需要在大面积海域探测或搜索时,用AUV工作模式,不受缆长的限制;当发现关注目标或需要时,可以在母船上将AUV工作模式快速改装成R0V工作模式,以便进行接近目标的高精度遥控探测、成像及取样。

用直径仅0.8mm的光纤与水面支持系统连接,实现宽带、实时的数据与图像传输。

工作极限深度11000m。

6.知识点:

浙江大学研制的国内第一台新型海流能源利用装置——“水下风车”模型样机,2006年5月在舟山地区岱山县进行了海流试验并发电成功

7.知识点:

1970年Markl等在布莱克的单道地震剖面上发现一与海底平行、与一些弱反射层斜交的异常强反射。

深海钻探第11航次后,这一异常反射被解释为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的底界,定名为似海底反射BSR(Bottomsimulatingreflections).这一认识被后来的多次深海钻探与大洋钻探所证实,因而通过地震调查容易圈定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大致分布范围,地震方法也成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要工具。

地震剖面上的似海底反射通常具有与海底大体平行、负极性、高振幅、与沉积层理斜交的特点,指示含水合物沉积层与含游离气沉积层或含水沉积层的相边界。

8.知识点:

“探索者”号是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2所、中科院声学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大等单位历时四年研制成功的,是我国第一台无缆水下机器人。

这台机器人是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部署的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之一,水下潜深1000米,活动范围可达12海里,可在四级海况下正常回收,能在指定海域搜索目标并记录数据和声呐图像,可对失事目标进行观察、拍照和录像,并能自动回避障碍,具有水声通讯能力,可将需要的数据和图像传至水面监控台上显示。

于1994年在南海下潜到1000m水深,通过验收。

9.知识点: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存在的条件是低温高压,直接从海底采上来时会因外界条件改变而失稳分解。

为了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直接地研究,需要保真取样技术,取心过程中保温保压,避免其分解。

10.知识点:

海底地震仪(oceanbottomseismometer,OBS)是一种将检波器直接放置在海底的地震观测系统,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和研究中,既可以用于对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探测,也可以用于对天然地震的观测,其探测和观测结果可以用于研究海洋地壳和地幔的速度结构及板块俯冲带、海沟、海槽演化的动力学特征,也可以用于研究天然地震的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等,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海底地震仪的研制和应用研究。

在我国,虽然曾有部分单位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开展过少量的人工剖面探测方面的工作,但总体来说这方面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11.知识点: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进行了两次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验开发。

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Messoyakha地区,第二次实在21世纪初的加拿大马更些的Mallik地区。

12.知识点:

天然气水合物在稳定状态下是固体形态,开采时需要将其转变为气态和液态以从地下抽出。

可以通过注热法、降压法、注化学试剂法使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移动,从而使天然气水合物从固态转变为气态和液态。

13.知识点:

海洋石油720是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中国国内第一艘大型深水物探船,是亚洲最大的十二缆深水物探船。

其设计建造除注重船舶性能、采集能力以及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外,还十分注重节能、减排等项指标,成为安全、高效、环保、节能的海上作业平台,是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配套装备之一,作为海洋深水工程重大装备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要从事海上三维地震采集作业。

14.知识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几个美国人想把人的视觉延伸到神秘的海底世界,他们把摄像机密封起来送到了海底,这就是有缆水下机器人(ROV)的雏形。

1960年美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ROV—“CURV1”。

它与载人潜器配合,在西班牙外海找到了一颗失落在海底的氢弹,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5.知识点:

基于水下观测需要而开发的诸多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中,最突出的要算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0I)研制的“远程环境监测装置”(RemoteEnvironmentalMonitoringUnits—REMUS),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AUV产品。

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近海环境监测和调查的多任务作业平台。

它的研究,得到美国海洋大气局和海军研究局的经费支持,目的是为了支持长期水下生态学环境观测计划(LEO—15)、自动海洋采样网络计划(AOSN)以及未来的潜在军事需要。

16.知识点: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研制的“海沟号”深水潜水器,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下潜到11000米的深水潜水器。

“海沟”号无人潜水器,1990年完成设计开始制造,经过6年的努力,研制完成。

海沟号长3米,重5.4吨,耗资5000万美元。

它是缆控式水下机器人,装备有复杂的摄像机、声呐和一对采集海底样品的机械手。

曾经下潜到11028米深的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大海沟。

2003年,曾创下世界潜水深度纪录、为太平洋地区地震和人类医药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海沟号不慎丢失,事件发生后,日本海洋科学界和日本政府为之震惊,有人甚至将其比作海底“哥伦比亚号”坠毁事件。

17.知识点:

水下滑翔机(AUG)是为了满足当前海洋环境监测与测量的需要,将浮标技术与水下机器人技术相结合而研制的一种新型水下航行器,能源消耗极小,只在调整净浮力和姿态角时消耗少量能源,并且具有效率高、续航力大(可达上千公里)的特点。

因水下滑翔机通过调整净浮力和姿态角来运动,故其水下运动轨迹为锯齿形。

18.知识点:

质谱仪又称质谱计。

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

即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

在海洋科学领域,将样品采集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由于在样品采集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周围环境(如压力、温度等)的变化可能导致样品组成发生细微变化,从而很难保证样品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实现对样品的准确测量,人们现已研制出了原位质谱仪,可以实现对石油渗漏、水体富营养化等的检测。

19.知识点:

随着位于龙口的国内首个海下采煤工作面的建成,继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5个实现海底采煤的国家。

20.知识点:

巴西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上的坎波斯和桑托斯盆地,海域石油储量占巴西总储量的88%。

坎波斯盆地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州海上,盆地总面积17.52万平方公里,基本位于海上,只有3%位于陆地,为巴西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和主要的油气生产区。

正是这种“以海为主”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和巴西国内对石油和天然气巨大的消费需求使得巴西对于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特别是深海和超深海的油气勘探开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科研力量,并取得了显著的回报,目前,巴西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深海和超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近年来巴西深水勘探不断获得新进展,油气储量大幅增长,石油储量从2000年的85亿桶增加到2009年的129亿桶,增长51.8%,天然气储量从2000年的2200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3600亿立方米,增长63.6%。

21.知识点:

自1999年起,我国陆续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及勘探研究工作。

2007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标志着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显示出南海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

22.知识点: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渤海的1井钻探成功出油。

23.知识点:

海洋中的波浪,具有十分巨大的能量,能把几十吨的石头推走,能使万吨巨轮颠簸。

灾难性的海浪——海啸能把轮船冲上陆地,甚至能推翻岸边的建筑物。

经科学家估测,在1平方千米的海面上,海浪能的功率高达2.0×105千瓦,如合理利用,将是非常可观的能量。

199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海浪发电站,名为“奥斯普雷-1”号。

24.知识点:

海洋科学研究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水平受监测技术手段制约。

在现代海洋观测中,需要各种传感器对海洋进行多参数、原位、实时观测。

传感器按感应方式分类可分为声、电、光转换传感器。

声转换传感器有基于多普勒原理的流速测量仪器,海底地震仪等;电转换传感器有:

CTD,离子选择电极,H2、H2S、PH值传感器;光转换传感器有:

激光拉曼光谱仪,激光粒度仪,浊度传感器,甲烷传感器和水下相机。

25.知识点:

早在1985年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热液成矿的多元理论,并注意了洋脊地下热液在Fe、Cu等硫化物沉淀中的作用。

但这一时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仅限于理论研究。

1988-1990年,中德合作对马里安纳海槽的热液硫化物调查,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26.知识点:

在广阔的深海海底也蕴藏了大量的油气资源,目前世界深海油气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2010年,海洋石油作业水深已达到3000米以上。

27.知识点:

用于观测海流的海洋仪器有机械旋桨式海流计、电磁海流计、声学多普勒海流计(ADCP)等。

28.知识点:

CTD,名为温盐深仪。

在海洋科考里,它是特指一种用于探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等信息的探测仪器,这里的三个字母分别指:

Conductance电导,Temperature温度,Depth深度。

29.知识点: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发海水铀源的国家。

日本是一个贫铀国,铀埋藏量仅有8000吨,因此日本把目光瞄向海洋。

从1960年起,日本加快研究从海水中提取铀的方法。

1971年,日本试验成功了一种新的吸附剂。

除了氢氧化钛之外,这种吸附剂还包括有活性碳。

这种新型吸附剂1克可以得到1毫克铀,因而用它从海水中提取铀远比从一般矿石提取铀的成本要低得多。

为此,日本已于1986年4月在香川县建成了年产10千克铀的海水提取厂。

30.知识点:

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富含类胡萝卜素、高产抗逆的“海大金贝”虾夷扇贝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业部水产新品种审定。

31.知识点:

2010年1月,“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该项目由我国知名海洋药物学家管华诗院士领衔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团队完成。

32.知识点:

公式Ek=0.5mv2可用于衡量潮流能和风能的大小,不同之处在于海水密度比空气的高三个量级,而潮流流速较风速低一个量级。

33.知识点:

深水开采油气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

难度一,水深增加,勘探思路需突破。

随着水深增加到3000米,地震波能量不易到达底层,构造成像不清晰;难度二,深水区域压强大,开采需要高科技;难度三,深水环境复杂多变,安全保障级别高;难度四,距离陆地远,油气储运难度大;难度五,距离陆地远,后期补给周期长。

34.知识点:

Argo也曾用大写英文字母“ARGO”表示,原是“ArrayforReal-timeGeostrophicOceanography”的英文缩写,中文含义为“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

后来,国际Argo指导组为了强调该海洋观测网与美国、法国联合发射的新一代“Jason”卫星高度计之间的特殊关系,强烈建议使用“Argo”作为该计划的名称。

而用于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网的自动剖面浮标,简称为“Argo剖面浮标”,其观测资料须遵守国际Argo计划的原则,与全体成员国无条件共享。

故在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Argo”已经成为国际Argo计划或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专用名称。

35.知识点:

1998年美国等国海洋科学家提出国际Argo计划,旨在用5—10年时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千米布放一个由卫星跟踪的剖面漂流浮标(即“Argo剖面浮标”),总计为3000个,由此组成一个庞大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以便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2000米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浮标的漂移轨迹等资料。

该计划于1999年得到了世界海洋观测大会的认可。

36.知识点:

我国于2001年10月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成为继美国等国之后第9个加入Argo计划的国家。

中国Argo计划的基本目标是:

通过在邻近的西北太平洋等海域施放100—150个Argo剖面浮标,建成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使之成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能共享到全球海洋中3000个Argo剖面浮标的观测资料,为我国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等提供丰富的实时海洋观测资料和衍生数据产品。

37.知识点:

2002年10月21—25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项目组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向阳红14”号科学考察船的配合下,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了2个APEX型Argo剖面浮标和1个PROVOR型Argo剖面浮标,这是我国首次在西北太平洋布放Argo浮标。

38.知识点:

2007年10月末,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正式建成。

随着Argo资料数量的快速增加和观测时间序列的不断延长,它们在海洋和大气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业务活动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各国所获得的Argo资料,实现了全球用户的免费共享。

39.知识点:

位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遵循国际Argo计划组织和科技部数据共享原则,多年来通过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http:

//),坚持为国内外用户免费提供和更新全球海洋中的所有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保证了中国Argo资料用户完全可以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同步获得在全球海洋上的Argo剖面浮标所观测的资料,这些数据已成为海洋气候模式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对于了解全球水循环变化和开展季节气候预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40.知识点:

POM(PrincetonOceanModel)全称普林斯顿海洋模型,是美国普林斯顿海洋大学科学家于1977年建立起来的一个三维原始方程数值海洋模型,被广泛应用到河口、陆架、湖泊、海洋等区域的海流和潮汐模拟中。

41.知识点:

FVCOM(FiniteVolumeCoastalOceanModel)是美国麻省大学陈长胜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00年成功建立的海洋环流与生态模型。

模型包含动量方程、连续方程、温盐守恒方程以及状态方程,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优点为计算精确快捷,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可以较好地拟合海岸线边界和海底地形。

42.知识点:

LICOM模式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全球大洋环流模式。

43.知识点: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规律,根据当前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1921年,Richardson第一次尝试用数值的方法预报天气,但是以失败告终。

1950年,Charney基于大气运动方程组,利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成功制作了24小时数值预报。

44.知识点:

 卫星遥感最早用于监测海冰的是1972年Nimbus-5卫星上的多通道电子扫描微波辐射仪(ESMR),利用这个传感器得到了全球南极和北极海冰覆盖的全年记录,并制作了全球海冰覆盖范围和凝聚图。

45.知识点:

海洋的基本水质水文调查时常用CTD(温深盐测定仪)来测定海水的温度、深度及盐度。

46.知识点:

在对潜水面镜的保养与维护中要注意避免与其他物品粘连,不可涂抹任何油物。

47.知识点: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48.知识点:

海浪是海面由风引起的波动现象,包括风浪和涌浪,而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49.知识点:

潮位的测量方式有:

浮子式、压力式、光学和声学等。

50.知识点:

海冰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海水温度降至冰点并继续失热、相对冰点稍有冷却现象并有凝结核存在。

51.知识点:

一般来说,海水的冰点及最大密度温度是随着盐度增大而降低的。

52.知识点:

鲨鱼皮肤表面粗糙的V形皱褶可以大大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因此鲨鱼可以快速游动。

53.知识点:

2011年8月1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HY-2)卫星。

HY-2卫星搭载了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扫描微波辐射计、校正微波辐射计等传感器。

雷达高度计用于测量海面高度、有效波高及风速等海洋基本要素,微波散射计主要用于全球海面风场观测,扫描微波辐射计主要用于获取全球海面温度、海面风速、大气水蒸气含量、云中水含量、海冰和降雨量等,校正微波辐射计主要用于为高度计提供大气水汽校正服务。

54.知识点:

陆地上广泛使用电磁波进行无线通信,但由于电磁波在水中衰减很大,所以在水中很难实现电磁波无线通信,目前水下无线通信主要利用声波、特殊波长的光进行无线通信。

55.知识点:

高频地波雷达利用高频段电磁波(3—30MHz)在导电海洋表面绕射传播且衰减小的特点,能超视距探测海平面视线以下的船只、低空飞机和冰山等运动目标和海面海流、海浪和风场等海态信息,最远探测距离可达200海里。

56.知识点: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是工作在微波波段,可对海洋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高分辨率卫星。

57.知识点:

搭载在卫星上的海洋遥感器,通过接受来自海面的电磁辐射,来获取海洋信息,所采用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其中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0.4—0.7μm。

58.知识点:

CFOSAT卫星是由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颗用于海洋波浪和风场观测的卫星。

它包括两个微波遥感有效载荷:

一是法国航天局研制的用于海洋波浪方向谱测量的雷达波谱仪,另一个是中方研制的用于海表面风场测量的微波散射计。

59.知识点: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可以把海洋遥感划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遥感,传感器向海面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由海面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从散射回波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主动式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激光荧光计等。

被动式遥感,传感器不发射电磁波,只接收海面热辐射能量或散射太阳光和天空光能量,从这些能量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被动式传感器有各种照相机、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等。

60.知识点:

获取海洋水深和地形地貌信息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的基础。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船载声呐测量的方式获取海洋水深地形信息。

61.知识点:

测量船体的导航定位则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方式,现在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由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62.知识点:

ADCP是英文“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ler(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缩写。

该种仪器利用声学多普勒原理,用声波换能器作传感器,换能器发射声脉冲波,声脉冲波通过水体中不均匀分布的泥沙颗粒、浮游生物等介质反散射,由换能器接收信号,测量分层水体中介质反散射信号的频移信息,计算出介质的运动速度,并利用矢量合成方法获取垂直剖面水流速度。

在实际观测中,因附着在换能器表面的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